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婧,張 森,毛啟豐,王 瑾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凱里 556000)
經過改革開放40余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發展逐漸進入新常態,傳統增長動力在減弱,資源環境約束在加劇,要素成本越來越高,產業發展減緩,國內就業壓力陡增。國家相繼出臺《關于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體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等一系列文件政策,促進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營銷是連接產業和市場的橋梁,直接關系企業的發展,因此,市場營銷能力對職業院校學生就業和創業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市場經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商業生態與市場營銷傳統的教學表現出較大的不同[2],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市場營銷能力,否則,很難適應新時代市場變化,不能滿足企業崗位需求和創業發展需求。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產業轉型重塑,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層出不窮,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新是企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內在動力。因此“市場營銷”課要培養學生強烈的創新意識,才能創新性發揮傳統資源新效能,提高創業成效。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產品的生命周期普遍逐漸縮短,企業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職業院校的主要職責,因此要非常重視實踐課的教學質量,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學生的市場敏感性,發現、分析問題和把握市場的能力,解決產品營銷的實際問題,才能快速適應企業崗位和創業發展,搶占市場先機。
市場營銷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3],優秀的營銷技術技能人才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經濟知識和營銷技巧,同時也要求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人際交往、信息搜集處理、開拓創新和應變等能力,同時也要對社交禮儀、消費心理、民俗文化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對于高職學生來講,這些都比較欠缺,因此“市場營銷”課程應加大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和綜合素養的提升,為以后的實際市場應用和創新夯實基礎。
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基本是從高校直接引進的碩士或博士,學歷高,但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和創業經驗,對“市場營銷”的實際市場應用認識不夠深刻,尤其是不同專業背景的“市場營銷”課,如園藝技術專業,其主要面向的工作崗位,開設該課程的目的,教學目標等都沒有清楚的認識,自然也不清楚崗位能力需求,進而不能科學地安排課程內容、設計實踐教學、拓展第二課堂等重要的教學環節,更多的是通過課堂教學給學生講授理論知識,或是分析網絡案例,往往理論和實際有較大的脫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興趣低,成效差。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產品和市場也在快速更新,營銷人才也應與時俱進。但該課程的教學基本仍停留在傳統模式,一些學校也探索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市場營銷課程改革,或嘗試引入企業項目,或任務化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質量。但總體來講,沒有有效地將“三全育人”“創新創業”等新時代職教理念融入課程教學中,導致該課程改革建設緩慢,難以激發學生學習激情,人才培養質量不理想。
“雙師”教師缺乏是高職院校的普遍現象,也是高職教育的痛點和難點。教師長期在學校上課,很少能去企業掛職鍛煉[4],對企業市場營銷崗位及崗位能力需求認識不深刻,難以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內容。此外,校企合作不夠深入,聘請的企業兼職教師對課程建設參與度不高,再加上實踐教學條件的限制,教學內容基本是校內科任教師根據教材、輔助網絡材料及其他材料,結合現有的實踐教學條件混編而成,往往與企業實際工作需求有較大偏差。
“市場營銷”課程應用性強,不少老師也積極探索,不斷改進該課程的教學設計,突出該課程的實踐性,開展項目化、任務化、師徒制等教學方法,但是由于受到課時和實訓條件的限制,導致創新的教學方法基本只出現在競賽或項目中,難以在日常教學中實施。有些學校希望通過參觀企業、邀請業界精英開展講座等形式來彌補校內實踐教學條件不足的現狀,但是又受到時間和經費的限制,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和目標,更不能滿足創新創業的需求。
不少學校探索實施多元化的過程考評方式,主要是以“考試+平時成績”按一定的加權進行總評。但目前這種考評方式中考試成績仍然占了很大比例,平時成績也基本都是考勤、作業、實訓、課堂互動等,本質還是偏向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紀律表現等,不能全面反應學生的成長,也難以激發學生學習、創新和創業的積極性,不能適應現在職業教學改革的需要。
企業市場營銷的崗位主要集中在銷售業務、銷售管理、客服支持、營銷策劃及公關媒介等類型,根據崗位特點,崗位能力主要集中在市場調查、市場分析、市場推廣、產品銷售及客戶溝通等方面,由此不難看出,要做好產品的市場營銷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更要求具有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心理抗壓能力和社會應變能力[5]。因此不能把市場營銷課程獨立起來,應加強課程之間的融合,尤其是與社交禮儀、口才與表達、應用文寫作、應用心理學、信息化技術等基礎文化課程的交叉融合,夯實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文化修養,為學生的市場營銷實踐奠定堅實基礎,并且對學生以后的人生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社會變革發展,經濟市場更是風云變幻,在教育教學中不斷融入新理念,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根據我國發展戰略及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政策導向,首先要將企業、行業、政府等主體拉入職業教育教學中,以政府產業布局為導向,深化校企合作,引入行業標準,學生以“工學結合”的方式參與企業營銷項目,將學生學習融入崗位成長。第二,融入創新創業理念,創新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6],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利用現有條件或創造條件開發市場的能力。如第七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項目“月鄉苗伊-月亮山下加勉苗繡與牙舟陶的古藝新生”,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師生創新營銷模式,將古老的苗繡推向國際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三,融入信息化理念。利用互聯網,高效搜集信息,精準分析市場,預測市場走向。另外,互聯網是目前信息傳播最高效,成本最低的方式。因此,市場營銷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
為了將“市場營銷”課程的實用性和應用性落到實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首先應加強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根據技術技能培養規律,可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系統的數字化實訓室,如虛擬仿真實訓室、電子商務實訓室、網絡直播室等,使學生通過模擬實際,學習鞏固合作社基本知識,訓練基本技能。接著通過校外實踐教學、第二課堂等,將學生引入企業真實的營銷任務中來,按照企業(行業)標準開展市場調查、產品策劃、銷售服務等,學生全程參與,在實戰中提升基本技能,升華理論知識。通過企業平臺的培養,更有助于早日蛻變為合格的職業人,甚至可孵化一批創業項目,培育一批創業人。
為了提高“市場營銷”課的應用性,應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成長規律和職業發展,精簡理論知識,保證“學夠用”的基礎上,再給學生以后的發展提升做一定的鋪墊。課程結合專業特點和專業產品,引入企業真實營銷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引導學生學習,通過討論、任務驅動、創新創業競賽等方式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完成前期的學習,最后進入真實營銷任務,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知識和提高營銷技能。營銷任務可圍繞地方特色產業,如農業、文化、旅游等設計,不但題材真實豐富,便于實施,節約教學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腳踏實地,根植鄉土,服務家鄉產業經濟發展的情懷。
課程考評是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7],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按照能力、知識和素養構建多元化考評體系,設計縱橫交錯的考核指標,縱向可按照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協作能力、表達溝通能力、綜合能力因素設計等,橫向可按課前、課中和課后設計。在多環節考評中,可采用教師評價、企業評價和同學互評,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此外還可探索項目實施、技能競賽、創新創業等活動考評兌換學分模式,更全面地促進和檢驗學生成長,而非僅知識的增長。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學生創新創業。
市場營銷是連通市場和產業的關鍵紐帶,互聯網時代的開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產業革命如火如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市場供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大學生的市場營銷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緊扣時代脈搏,加強“市場營銷”課程教學改革,提高專業人才市場營銷能力,培養“懂技術、善營銷、會管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助推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