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 張天文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在徹底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之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三農”工作中最為重要的核心工作。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根”與“魂”,傳承和保護好文化遺產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當前,正視農村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探索傳承與保護的合適路徑和有效措施,對實現鄉村社會的全面振興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1]。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根”與“魂”,傳承保護好文化遺產,有利于提升鄉村的文明程度、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并能豐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鄉村要振興,文化必繁榮,“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要求之一,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而文化的振興是鄉風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內容,有利于鄉村文明程度的提升,為鄉村社會注入生機和活力。幾千年來,中國鄉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和發展起著獨特的作用,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根”與“魂”。
深入挖掘鄉村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如道德禮儀、價值觀念、人文精神等,使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相結合,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安定團結,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進而培育出文明新風尚,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保障和精神支撐。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興旺,實現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文化遺產是重要文化資源,文化資源能有效助力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又能促進文化繁榮,兩者相互相承,相得益彰。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優勢資源,能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助力產業興旺,促進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充分挖掘鄉村特色的文化遺產,有效整合鄉村資源,將其與經濟發展密切結合,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激發文化生產力,打造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實現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使其成為鄉村振興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凸顯地方特色,能有效避免鄉村同質化,解決“產品天下一家”“旅游千村一面”的問題;另一方面能為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吸引外出村民回流農村,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繁榮。
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目標,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讓農村老百姓生活變得更美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時代,促進人民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都富裕,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內在要求。[2]鄉村振興目的就是為了讓老百姓不僅物質上富裕,更要精神上富足。
文化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充分挖掘文化遺產積淀的優秀傳統文化,并在鄉村振興中進行創造性地應用,能有效增加鄉村社會的文化供給、豐富鄉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富”起來,使老百姓不僅“鼓”起了錢袋子,而且“富”起了腦袋子,從而真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客觀要求。
鄉村文化遺產是鄉村文脈綿延的載體,是鄉愁記憶的載體,是我國區別于他國的一個重要標志。傳承和保護鄉村文化遺產,必將產生愈來愈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當前鄉村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仍存在一些問題。
在過去一段時期,人們把主要重心放在了經濟建設上,大批農村人口外出進城務工,千百年來農村所形成的穩定的社會結構遭到了瓦解,農民變得日益功利化和物質化。加上有關部門和人民群眾對鄉村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過于追求經濟的發展速度,錯誤地認為傳承保護文化遺產將阻礙鄉村經濟的發展,這些行為導致了鄉村文化遺產的大量消失。
鄉村文化遺產往往承載著勤儉節約、誠信友善、善良淳樸等傳統鄉村文化價值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但隨著經濟發展,其原有功能逐步消解,在大眾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文化遺產經常被貼上了“陳腐”“落后”“過時”的標簽,逐步黯然失色。由于對鄉村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知不足,對其敬畏感和珍視感日益消減,逐漸地在村民的“無意識”中疏忽了對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導致大量優秀文化遺產遭到破壞,而這種破壞往往是毀滅性的。
農村人口大量進城務工,村莊缺少發展的活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鄉村人口總數為50979萬人,農民工總量為29251萬人,其中,離開戶籍地從業的農民工達17172萬人,留在本地的農民工為12079萬人。這表明有一半多的農民工離開故鄉,生活在城市。文化遺產相當部分是典型的活態文化,依靠“人”為載體進行傳承、保護和發展,代際間的延續通常依靠帶徒授藝、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等方式完成。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大量村莊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孩子,鄉村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后繼無人。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生活方式改變,鄉村藝人、匠人難以繼續憑借著精湛的技藝維持和改善生活,被迫棄藝改行,造成了鄉村文化遺產傳承的斷檔斷層。若鄉村文化遺產逐漸消失,其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無法得到有效傳承,鄉村文化根脈必將被迫阻斷,農村逐步失去“根”與“魂”。人們無法再“睹物思情”,外出人員難以記住鄉愁,也就慢慢失去了回家鄉生活的情感動力。
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在類別上有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水利灌溉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等。在當前的管理體制中,各類文化遺產的管理職責分屬于不同部門,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管理傳統村落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農業農村部門管理鄉村農業文化遺產、文化和旅游部門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不同部門管理著不同的文化遺產,實難實現有效的傳承與保護。
在當前的市場化和商業化大環境下,受到“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影響,鄉村文化遺產被肢解和變異,相關文化產品顯得有形無魂,甚至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刻意迎合,雜糅了低俗化、媚俗化的內容,將胡編亂造的“偽遺產”宣傳成了“活化石”。因此,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當對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利用時,但又缺乏健全完善的保護機制,就容易對文化遺產產生損害,使其難以在鄉村發展中持續健康地釋放能量、發揮作用。
文化遺產保護是個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要提升相關主體的文化自覺和保護意識,實施科學管理,建立長效保護機制,通過合理開發,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在《<福州古厝>序》中,習近平同志指出:“發展經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樣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二者同等重要”[3]。這就要求在鄉村振興中,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政績觀,提高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自覺性,增強自信自覺、強化責任擔當,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兼顧眼前效益和長遠利益,做好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開發利用,書寫鄉村振興與歷史文物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
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變遷的重要過程,是人類獻給未來的禮物。針對文化遺產保護措施不力的現象,習近平同志就曾嚴肅批評了有關負責同志:“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后人。”[4]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它們意義非凡,責任重大。村民是文化遺產的主要創造者和傳承者,村兩委是傳承與保護的先行者和排頭兵,要提升他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以時不我待、奮力拼搏的激情,在鄉村振興中切實傳承和保護好文化遺產,鋪就鄉村發展的文化底色,提升鄉村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遺產保護是個長期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長效保護機制,通過多部門系統協調開展相關工作,才能充分挖掘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優秀文化資源,并進行創造性地開發利用,使其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要整合鄉村內、外部的力量,通過政府引領、村委主導、專家介入、市場運作,引導社會力量共同投身鄉村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不斷煥發出文化遺產新的生機活力,讓老百姓真正受益。
在鄉村振興實踐中,一是要根據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制定出臺一系列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并設置專門機構,系統規定專門機構的權利義務、履行職責的程序等,使其在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方面有更多的權力與責任。二是充分發揮政府引領、村委主導的作用,成立專家委員會,在專家的指導下,相關管理部門和村兩委切實開展文化遺產的摸排和登記工作,建立全覆蓋的鄉村文化遺產數據庫,通過普查、登記,鑒別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項目,明確保護對象,分級、分層次開展保護工作。三是要通過市場運作,引導社會力量投身鄉村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不僅要通過政府出資、專款專用等方式提供相應的資金來源,而且要引導社會資本流入,如企業資助、個人捐贈、提供志愿服務等方式,拓寬相關資金的來源渠道,為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提供充足的資金來源。
廣大人民群眾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是文化遺產真正的主人,將文物鎖在庫房里,死看硬守就將失去應有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5]要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作用,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并融入人們生活,推動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更好地服務于群眾需求,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實現文化惠民。
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要讓活起來的文化遺產發揮出效用,不僅要能鼓舞斗志,而且還要創造出經濟效益,形成文化附加值,帶動人民脫貧致富。文化遺產不能僅僅是依靠過去,必須依靠過去來適應現在、推動未來,要挖掘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的新價值。[6]諸如節慶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這些都是特色資源,可以采用觀光與度假并重的商業模式,促使旅游產品從單一觀光型向休閑度假、文化娛樂、民俗體驗等綜合配套型轉變,促進文旅商產大融合。再如地方特產、小吃等,這些食品的加工制造本身就是一個深具文化內涵的過程,可以讓游客參與進去,在滿足味蕾的同時,體驗文化的厚重。可以在“文化+”“+文化”上下功夫,以“+文化”增強社會效益,以“文化+”增強經濟效益,切實加強“文化創新”和“跨界融合”,助推文化產業發展,打造區域文化高地,發揮文化輻射作用,提升區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文化是一個地方魅力的集中體現,是最可吸引人、最有區分度的存在。原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以鄉村為主體的,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又為鄉村而設。[7]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鄉村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引導人民群眾更加自覺地投身于鄉村振興的各項建設中,構筑文明鄉風,共創幸福未來,相信鄉村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必將迎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