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課程理念中明確指出: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而現實中,教師的教學偏重知識傳授與方法灌輸,忽略過程,忽視實踐,忽視兒童言語發展規律與兒童生命成長的訴求。只有充分重視實踐的價值,習作素養培育才能真正得以落實。
陶行知先生曾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認識是從實踐中來的,具體、真實的實踐讓認知更清晰、更豐富。例如在春天,兒童想推薦一處地方去春游時,卻往往無法說清楚想法和理由,這是因為兒童在實踐中沒有留心觀察,沒有學會有意識地詢問和積累。留心觀察、動手實踐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習慣,時間久了,習慣也會成為方法與能力。閱讀、觀察、理解是一種實踐;動手試一試,失誤、修正,再做一做也是一種實踐。豐富的過程、具體的畫面、真切的生活實踐豐富了兒童經驗,成為兒童習作的重要資源庫。
作為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促進學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兒童直接體驗面臨的實際問題、社會問題、個人問題、哲學問題等。兒童對各種角色有切身的體會,才能激活情感與思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習作是“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是書寫兒童的所思、所想、所念、所盼。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兒童把從學校所學到的知識遷移到家庭、社區和工作場所等日常場景中。同時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設計任務情境,讓兒童設身處地,喚醒、激活生活經驗,重組認知結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強調兒童習作的目標是根據具體交際情境和對象,進行恰當地表達與交流。教師應幫助兒童找到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共通點,促使兒童在校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更多地進行言語表達。例如可以讓兒童擬定一則通知,書寫一份倡議書,介紹美麗的校園,還可以讓兒童走上街頭宣傳低碳理念。兒童的言語邏輯思維和辨證思維能力在具體真實的場景中,通過表達、辯論、協商得到提升。
書本知識必須通過實踐應用才能成為兒童的生活經驗。實踐是橋梁和中介,是兒童言語內化的吸收通道。兒童通過實踐能夠理解理性的知識,并賦予其主觀色彩;同時因為兒童處于不同的實踐場景,也讓兒童習作語言得以外化運用和創造性地表達。
當前的兒童習作教學還存在不少誤區,教師應關注兒童的學習與生活,梳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思考背后的原因,為兒童習作素養培育創設更好的實踐活動,激發兒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鼓勵兒童自由表達與交流。
兒童習作素養培育應基于兒童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生活體驗,使兒童產生不同的言語表達。而隨著工業化、產業化的進程加速,兒童的生活節奏、學習過程被各種培養計劃所裹挾,兒童的生活往往會被安排和定制,實踐千篇一律,缺少個性和生動的色彩。兒童每天從學校到家庭,間或奔波在各類培訓班之間,生活中的大多數時間都用來學習,沒有時間親近大自然,沒有體驗奔跑鍛煉的酣暢淋漓,缺乏多樣化的實踐機會導致原本靈動的兒童寫出來的文章千人一面,毫無意趣。
蒙田在《論兒童教育》一書中提及,“導師們總是一刻不停地對著我們的耳朵聒噪,就好像往漏斗里倒東西一樣,而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重復他們說過的話。我希望我們的教師不要再這么做,而是從一開始就根據他所教導的兒童的心智特點,在動手實踐、自主選擇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展現兒童的能力。導師有時候要引導兒童,有時候則要讓兒童自我引導”[1]。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總是會以“先知”“先驗者”的身份來替代兒童的實踐,試圖以自己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去縮減兒童的學習過程,以期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視頻制作得越發精良。原本該讓兒童操作的實踐,被很多老師用播放視頻的方式來替代。這樣替代實踐的做法在兒童與生活、自然、自我之間豎起了厚厚的壁障,兒童內心沒有感受與體驗,習作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許多實踐只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兒童對于書本的知識只是機械地記憶。沒有與思維相結合的實踐,就是重復的機械勞作。短時的觀察、淺嘗輒止的接觸,使得兒童對事物或實踐并無深入了解,想要寫出有內容、有感受的習作十分困難,于是在習作中就會出現很多套話、空話。教師要幫助兒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主動記錄、整理、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與思考,學習辨析、質疑、提問的方法,在思辨中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兒童生活扁平化和精神貧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是造成寫作沒什么內容可寫的直接根源。”[2]兒童只有通過動手操作與反思性思維,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用行動和實踐來驗證自己的假設,習作中才會不斷有精彩觀念誕生。
兒童習作素養培育應從兒童習作時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出發。培育兒童的習作素養,需要讓兒童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運用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言語能力,去分析、表達,并解決問題。
問題導引式實踐是以兒童對自我、社會、世界的好奇為基礎,在不斷追問中,兒童主體自覺地參與,讓實踐更深入,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鍛煉邏輯思維,提升習作素養。兒童生活中往往會冒出許多問題,教師要鼓勵兒童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引發思考,展開討論和探究,調動自己已有的認知和經驗,大膽實踐,尋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學會探索與梳理。例如小吳同學對“室溫下鐘薛高為什么不會化?”產生好奇,并思考:“是不是只有鐘薛高的產品不易融化?”“為什么鐘薛高不會化?”“不會化的雪糕還能吃嗎?”小吳同學通過“相同室溫下,不同雪糕融化情況”對比實驗和仿制雪糕實驗,最后寫成了一篇實驗報告——《揭秘室溫下鐘薛高不會化的微研究》,習作思路清晰,有理有據,觀點表達有層次性、邏輯性。兒童圍繞感興趣的問題,在探究中深度實踐,能夠促使習作能力的提升。
沉浸式體驗實踐是指兒童充分聯系生活經驗,調動各方面感官體驗,進行具身感知,全面深入地與周圍環境、他人、自我產生聯系,從而豐富內心世界。例如兒童游覽古色古香的“校史館長廊”,在長廊中研究、探討如何將校史排練成小話劇《力學1947》。他們查閱資料還原當年場景,揣摩創始人辦學時所遇到的困難,一幅幅老照片、一頁頁檔案館里的資料、一個個老物件都是真實厚重的資源,豐富的生活情境、沉浸式的體驗讓兒童的習作素養得以提升。兒童通過自編自創話劇的劇本,提升了故事的架構能力、人物言語的表達能力,而這些細節的豐富想象都源于兒童的具身體驗。當兒童的意識、動機、行為完全處于沉浸狀態,就容易激發正向的、專注的心理狀態,習作自然會更生動,言語表達也更鮮活。
綜合性任務實踐是指從具體的生活情境出發,引導兒童尋找問題,擬定研究項目,將研究項目分解為多個任務有序推進。兒童在綜合性任務實踐中,面對復雜的生活情境,去分析、思考、解決、體驗,自然能夠積累經驗,產生更多元的表達方式。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一課中,兒童進行了閱讀分享、詩詞朗誦、制作詩集、暢談心愿,歷時兩周。兒童閱讀紅色主題文章《毛主席在花山》《十里長街送總理》《獄中聯歡》等,搜集了紅色詩詞,開展了紅色詩詞朗誦會,在吟誦中感悟深厚的革命情懷,感受許許多多革命烈士為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懷,而他們共同的心愿就是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兒童在閱讀、誦讀、制作詩集中浸潤、體驗,呈現了多樣化的習作:有的寫下了激情滿懷的詩詞;有的寫下了研究小論文《擦亮紅色故事中的文物》;有的寫下了極富想象力的科幻文章,并提出“我會專注研究克隆技術,未來也許就是一個關于克隆的競爭時代,我不愿意中國被西方列強再次‘卡脖子’”。綜合性任務實踐促進了協作交往,點燃了兒童的表達欲望,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習作表達的多樣性。
無主題式的實踐是指教師暫不確定主題,讓兒童在開放的狀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愛好以及特長,自由選擇主題并持續做一段時期的研究。我們所提倡的實踐,并不是以學習或反復的練習、勞動去填滿兒童所有的時間,而是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學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例如學校設立“小先生開講啦”活動,讓兒童將自己實踐思考所得、覺得很有意思的研究講給大家聽,短則5 分鐘,長則40 分鐘。有的兒童對航天服產生興趣,深入閱讀了《中國航天簡史》《航天、人文與藝術》,觀看了關于航天員的視頻,特意買來一套模擬“航天服”親身體驗,還自己設計了一套“未來”高科技航天服,航天服的色彩更活潑,生理手環、相機、視頻窗口都更巧妙,寫成的文章——《我設計的“未來”航天服》,充滿創造力和想象力。無主題式實踐更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尊重兒童個性,鼓勵創新,促進了兒童習作的創意表達能力的形成。
習作并不是驅使兒童坐在書齋中“閉門造車”,而是引導兒童走進生活,用文字講述來自生活的體驗與發現、實踐與思考,實踐是兒童習作汩汩流淌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