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弘夏,劉玉華,付 敏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新工科是在新經濟背景下為對接新興產業、加快培養新興領域工程人才而應運而生的,是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方向。2017年 “復旦共識” “天大行動” “北京指南” 三部曲開啟了新工科元年[1]。六年來各地高校圍繞新工科建設開展了多方探索,新經驗、新成果不斷涌現。
要建設好 “新工科” ,就必須充分理解新工科的內涵。新工科建設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伴隨科技革命產生的,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的,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工科專業的建設;二是現有專業的交叉融合;三是將智能制造、云計算等用于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改造。相較于前兩種,傳統專業升級面臨的問題更多更復雜,需要每一位新工科建設者冷靜理智思考。
新經濟環境下,產業與產業互通合作更加深入、廣泛,科技革命使每項工作都需要多學科團隊的相互協作,互通互融。將傳統工科專業升級僅簡單理解為在原有課程體系中增加一兩門計算機、人工智能專業課程的 “工科+” 建設思路是不能應對新技術和新業態發展要求的。因此,厘清新工科下傳統專業升級的內涵,對找準專業建設的發力點至關重要。
吳巖曾講過:職業教育是面向市場的教育,是與產業伴生的教育。高等教育是超前的、創新的教育。如果高等教育不把超前發展、主動創新作為自己的基本特征,培養出來的人才就會落后于時代發展[2]。為此, “天大行動” 中提出了 “問產業需求建專業” 理念,將充分了解產業發展作為新工科建設的基礎。
近10年來,除原有的5000家醫藥企業外,各地各級的產業園成為生物醫藥產業升級的主要載體,承載了促進醫藥產業發展的功能。截至2019年,全國193個產業園區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占總數的50%。園區內的醫藥企業以研發創新、國際市場開拓和項目產業化為核心競爭力。這些優質的企業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成為聚集人才的目標企業。坐標華中的國家級產業園——武漢光谷生物城,在眾多產業中脫穎而出排名第五,大力帶動了武漢的生物醫藥經濟發展。
從人才需求角度分析,2021年中國醫藥人才需求中研發職位占20.27%,較2020年提高近5個百分點。醫藥制造業職位數穩定在6%,醫療流體領域職位占71.91%,較2020年下降近4個百分點。從人才供給側分析,醫藥流通求職人數占比48.91%,醫藥制造業占19.44%,研發占12.47%。可以看出人才需求呈現研發人才供需矛盾加劇,制造崗位競爭激烈的現象。研發崗位需求中33%為民營企業,北上廣深占比45%。這與優質產業園地域分布一致。
從學歷層次要求分析,2021年供需矛盾最大的研發崗本科占57%,碩士以上占22%,工作經驗1―3年占比最高,達26%。
從崗位專業領域分析,專業涉及分析、藥學、數據處理、法規分析、臨床試驗、藥品注冊、文獻和標準查詢等。7成研發人才21―30歲[3]。
上述人才的需求精準地反映出醫藥行業發展的特點,即國內的醫藥企業正在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忽視研發,從低水平重復向技術密集型,注重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研發與生產轉變。創新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整體的創新水平不斷提高,有創新意識的員工不再是企業中的鳳毛麟角。同時,由于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引入,使創新更加模塊化、分工更細致,研發團隊成長時間縮短,本科生經1―3年就可以勝任大部分的創新工作。由于數字化、智能化制藥裝備層出不窮,制藥生產人員崗位始終維持正常的自然更替。通過上述分析,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的制藥工程專業升級改造的思路就可以實現科學搭建。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推動高校轉型發展。武漢華夏理工學院(以下簡稱 “我校” )作為一所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其制藥工程專業自建立之初就采取 “3+1” 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適應區域建設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定位。經過近20年的建設,我校畢業生得到了行業內眾多優質企業的認可,不僅就業率和協議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就業崗位也呈現出由一般制藥企業向優質制藥企業轉變、生產操作崗位向研發質控崗位轉變、由單一制藥生產企業向CRO、醫院等相關行業輻射轉變的特點。目前我校制藥工程專業是湖北省的一流專業建設點,在艾瑞森民辦高校專業排名中連續數年名列第一。新工科背景下,該專業開展的升級建設不僅要符合應用型高校的基本屬性,也要體現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的特色。
新經濟背景下制藥行業的創新性、技術密集性,抗沖擊性(新冠疫情下GDP增長保持近6%)以及派生出的新業態、新模式,結合前期專業建設基礎,在制藥工程專業升級中,要以培養制藥行業市場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并重,綜合素養較高,有良好學習能力,能獨立分析解決問題,有創新意識的復合應用型人才作為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新的人才培養目標下重新構建適應新工科建設的人才培養體系。
武漢作為華中地區民營創新型高新技術優質醫藥企業聚集崛起地,地方醫藥產業從 “中端” 快速向 “中高端” 邁進,醫藥行業內多學科交互協作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樣化。
為滿足市場需求,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中首先要符合高等學校本科質量要求,要注重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其次要有意識地突破學科和專業邊界,引入市場需要的知識內容。第三,數字化在醫藥行業上的應用如虛擬數據助手等協助新藥研發、數字化批次處置統籌藥品的生產、實時跟蹤和追查參與工藝鏈的管理、醫藥電商、零售終端空間促進銷售模式的互贏發展。正如強生全球個人健康護理與消費者體驗總裁Manoj Raghunandan說過: “過去18個月發生的一切,相當于將數字化創新向前推進了10年。” 因此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知識成為制藥工程創新應用人才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慢性疾病人群的增加,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大力推動了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重大疾病精準診斷的體外診斷試劑(IVD)迅猛發展,使醫療器械領域一躍成為年增長率20%、超越GDP增速的行業。因此分子、細胞、免疫學的核心知識也將成為制藥工程創新應用人才課程體系中必須補充的內容。
目前全球生物醫藥迅猛發展,化學制藥與生物制藥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全球頂級的醫藥企業也紛紛涉足了生物醫藥這個戰略性新興行業。在我校制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中要因勢利導,加入生物制藥技術的知識和實踐,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
另外,培養學生樹立法治意識、職業倫理意識、知識產權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知識和活動也是不可或缺的。學校通過人才培養體系的梳理,最終形成以制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為主要框架,同時引入計算機、生物、生物工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內容,實現理工交叉、工工交叉、文工交叉;制藥工程與大數據專業互融、制藥工程和生物學專業互融,制藥工程與生物制藥互融,既符合新工科的專業屬性和學科屬性,又符合理論與技術融合、理論與訓練融合、創新意識與職業素養融合的應用型本科教育要求的制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4,5]。
我校制藥工程專業是湖北省首家以 “3+1” 方式開展校企聯合人才培養的高校。多年來通過校企合作、案例教學、虛擬仿真、為期一年的實習實訓、科研反哺教學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和經驗。
新工科背景下,制藥工程專業如何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使新工科建設真正落地是開展這項工作的關鍵。新工科的出現需要在專業建設中融入學科交叉、專業交叉,因此,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學校還要著眼于選擇體現新工科內涵的培養模式。如果僅將傳統專業升級僅理解為 “傳統專業+” 的模式,會使人才培養和新工科建設成為兩張皮。
在新工科建設過程中,學校要將課程內容與最新技術相結合、和最新技術成果相結合,和行業產業需求相結合,拓寬專業邊界。學科間交叉融合是個非常龐大的工程,單以學校為主體是很難完成的,因此在新工科的建設中多主體的現代產業學院成為承載新工科建設的全新平臺。
傳統的產業學院一般一個院系對接一家企業,產業學院為對接企業培養定制人才。基于新工科的屬性,現代產業學院應由多專業、多學科、多院系組成,校外由多個不同行業的優質企業組成,共同搭建滿足產業需要的跨專業、跨學科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產業學院可采取企業導師走進學校開展聯合授課、單獨授課、講座;學生在校上課,企業導師遠程指導;學生到對接企業實訓、崗培;企業和學校聯合組建校內實驗室或實訓中心,學生校內實訓,企業導師校內指導等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在教學內容上,理論教學融入實際案例,技術訓練和實踐技能與行業應用緊密對接。通過現代產業學院使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融合,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融合,實現專業教育知識結構完整性的同時,也實現了跨專業跨學科知識與專業知識很好融匯的目的。
現代化產業學院的另一個功能就是開展學術實踐、科研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企業的項目在學校做,教師的科研在企業內轉化。學生在平臺內交互參加各主體主辦的實踐拓展,知識技能競賽,校企聯合培養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通過這些活動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與人溝通和協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倫理、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法制意識以及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以達到現代制藥領域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
通過深入領會新工科的內涵,充分了解整個行業發展的現狀和特點,結合自身專業的發展及學情,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知識和技能并重,工工交叉、理工交叉、文工交叉的人才培養體系,依托由校企聯合搭建的跨學科、跨專業、專業學科融通的現代產業平臺,通過專業融合、學科交叉、產教融合、產學融合、科教融合,培養專業和素養并重,創新和匠心并重,知識和能力并重,有自我學習和管理能力,心理健康的,能適應醫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創新意識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