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廣
(五邑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東 江門 52902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泰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持續深化,國內越來越多高校開設了泰語課程,學習者數量與日俱增。
泰語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泰語是以“主-謂-賓”為基本語序的孤立語,語言形態類型及句法類型與漢語相似,然而書寫方式采用印度文字系統,與漢字、拉丁文字差異很大,加上聲調的影響,形成了復雜煩瑣的發音和拼寫規則。因此,對于國內大學基礎泰語教學而言,需首先注重字母拼讀教學,使學生熟悉文字形態和拼讀規則,從而為后續學習詞匯、句型以及會話打好基礎[1]。另一方面,由于泰語屬于非通用小語種,教學研究相對滯后,教材資源較為匱乏,教學模式陳舊,基礎拼讀教學往往沿襲“以教師為中心”的原則,固守教師示范語音、講解規則以及學生死記硬背的機械模式,造成教學枯燥乏味并且違背素質教育以及語言發展規律[2]。
“后方法”外語教學范式,圍繞“教師自主性”和“學生自主性”核心理念,鼓勵教師以動態開放的態度開展教學活動,提倡靈活選擇、融合與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堅持教學各方面應視學習者為核心并重視其主體性和特殊性,強調人的發展、語言發展與語言教學規律的和諧統一[3]。因此,“后方法”理念能夠為大學基礎泰語拼讀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后方法”理念是“后現代主義”思潮在第二語言教學思想及理論上的具體體現。“后方法”是對“方法”觀念的批判和顛覆,它否定任一外語教學法的普適性,主張超越傳統意義上教學法的規定與限制。因此,“后方法”并非一種特定的教學法,它不對教學方式和程序作嚴格規定,而是強調教學方法的多元性、開放性、相對性和特殊性,認為教師應針對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的特殊性以及教學過程的動態性,通過批判性、創造性地利用各種教學方法、技巧的優點設計和構建具體教學方案與手段,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作為寬泛的教學指引,“后方法”教學理念集中體現于遵循十條宏觀策略,分別是:“學習機會最大化”“教學理念透明化”“促進協商互動”“促進自主學習”“培養語言意識”“語言技能綜合化”“語言輸入語境化”“激活直覺探索”“保證社會關聯”“提高文化意識”[4]。可以說,“后方法”廣泛吸收了現有各種教學法的優點,尊重學習者個體差異并且重視學習者綜合素質的培養,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以及平等和諧的思想態度,是一種先進的語言教學理念。
上述“后方法”教學理念的十條宏觀策略可為大學基礎泰語教學提供基本原則。鑒于此,本研究針對大學基礎泰語拼讀教學的特點闡述具體的教學實踐方法與途徑。
促進學習機會最大化。外語教學應盡可能幫助學習者創造與目標語有效接觸、互動及至適應目標語的情境,從而為目標語知識及能力的內化和發展提供重要前提條件。該原則對于基礎泰語教學尤其重要。有效的學習情境構成是學習者時間、空間、資源、途徑、能力等多維度的有機統一,需通過以下四個途徑引導,才能滿足為基礎泰語學習者創造最大化學習機會的條件。第一,注重課堂與課后教學相結合。第二,注重線上和線下教學相結合[5]。第三,注重對多媒體、多模態、信息化以及移動教學資源的應用[6]。第四,注重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7]。
促進教學理念透明化。針對大學基礎泰語教學,教師不但要求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合理安排教學,而且應把教學思想和意圖傳達給學生,以確保“教”與“學”產生協同效應。例如,部分學生對于泰語會話的學習動機更強,而教師則需使他們理解字母拼讀學習對于泰語詞匯、句子學習的基礎性以及培養發音準確度的重要性。此外,許多學生對于觀看泰語影視作品有著強烈興趣。然而在基礎階段,學生尚無法理解影視作品中的絕大多數臺詞,因此影視作品的助學功能很有限[8],其積極作用主要還是在于激發或維持學生的泰語學習動機。因此,教師應慎用影視作品作為拼讀教學資源,同時需使學生理解影視作品的局限性以及教師的應用策略,避免其對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效果造成負面影響。
促進協商互動。雖然在大學基礎泰語拼讀教學階段,師生在使用泰語對話互動上還存在較大局限。然而,協商互動并不僅僅指基于目標語的互動,而是還包括師生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中文互動交流以及學生的互助學習。因此,教師應積極通過示范、解釋、提問、糾正等協商互動手段介入學生對泰文字母拼讀的認知系統并促進其有效發展。此外,教師可適當應用分組模式,不但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而且能夠引導學生相互監控、評價以及糾錯,提升教學效率[9]。
促進自主學習。雖然大學基礎泰語教學要求教師大量示范、學生大量模仿,表面上看來依賴“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然而由于大學生抽象思維基本成熟,不滿足于機械模仿,同時他們還有一定外語基礎,因此采用認知法更切合實際[10]。實際上,學生的自主性對于有效學習泰語拼讀起著關鍵作用。倘若學生沒有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僅依靠機械模仿,是無法有效習得泰文拼讀能力的。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能使學生有效應用其語言資源理解音位以及拼讀規則。此外,學生具備良好的自主性便能夠在課后投入更多時間進行鞏固練習和查漏補缺。
培養語言意識。“后方法”理念強調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外語的形式結構特點。在基礎泰語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機械性地呈現語言形式結構,而是應該分析其內在邏輯關聯,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例如,在泰語聲調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中、高、低輔音長音的韻律特點解釋其所引導的音節具有不同聲調變化的原因[11];在元音、輔音教學上,應引導學生通過關注英語、漢語普通話及所掌握的其他方言和外語中相似的音位,從而促成正遷移效應。在前引字的教學中則可將泰語發音轉寫成拉丁字母進行講解。而對于音節之間衍生“ ”音的現象,可將其類比于英語復合詞中的連字符。這些技巧有助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的聯動提升對泰語結構特征的敏感度。
促進語言技巧綜合化。“后方法”理念主張打破語言知識和技能范疇之間的壁壘,培養學生整體語言能力。雖然基礎泰語教學原則上應先側重培養學生的“聽”“讀”技能,但是亦不可忽視“說”“寫”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勤開口大聲模仿發音及跟讀詞句,能提升口腔肌肉對于泰語語音的適應性。要求學生勤動筆練習書寫泰語字母,能促進其辨別字母的敏感度。學生學習完每一類輔音和元音的拼讀后,教師應列出相關常用詞匯,方便學生積累單詞。此外,教師還應利用學生會拼讀的單詞設計句子翻譯任務,促進學生泰語句法和語篇知識的發展。
促進語言輸入語境化。語境信息對于語言學習者理解、記憶、習得語言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雖然基礎泰語教學階段的學生尚未能進行會話以及篇章閱讀活動,但是教師仍應積極根據教學內容創造語境,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呈現某單詞的拼寫結構時,教師可盡量使用含有該單詞的實物或圖片,而不是僅把該單詞寫出來。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觀看帶卡拉OK變色字幕的泰語歌曲MV,利用旋律、畫面、顏色等元素構造的記憶語境幫助學生有效習得發音、拼寫以及詞匯[12]。
激活直覺探索。“后方法”理念強調避免過度講解語言規則,主張激發學習者利用直覺歸納語言規則。基礎泰語拼讀規則復雜繁多,倘若教師把教學目標設定為使學生了解所有規則并能根據其演繹出所有正確拼讀,則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認知負荷,造成學習乏味低效。因此,教師應有選擇性并循序漸進講授基本規則,并創造生動情境呈現相關常用詞匯,使學生通過對具體詞匯的認知來反向鞏固對規則的理解、記憶并且遷移至對其他單詞的拼讀能力。
保證社會關聯。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語言知識學習資源、學習能力與其社會背景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教師需了解基礎泰語學習者的社會背景,包括經濟條件、文化程度以及其掌握或學習過哪些漢語方言或外語等,有助于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潛在困難進行預判。此外,理解語言形式蘊含的社會意義及語用信息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教授泰語詞匯及表達的同時需使學生了解相關的社會情境,尤其是基礎泰語教學往往涉及一些人稱代詞、親屬稱謂以及語氣詞,與漢語、英語用法差異很大,教師應使學生理解這些詞匯在實際交際場景中的正確用法[13]。
提升文化意識。雖然基礎泰語教學原則上應以語言知識、拼讀技能教學為主,但是不應忽視適當的文化教學。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通過引導學生分享相關的泰國文化體驗,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感,有助于積極推動學生的學習身份構建,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第二,文化知識能夠提升學生的相關語言意識。例如,講解泰國文字形成、演變背后的文化內涵有助學生發現并理解泰國文字的審美元素,提升對泰國文字拼讀的學習興趣以及效果;從文化對比角度講解相關泰語詞匯、語法點的與漢語、英語的異同,有利于學生對泰語詞匯、語法點正確掌握。第三,能夠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高度,使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增強跨文化交流意識、提升文化自覺。
上文針對大學基礎泰語拼讀教學探討了每條“后方法”宏觀策略的理據以及實施手段。事實上,各宏觀策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例如,促進教學理念透明化,離不開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協商互動;激活學生的直覺探索,離不開在教學中有效促進語言輸入語境化;在教學中保證社會關聯,促進學生的泰語語用意識和能力,離不開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在“后方法”理念指導下充分理解并實施“后方法”宏觀策略,有利于促使大學基礎泰語拼讀教學中的師生教學關系形成良性的生態系統,確保學生的泰語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及在教學環境資源的給養中得到可持續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