□張佳楠 郟恬甜
“協同共享合作,放大海洋優勢”。12 月13 日,浙江省海洋科學院發展合作論壇暨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杭州舉行。
會議期間,浙江省海洋科學院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自然資源部“海洋空間資源管理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5 家戰略合作單位代表,以及來自省內外涉海科研院所、高校的海洋科技領域知名院士和專家參會并作主題報告,展示和分享新成果。
本次論壇由浙江省海洋科學院和自然資源部海洋空間資源管理技術重點實驗室主辦,旨在深入落實海洋強國戰略,緊緊圍繞浙江建設國家經略海洋實踐先行區的戰略部署,發揮浙江省海洋科學院省部共建創新合作平臺優勢,匯聚國內高端海洋力量,打造海洋學術交流高端平臺。
這是一次深化合作的盛會。
會議期間,浙江省海洋科學院與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臺州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等5 家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通過與國家機構、地方政府、大型涉海國企等進行戰略合作,充分發揮海科院省部共建平臺優勢,集聚涉海科研力量,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打造“科技+人才+產業”的融合發展體系,推進海洋領域科技資源集成與互動。
與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將一同提升浙江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與政策支撐能力,打造浙江海洋信息化創新發展和示范應用高地。
與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將共同謀劃海洋資源環境協同發展戰略,實施海洋空間資源管控技術、生態環境調查監測技術研究,共同探索海洋碳匯監測監管。
與臺州市人民政府,將共同建設浙江省海洋科學院臺州分院,聚焦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海洋數字化治理、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等方向,推進臺州“海洋強市”建設。
與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將共同推進海洋數字化應用場景建設,加強海上風電領域合作,推進涉海工程支撐服務方面合作。
與浙江省能源集團,將共同探索“清潔能源+產業基地”新模式,建立海洋清潔能源產業聯盟。
浙江省海洋科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持創新、強化協同,奮力將自身打造成為“海洋管理與政府決策的科技支撐、海洋科學與技術研究的中心、海洋產業與技術應用的橋梁、海洋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海洋知識創新的基地”,助力海洋強省建設。
這是一次堅持創新引領的盛會。
在論壇環節,嘉賓們圍繞海洋經濟和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生態系統評價、海洋清潔能源等海洋科技熱點領域主題,為當下海洋科技領域熱點問題,細理脈絡,出謀劃策,激發思考與創新,引領海洋產業新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從海洋經濟概念、海洋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存在問題及發展建議等三個方面,作《海洋經濟與海洋產業發展》主題報告。
他提到,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2021 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9 萬億元,達90385 億元,增速8.3%,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占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這其中,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55635 億元,占海洋生產總值61.6%。
他還指出,浙江省海洋經濟發達,截至2021 年4 月30 日的數據顯示,浙江在中國沿海省份海洋經濟企業分布狀況中位列第五,占比9.40%。
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副主任豐愛平研究員,則圍繞“海島生態系統評價”展開分享。他表示,我國海島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是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儲存庫,也是鳥類遷徙通道的關鍵節點。在北海、東海、南海三大海區島嶼中,浙江所在的東海區海島植物無論是類群數,還是種數上均是最多的,是三大海區海島中種類最豐富的海區。
記者從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了解到,浙江省海洋科學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資源部合作共建的重要成果,旨在打造國內一流的科技創新和決策支撐平臺,為海洋強省建設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和創新引領;用最小成本、最短時間補齊浙江海洋科技硬支撐“短板”,實現“摸清浙江海、強化藍引擎、推動新發展”目標。
截至目前,浙江省海洋科學院及部重點實驗室累計在研科研項目65 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13 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7 項;完成專著4部,提交高水平政策咨詢建議7 份,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60 余篇,制定海洋行業標準2 項,授權專利17 項,獲得省部級獎項2 項,推動科研成果在浙江“先行先試”,為浙江提供了堅強的海洋科技支撐。
浙江海洋資源豐富,海岸線長度全國第一,以海為本,向海發展,謀求“海上共富”,是浙江邁向海洋強省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在國家用海政策調整下,為確保國家重大戰略項目落地,浙江深入調研,強化保障意識,提高審批效能,全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項目順利推進。
三門核電二期、中石化舟山六橫液化天然氣(LNG)、浙能舟山六橫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等國批項目獲自然資源部用海預審意見,舟山六橫公路大橋項目用海獲批,面積約400 公頃。
在用海政策創新上,浙江也下足了功夫。
今年,浙江印發《關于推進海域使用立體分層設權的通知》,探索海域管理從“平面”向“立體”的轉變,拓展海域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為海上光伏、海上風電等項目立體開發海域提供可行路徑。《通知》明確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怎么分層”“怎么論證”“怎么審批”“怎么監管”等4個關鍵環節,確保海域資源有序開發、合理利用。
近期,為解決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中存在的宗海界定困難、宗海圖編繪缺乏標準等問題,省自然資源廳又制定出臺《浙江省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宗海界定技術規范(試行)》,從明確海域空間分層界限、各類用海類型宗海界定方法、宗海圖編繪技術要求等三方面,進一步推進海域立體分層設權政策落地,提升海域精細化管理水平。
這是浙江貫徹落實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要求,推動實施“風光倍增工程”的一次重大舉措,更是助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探索實踐。
為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統籌兼顧海上光伏產業發展和海洋資源保護利用,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還制定出臺《關于規范光伏項目用海管理的意見》,進一步提高海域資源利用效能,規范海上光伏發電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浙江用海護海密不可分。多年來,浙江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立足管海護海,加強海域海島執法監管,持續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為科學用海創造更多可行性。
近期,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開展違法用海用島“雙清零”行動。為加強海洋資源監管,落實海域海島疑點疑區發現、核查、查處、整改工作機制,浙江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省農業農村廳出臺《關于開展違法用海用島“雙清零”攻堅行動的通知》,實現違法用海用島移交—查處—整改—銷號的工作閉環,逐步形成“動態清零”長效機制。
海岸帶是人類活動聚集和人口定居的熱點地區,同時也是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的區域。
從歷年發布的《浙江海洋災害公報》可以看出,浙江海洋災害頻發,每年因為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巨大。從1949 年到2020 年,共有139 個臺風嚴重影響浙江,直接經濟損失超千億元。
“痛點”即是“轉折點”。為切實提高沿海縣(市、區)海洋防災減災能力,浙江在海洋災害智防工作上創新突破,進一步筑牢海洋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暢通海洋災害預警報“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災害智防模式。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開發的“海災智防”重大應用于今年6 月在“浙政釘”和“浙里辦”上線運行。
該應用聚焦海洋災害監測不夠精確、風險研判不夠精準等問題,通過智能網格預報、風險動態評估、應急聯動,建立海洋防災減災“監測預警—風險研判—協同管控”的全閉環管理體系,切實提升海洋災害觀測密度、預警精度和管控力度,助力減少海洋災害損失,實現海洋災害人員“零傷亡”。
“智慧因子”的注入,相當于海洋災害智防體系有了“千里眼”“順風耳”,大大提高了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的精細化水平。
截至今年11 月底,該應用累計向15.6 萬余艘漁船發送預報預警信息,指導1.16 萬余艘漁船回港避風,協助指導加固養殖設施1.45萬余個,實戰應對了“桑達”“軒嵐諾”“梅花”等3 次臺風和8 次強冷空氣過程,助力實現海洋災害“不死人,少傷人,少損失”的目標。
不僅如此,浙江整合海洋觀測預警、災害風險普查、生態監測和監控智防等數據資源,開展了平湖、玉環、洞頭等海洋災害智防試點工作。目前,嘉興平湖“曉海訊”、臺州玉環“玉海宴”和溫州洞頭“浙海安康”3 個試點項目已接入全省海洋災害智防應用場景和“浙政釘”移動終端開展線上試運行。
數字應用場景為群眾實時精準獲取海洋預報信息建立了權威渠道,打造了海洋災害“智慧防御服務”新模式,有效提升了海洋災害風險研判和科學防控能力。
揚帆再起航,“浙”海弄新潮。未來,浙江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面提升海洋治理能力,聚力打造海洋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努力向海洋強省的建設目標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