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麗,楊一川,楊志瑩,王永燕,郭 濤,3
(1.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22;2.昆明理工大學醫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3.昆明醫科大學研究生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各部分形態、位置、毗鄰及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科學[1]。主要分為系統解剖學與局部解剖學兩大部分,是醫學教育學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知識的根本。人體解剖學課程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內容繁多、課時較少、專業性強、實踐操作要求高的問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為落實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傳統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2-3]。而線上慕課及一些平臺技術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但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學都存在些許弊端,教師如何將這兩類教學模式有機融合以提高人體解剖學課程的學習效率,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傳統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是學生坐在課堂里,老師站在講臺上,老師不停地講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4]。但解剖學名詞復雜繁多,內容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精力較容易分散,對于知識的掌握不夠到位,長此以往,這種“灌輸式”的教學對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
由于人體解剖學屬于形態學范疇,判斷其方位術語比較抽象,因此大體標本和解剖模型的使用對于知識的理解相當重要。調查表明,云南乃至全國范圍內的醫學院校均存在教學標本資源短缺的現象,很難保證每位學生能夠有較為充足的解剖操作時間,常常導致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只局限于課本冰冷的文字上,缺乏整體觀、層次觀、細節觀,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存在諸多困難[5]。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授課,但本質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仍然存在理論與臨床應用脫節的問題。而此次疫情的出現,造成學生不能正常入校學習,甚至當校園內有疫情出現不能聚集上課時,傳統的面對面授課將無法進行。由此線上教學的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而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方式也正好借此轉型,由原來單一的線下或者單一的線上教學模式轉變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人體解剖教學將面臨許多機遇與挑戰。如何做好傳統與新型教學模式的銜接與結合,是后疫情時代中關于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問題所在。由此產生的線上教學無疑是兼顧疫情防控與學校教學兩者之間最佳的選擇。
線上教學有著線下教學不能達到的優勢,譬如,可隨時隨地觀看學習,很好地解決了居家或宿舍隔離期間無法到教室聽課的難題。其次,節約教師和學生在路程上的時間,減少了無謂的時間浪費。再次,可以采取直播與錄播相結合的形式,學生可以在課下利用回放功能鞏固所學知識。另外,也整合了教育資源,使得欠發達地區的學生與發達地區的學生可以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育事業地區發展不平等的現狀[6]。
線上教學的弊端也十分明顯。一方面,由于時空上的隔絕,授課過程中有時學生可能會掛機或者分屏,老師無法得到學生的實時反饋,學生大多不會在視頻學習中提出自己的問題,線上教學的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平臺的限制和學生本人自主學習意愿不強,導致線上教學的互動性降低,很難將教師準備的內容充分展示,使課堂缺乏趣味性與引導性。此外,由于線上教學受網絡狀況和程序終端的影響,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常常因為缺乏運行流暢的手機和電腦,造成了線上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因此,只有將傳統教學和線上教學兩者相結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在后疫情時代對人體解剖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由此產生對人體解剖學新的教學模式的探索。
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一種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7]。其具有靈活便捷,學生可自由支配時間;教育資源豐富,擁有眾多名師教學;可以多次回放,便于學生查缺補漏的優點。主要特征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是將教師和學生同時作為兩個主體,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對于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來說,慕課教學存在著明顯的優勢,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存在著課時數量較少的問題,而通過慕課平臺,教師可以在課前向學生提供相關的案例資料、視頻等讓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平臺收集學生課程學習中的疑難點,在課堂上針對存在的疑難點進行講解,還可以組織學生在線上、線下進行討論,提高學習效率。
本教研室利用線上教學平臺開展“局部解剖與手術學”課程,將解剖學與手術學融合,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前自主預習,還可在課后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同時將知識融入臨床中,讓學生印象更加深刻。此外,慕課可以使學生提高自主學習、持續學習的能力,為以后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如果能夠直觀地觀察各層次標本將非常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學習,然而現實卻是大體標本數量越來越少,雖然很多醫學院的實驗室都配備了一定量的仿真模型,但是模型始終和實際的標本存在差異,不僅在于無法觀察精細化結構和一些虛擬的腔隙,而且模型的標準化制作讓很多學生無法觀察比較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
隨著科技的進步,虛擬仿真平臺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上述方面的不足。其優勢在于:首先,節約了標本成本。隨著醫學院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多實物模型和人體標本的損壞率不斷增加,因為標本和模型是一次性的,損壞后無法復原而不能繼續使用。而虛擬仿真平臺使用次數不受限制,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讓學生可以加深對解剖結構的了解。其次,使得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后都可以利用虛擬仿真平臺來進行自主學習,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后,虛擬仿真技術降低了學習解剖學的難度。虛擬仿真技術在解剖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傳統的解剖教學。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對復雜的人體系統進行仿真可視化、立體化,使得人體的結構和生理功能可以得到完整的展現,幫助教師更好地解釋知識,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驗技能。同時,可以在虛擬仿真實驗平臺中植入考評模塊,學生每一步的操作過程及結果都將納入考評范圍,可以使學習結果評價更加多元化[8]。
本教研室在實踐課程授課中發現,因為學生對于新知識掌握還不夠熟練,導致上手操作時經常出現錯誤地將某些結構當作淺筋膜切除。例如在解剖腹股溝管的結構中,就曾出現將腹股溝管淺環當作深筋膜上一普通裂口而將其破壞的情況。如果利用虛擬仿真實驗平臺,讓每個學生都有上手實操的機會,當出現因操作失誤導致結構損壞時,也可以恢復并重新操作該步驟,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是一種借助計算機技術,融合多種科學,利用交互設備,使用戶沉浸式體驗的一種技術[9]。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高校利用自主研發的平臺或者是市場上的解剖軟件在實際的教學中得以應用。VR技術能使學生全面、直觀地感受人體各部分的三維形態及其空間,無論是在課前、課上還是課后均可使用,與傳統的以觀察為主的教學模式相比VR技術參與下的學習更加直觀,同時讓學生有了上手操作的機會,有效地解決了教學用標本資源缺乏的問題。與虛擬仿真平臺相比,VR技術能夠更加真實地呈現標本情況,體驗感優于虛擬仿真平臺。然而VR技術同樣有一些不足,比如存在設備購置與后期維護費用較大、部分功能實現較為困難,與真實操作有一定差距等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VR技術在解剖學的教學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PBL教學法,即基于問題為導向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是由教師來設計并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運用老師所教授的知識來尋找相應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學會了如何自主學習并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10]。
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臨床中的實際病例,以此來設計一些有關解剖學的問題,讓學生加以充分思考和分析,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點運用到實際中,從而更好地理解并記憶。例如,在本教研室神經傳導系統的授課中,以腦梗、偏癱為案例,讓學生運用神經傳導方面的知識點來解釋發生的原因,更好地理解了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并加深記憶。另外,也可以運用解剖學知識解釋一些生活中的有趣現象,增加課程趣味性。如在講授咽部的解剖知識時,教師巧妙運用晚上睡覺打呼嚕的現象,生動有趣地解釋了扁桃體腫大在生活中的影響,對課堂教學大有裨益。
CBL教學法,即病例分析教學模式(Case-Based Learning),是由PBL教學法引申而來,將臨床實際病例運用到解剖學的教學中,能夠大大增加課堂的趣味性[11]。就醫學生們而言,對實際病例的感興趣程度遠高于繁多枯燥的知識。如果能在課堂中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病例相結合,對病例進行分析和診斷,則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既增加了課堂趣味性,同時也讓教師和學生有了更多的互動,課堂教學效果一定事半功倍,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臨床實踐能力都有莫大好處。
實際教學中,本教研室對該教學法進行了充分實踐。在理論課堂上,教師就臨床常見、多發的疾病讓學生進行解剖學方面的分析,例如黃疸的發生有哪些解剖學因素、肝硬化有哪些表現等。在實驗課程中,教師讓學生在解剖大體時,可以利用自己所學或是上網查詢的知識來分析大體老師生前的一些疾病甚至是死亡原因。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對學生的臨床思維進行了很好的培養,也為醫學生以后學習臨床課程打下一定的基礎。
所謂翻轉課堂是指將課堂內外的時間重新分配,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新知識的學習將放在課前自主學習階段,而課堂上的時間將用于小組自行探究,教師最后總結答疑[12]。翻轉課堂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
在本教研室胰腺的授課中,教師就進行了翻轉課堂實踐,通過各個小組自己查閱資料,采用情景劇的形式將課本上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出來,長此以往越來越多的學生習慣于提前預習,課堂氛圍也更加活躍。相較于單一的傳統授課模式而言,采用以任務驅動為導向的翻轉課堂使學生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大多數學生能夠自發探究學習。但仍有少部分學生缺乏自律,這也是翻轉課堂不可回避的問題。
受疫情的影響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的更新與改革對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就學生而言,首先要求他們要有辨別信息的能力,要智勇雙全挑戰信息風暴,而非迷迷糊糊沉溺于時代洪流之中。其次,對學生的自主管控能力要求更高,線上課程無人看管,全靠自覺,學生是否能真正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呢?線下課程時間緊任務重,即使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但真正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學生本人,學生是否能夠集中精力,這對他們的自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就教師而言,這樣“雙線混合”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教師不僅僅需要十分熟練地掌握課本理論知識,還需要對課程進行精心設計,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如PPT制作、線上平臺的慕課錄制、虛擬平臺的結合使用等等。在課堂上,教師不僅僅需要把理論知識講清楚講透徹,更需要把握課堂氣氛,保證趣味性、互動性,對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大大提升。
綜合上述,在后疫情時代,學生獲取人體解剖學知識的途徑逐漸多樣化,教師單純的灌輸式教學已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越來越多教學方式的涌現讓課堂上的教學逐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13]。新的方法有許多優點,同樣也有不足之處,因此,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改革可以根據內容適當地選擇線下教學融合線上教學,但是怎樣改革讓學生學習效率最大化,這仍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