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蓓
自然美源于生活,少數民族的服飾美也是源于大自然的饋贈。廣西少數民族服飾中有大量自然的元素,這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也體現了民族文化中的自然元素,從側面展現出各民族對自然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認識。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體現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感。比如在龍勝一帶,四季氣候差異較大,冷暖分明,龍勝地區的壯族服飾根據季節不同有不同的分類,既有春夏服裝又有秋冬服裝。春夏服裝主要以淡色調為主,通常以白、淺藍和各種素凈的顏色為主,一般不設計花邊和裝飾。秋冬季節的壯族服飾則有很大的變化,通常以深色和暖色調為主,其中黑色、鑲紅最多,也常常鑲嵌花邊,展現一種莊重而濃郁的暖意。
在廣西西南地區的群居壯族,人們采取原始的生活方式,該地區的生產用具和生活用品多為黑色。人們的生活環境中充斥著黑色,自然對黑色充滿好感,尤其鐘意黑色和深藍色的服飾。而在平壩和丘陵地區的少數民族,這些地帶通常依山靠水,有著極為美麗的風景,也有較為完善的農業生產體系和林業經濟體系,生活環境中充斥著青翠蔥郁的顏色,因而在服飾選擇上更崇尚與青有關的顏色。生活在陡峭山脈中的瑤族,對奇花異草司空見慣,也能夠更加清楚地看到珍奇走獸。在深山中的茂密叢林中,最為常見的花是開得極為燦爛的山間野花;最為常見的山禽則是身著艷麗羽衣的錦雞和各類靈異的鳥兒。在這樣的環境中,高山瑤族對審美意識的理解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一直以來,高山瑤族喜好五彩繽紛的顏色。既有能展現自然環境中的藍天白云的淡色調,又有能體現崇山峻嶺的黑色調,還有能夠展現萬物花紅的暖色調。五彩斑斕的顏色展現了絢麗多彩的服飾特點。京族則生活在海邊附近,他們的服飾特色也與其生活環境有很大聯系,通常為一些淺藍色和淺白色的簡單色調。這些象征著藍天白云的簡單色調能夠給人沉靜美麗的感覺,猶如翱翔在深藍靜美的天空之中。
在廣西山區生活的少數民族著裝更為濃郁厚重,通常為上衣與長褲、上衣與長裙的搭配或者是寬大的衣褲[1]。整體風格顯得落落大方,通常為上窄下寬,上松下實的搭配。上窄下寬在服飾方面的實際體式是修身的短上衣,上松的實際體現則是較為浮夸而華麗的衣服配飾。比如壯族、苗族、瑤族的百褶裙都為三角圓錐體,給人一種極具支撐力的穩實質感。
從形式和風格上,可以探究自然美對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審美影響。以大山為例,大山的體積較大且氣勢雄厚,展現出渾然一體的莊重氣質,有的山體呈三角形,下部分陡峭嶙峋,上部分樹木蔥蔥郁郁,顯現出勃勃生機,展現出大自然的豐富性。住在大山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中也毫不缺乏厚重之感,展現出了幾種特色的樣式,比如百褶裙的褶皺形式和綁腿形式,這都體現了大山的莊重美。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圖案通常為幾何紋樣、自然紋樣和動植物紋樣[1]。這其中蘊含的自然元素都來源于日常的生產生活和自然景象。不同元素在服飾裝飾上的體現形式也不同,部分服飾文化采取臨摹形象的方式,也就是將景象的具體形態復制到服飾元素中去[2]。比如龍勝瑤族盛產的頭巾,其中的圖案中有八角花,這也是當地極為常見的植物。再比如廣西北部山區的少數民族服裝中的繡花圖案通常有白果花,這是當地的名勝特產,極富盛名。
部分圖案則采用其他的方式提煉,根據動植物的神態和氣韻整理出藝術形象。在武鳴地區的壯族服飾中龍鳳呈祥的圖案,龍須體現的是山林中常見的蔓生藤本植物的根莖狀態,巍峨龍身體現的則是群山連綿的景象特點。鳳凰形象是由公雞的頭、錦雞的身子和孔雀的尾巴組成的,這展現了當地特有禽鳥的特點。可以說將山林景色的特點和靈動生物的特點集一身,展現了廣西地區極富生機的自然美感。將動植物以自然景象的靈動美感充分結合,提煉出新的藝術形象,展現出富有靈活生機的服飾圖案,也展現了廣西壯族人民對自然美的獨特喜愛和極具趣味的審美意識[3]。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講究和諧與對比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色彩。壯族和瑤族的服飾多采用暖色,如紅色和黃色,寓意著吉祥如意和美好事業,紅與黃展現得極為和諧,也極為調和。水族的民族服飾則更喜歡使用黑色、藍色、白色等冷色調,彰顯素凈冷毅、莊重肅穆的思想內涵。侗族的武士裝以黑白二色為主色調,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反差極大的顏色對比給人較大的視覺沖擊,強壯威武的武士風格也讓人一目了然。設計傳統服飾中的百褶裙時,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制作工藝展現多層次的調和感和對比感,利用湛藍色體現出由淺至深或由深至淺的漸變色,體現出和諧又極具風格的變化層次。比如,隆林地區壯族服飾以黑色為底色,在周邊鑲嵌黃色和紅色。黑色的底色給人一種凝重而敦厚的厚實感,在周邊則用一些亮麗的暖色來點綴,能夠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也能夠讓人眼前心中皆一亮。
龍舟等地區的壯族婦女服飾,以冷色調為主體,通常將藍布鑲嵌黑邊或是黑布鑲嵌藍邊。黑色和藍色雖未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是能夠展現和諧統一的協調感。這種協調感在其他少數民族的服飾中也多有體現,既可以同色調的顏色進行匹配,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色彩進行差異匹配,形成鮮明對比。壯錦的顏色艷麗,能夠展現出生態美感,體現出熱烈而又歡快的生機氛圍。在花色的選擇上也要講究協調,如將淺綠和深綠進行協調搭配,將梅花與菊花共同演繹,展現出不同形態下的藝術韻味。三江獨峒侗族頭巾織錦久負盛名,多用同一色調形成一定程度的對比,采用的黑色、藍色、白色等冷色調更顯樸素典雅。花色的對比更是常見,部分布料用暗色底襯托靚麗的花朵,形成深色與淺色的對比,讓人眼前一亮;部分布料則利用清楚的花紋和不清晰的條紋,形成清晰與模糊的對比,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層次感。比如在大紅底的布料上繡上透著青色的鳳身,綠色的鳳翅又鑲嵌著黃邊的鳳冠,這種對比色調既和諧又鮮明。瑤錦則以一些暖色調為主,主色調通常為大紅、桃紅和橙黃等這些相近的暖色調,體現出瑤族人民熱情積極向上的情感,在配色的選擇上則有很大程度的變化,通常選用白色、紫色、綠色等冷色調進行協調匹配。苗錦則以黑色為主調,也將此作為圖案的整體框架,在細節處搭配上桃紅、嫩綠、青紫等艷麗的鮮嫩色彩,展現出“萬物叢中一點紅”的艷麗感,這種交相差錯的對比感,形成鮮明對比,也使苗錦有了更獨特的風格。這種和諧對比的美感,既給人以視覺沖擊,又不會感覺突兀,讓人眼前煥然一新。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常常應用的形式法則是對稱均衡,也就是要求在服飾的對稱位置布置相同的圖案或對稱的花邊。大興地區壯族婦女在包頭巾時,通常讓頭巾周邊的流蘇自然地垂在耳邊,體現出一種溫柔的形象。在其他服飾中,花邊也通常采用對稱形式,將配飾以對稱形式安置于主體部分的周邊,主體圖案可采用單個圖像,也可采用多個紋路的組合形式。這種多樣化的組合形式展現出對稱均衡的美感,也是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的一大特點。
在廣西少數民族服飾中,多采用對稱和對比的形式來展現各式各樣的美感[1],進行服飾的制作工作時,盡可能結合多種因素來展現和諧統一的局面。第一,從色彩選擇的角度來說,在服飾的不同部位會點綴不同的花邊,在胸襟、圍裙、頭巾、綁腿處的細節之處,不管是繡上繁雜亦或是簡單的花邊,都有其編排定律,經常會配以銀飾交相呼應。以侗族為例,經常選擇一些與顏色相互契合的琺瑯進行點綴,這更加能體現銀飾的閃亮光澤。
第二,從服飾款式的角度分析,廣西百色、宜山等地區的壯族女性,通常在女裝服飾的選擇中用短上衣搭配細褶長裙或者寬松的長褲,這樣能顯得腿部修長,更能顯出女子落落大方的氣質。都安等地的壯族男性服裝則選擇長過膝蓋的上衣,顯得上身寬廣。廣西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種比較典型的有百褶裙。這種裙子從正面來看,是三角形或者梯形,展現了較為穩定的狀態。若在裙子的外部增加一條圍裙,可采用正方形、長方形、半菱形或倒三角形,和百褶裙形成對稱對比,這樣就可以體現出更為和諧的狀態,有效緩解了梯形和三角形的尖銳,展現一種契合感。同時也增加了層次感,展現了多種形式下的和諧統一。
第三,在裝飾紋樣方面,通常采用復合式的構圖方案。可選擇的構圖方案也有許多,如蠟染、繡花、挑花和織錦等。這體現了少數民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也擅于將這種美麗的事物運用到構圖中。廣西博物館收錄有幾百幅壯錦標本,這其中的紋樣千奇百怪,對它們進行細致分析,可以從中找出不同的自然事物。比如水波紋、云雷紋、回字紋、編織紋、羽狀紋等等,可謂是美不勝收。不同的紋路也有不同的組合模式,青蛙紋、菊花紋、牡丹紋等動植物圖案組合在一起展現出來的構圖,既顯藝術氣息又顯獨特美感。
第四,從構圖主題的角度來說,點線面的應用職能不同,在變化中也求得和諧統一。為了展現更為豐富的主題,通常采用幾種不同類型的紋路,再依照統一的構圖模式,體現出和諧自然、豐富多彩的美感。如可將水波紋、回形紋作為基礎,在底紋的下方設置一個復合圖案,采用中心紋路和幾個對稱圖形,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紋路的選擇和布置,若是暗底可選擇亮花,若是亮底可選擇暗花,顯現出的圖案繁雜有序,體現一種浮雕般的雕塑感,呈現一種和諧又突兀的神秘美。也可采用單個幾何紋樣,反復重復連接,形成復雜的幾何圖案。簡單的紋路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排列和規律,展現出和諧有序的藝術感。復合型的幾何圖案包括很多種,比如同心圓和方格紋,多角形花紋組合、編織紋、弦紋組合,這些組合都顯得極為和諧,又毫不單一。圖文的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進行穿插搭配,要考慮整體局面的契合性,也要考慮線條之間的勾連狀態,確保整體圖案井然有序,也能展現多種層次。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圖案多為自然景物或動植物,可以說一切都源于大自然,審美觀念也始于大自然。廣西地區的少數民族都有很長的自然崇拜歷史,在不同階段崇拜的事物并不相同,他們會崇拜太陽、月亮、山、雷以及動植物等。
少數民族對大自然的崇拜體現了他們對大自然的景仰和熱愛,這種敬畏之情來源于當時人們的思想模式和大自然的神奇與廣闊。人們將大自然供奉為神靈,采用各種祭祀的手段來維系與大自然的聯系,祈禱大自然的庇護。在這樣的發展狀態下,人們的崇拜需求得到了滿足,萌發出的新鮮感受與對自然事物的崇拜意識融合成了新型審美意識,也被附會到自己的生活用具和日常生活上,從而幻化成服飾中的各種圖案,比如太陽紋、云紋、雷紋和水波紋等。還有各種神似或形似動植物的花紋樣式,比如雞的形象變身為鳳凰、豬的形象變身為龍頭,它們作為神明的化身,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民間故事。另外,服飾的圖案審美觀也源于社會中的生產活動。廣西少數民族人民主要的活動場所是山間田野,他們與花草叢林融為一體,在與大自然的相處過程中,人們的審美意識得到提煉,于是就有了自然美的應用元素,這也就反映在人們的服飾文化上。這種審美形式在人們的思想創造中實現了藝術提煉,各種精致美好的花草紋樣和花鳥魚蟲的紋樣都體現了最簡單的自然美,也塑造出最富生機的裝飾圖案。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也給予人們獨特的靈感。比如插秧時秧苗排列得整整齊齊,展現出植物生長的規律性,在曬谷翻動谷子時,用靶子勾勒出的線條整齊劃一,這都體現了勞動和生活節奏的統一,給人以極強的秩序感和節奏感。在生活中這種統一且反復出現的形式展現了整齊有序的狀態。不少動植物身上的紋路也有一定的排列規律,都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愉悅,這都成為少數民族人民在發明創造過程中的靈感來源。
廣西少數民族在很早之前就和云南、貴州等地的少數民族有深切的聯系,中原大地的漢文化影響了各少數民族文化,各民族之間的服飾文化也有了深入交流,展現了不同地區之間文化的交融和影響。少數民族的服飾圖案和具體結構體現的審美觀念和多彩風格,也有了多樣化的展現。廣西壯族地區的居住區域較為廣闊,受周邊環境影響也體現出不同程度的風格變化,其中蘊含的審美意識也呈現出多元化風格。服飾的變化展現在形態方面,不只是顏色的多樣化,藝術風格也體現得多姿多彩,展現了廣西少數民族獨有的民族風情和特色。各民族人民在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更能感受到美的教育,也更能產生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信。研究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審美意識,有利于樹立民族自信,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民族藝術,發展民族服飾,為廣西區域的經濟文化發展提供有效思路和借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