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光,李文娟
(中共阿拉善盟委員會黨校,內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6)
阿拉善沿黃地區主要包括烏斯太鎮、巴音木仁蘇木、敖倫布拉格鎮。該地區是個交通樞紐,也是歷史上北絲綢路要道之一。
鄉村振興是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戰略。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筆者在實地調研和理論思考的基礎上,指出阿拉善沿黃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難點,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國家于21世紀之初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北地區在21世紀前20年得到了快速蓬勃發展,主要特征是工業化和城鎮化。從工業和農業兩個部門、城鎮和農村牧區兩個地區看,擁有資源稟賦的阿拉善盟重化工業蓬勃興起,在工業化和轉移發展戰略的帶動下,實現了城鎮化率的持續提高。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主要特征的發展路徑遇到了生態環境的強烈約束。阿拉善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應從祖國北疆生態安全的大局中布局生產力,跳過“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小、散、亂”粗放發展階段,堅持“點上建設、面上保護”的發展思路。阿拉善盟重化工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主要布局在國家重大交通干線上;阿拉善沿黃地區的農村牧區重大項目帶動不夠、工業化進程緩慢。盡管2003年以來中央提出城鄉一體化發展,但廣大農業牧區與城鎮、農牧業與工業之間的差距有所擴大。一方面,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經濟學告訴我們,傳統農業地區、生產力落后地區、資源欠開發地區實現發展的必經路徑是農業工業化。另一方面,環境是硬約束。工業化必然遇到生態環境的約束。即使是輕工業,也會有具體的生態指標限制。
阿拉善沿黃地區農牧業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種植業以玉米、蔬菜、瓜果為主;特色種植業以蓯蓉、甘草、沙蔥等沙生植物為主;養殖業以羊、牛、駱駝為主。農業有設施農業和大田農業,牧業有集中養殖和傳統輪牧,總體上看農牧業生產方式傳統、生產效率不高。農畜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夠、產業鏈短、附加值低。鄉村旅游、康養產業滯后,景點分散、點多面廣、畫地為牢、各自為政。公共區域品牌建設滯后。農牧區第一產業以原生、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育不足,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變為經濟優勢。《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對鄉村的定位是:“城市建成區以外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和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綜合體,包括鄉鎮和村莊等”。并指出:“促進鄉村振興應當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鄉村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可見,農村牧區是具有多重特征、承載多重功能的地域綜合體,擁有三大特有功能。這意味著農村牧區的突出特征是功能復合。阿拉善沿黃地區的農村牧區擁有這樣的潛質,但目前單一的業態無法激活和發揮其復合功能。
鄉村振興需要多種生產要素大量、持續的投入。然而,阿拉善沿黃地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存在以下不足:①阿拉善經過持續推進轉移發展戰略,城鎮化率已經很高,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源非常匱乏。②歷史上已經形成了土地財政路徑依賴和沉重的政府債務,鄉村振興的資金來源缺乏渠道。③科學技術攻關力量不夠,應用推廣不足。④土地資源市場化程度不夠。
2.1.1 近期策略
參考《內蒙古自治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的產業發展和基礎建設,結合阿拉善農村牧區的資源稟賦,篩選申報重大特色農牧品生產加工基地,從而確立重大特色農牧產業的主導地位。同時,抓住機遇,進一步改善和加強農村牧區水、電、路、訊、教育、醫療、社保、人居環境等基礎設施條件。具體來說,以下幾個特色產業已形成發展基礎,應作為主導產業重點培育。
2.1.1.1 葡萄酒釀造產業。近年來,生態區通過推進種植業、畜牧業結構優化調整,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和休閑農業,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2014年,內蒙古金沙苑集團葡萄種植基地與葡萄酒加工已通過有機認證。現在已經引進國際馳名的赤霞珠、蛇龍珠、霞多麗、雷司令、黑比諾、美樂等優良葡萄品種,栽植優質釀酒葡萄,為葡萄酒加工提供優質釀酒葡萄原料。生態區以鮮食葡萄和釀酒葡萄種植莊園和酒堡為主要形式,以金沙苑公司等大型種植加工企業為引領,建設連片葡萄種植基地、高端葡萄酒莊酒堡,引進先進的釀酒工藝和設備,釀制干紅葡萄酒、干白葡萄酒、起泡葡萄酒以及白蘭地等高端葡萄酒,建設葡萄釀酒加工基地,實施“一園(堡)一品”、差異化和層次化戰略,打造“黃河左岸、沙海之濱”的烏蘭布和沙漠葡萄酒地理標識和釀造品牌。
2.1.1.2 現代種養業。生態區建設機械化節水灌溉牧草人工種植基地,以紫花苜蓿作為主打品種,間種紅豆草、沙打旺、早熟禾等其他牧草品種,構建穩定抗逆和高產的牧草生產體系。以此為基礎,推廣現代化的飼養設施和設備,加大畜牧業適用技術和新技術推廣力度,采取工廠化舍飼養殖形式開展肉牛、肉羊、奶牛等養殖。例如圣牧高科要打造中國西部最大的有機奶粉加工廠,到2020年在阿拉善盟境內投資建設2.33萬hm2優質牧草生產基地,8座5 000頭規模奶牛廠,1座年產3萬t的奶粉廠。
2.1.1.3 科技服務業。①建設高規格生態治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積極吸引和聘請國內外權威單位和專業人士組建智庫,逐步建成集技術研發、項目實施、效果評價、工程示范、產業擴展的高科技人才聚集中心。重點建設好自治區已批準的沙產業科技孵化器,配套提供實驗平臺、種子資金(基金)、工作和生活保障體系,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引進團隊、多方協調的科技創新及服務體系,引進適合園區的新思路、新技術、新裝備,設立新產品的試驗平臺和示范基地,并配套建設科技成果實施及轉化平臺,創建高效育成和創業孵化新體系。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的理念,建設533.33 hm2高新技術科研、試驗、示范樣板核心區,示范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溫室設施農業技術和沙生抗旱植物良種繁育技術。以蒙草抗旱野生植物馴化育種技術、節水抗旱園林綠化技術和生態修復集成技術為核心,引進吸收以色列節水灌溉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和溫室設施農業技術。②研發推廣菌草改良土壤技術。治沙的根本在于封沙固沙,固沙的關鍵在于選擇適合本地區生長的植物。菌草的防風固沙效果明顯。菌草有兩部分可以固沙,它的根能像網格一樣固沙,菌草收割之后,它留下的茬還能擋沙。但菌草不是本地品種,而是從國外引進的“舶來品”,推廣應用存在地區差異性和環境的差異性。因此,要積極與東北林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國內知名農林大學的科研院所合作,并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到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進行現場指導,不斷摸索菌草種植的新技術和方法。③研發推廣“沙子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該技術在前期試驗室內的研究和種植實驗已取得顯著成功,現擬在沙漠地區環境下實地種植實驗研究,為項目的大規模應用奠定基礎。沙子土壤化是沙漠治理或沙漠生態恢復的全新技術,可望實現沙漠生態可持續改善,形成良性循環。目前,該項技術已取得國內發明專利16項。該項目在烏蘭布和沙漠的成功試驗示范,將對治理具有較強流動性的烏蘭布和沙漠和保護母親河具有重要意義。但大規模的推廣應用需要政府部門的資金和政策支持。
2.1.1.4 生態農旅業。拓展以葡萄酒釀造產業為核心的現代化生態觀光農旅業。利用海勃灣黃河水利樞紐工程這一有利時機發展生態觀光旅游,形成一個集大漠探秘、葡萄園風情、葡萄酒莊、現代生態農牧業、高級度假酒店等景觀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觀光旅游勝地。
2.1.2 中長期策略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突破傳統發展經濟學的發展路徑和思維導向,全力建設祖國北疆綠色長城,在“雙碳”目標框架下重新審視阿拉善沿黃地區發展路徑,走出一條生態文明新路。
2.1.2.1 積極爭取綠氫生產基地建設。氫能產業鏈有“制—儲—運—加”4個環節。綠氫包括低碳氫、清潔氫和新能源氫。利用光伏、風能、水能、核能制氫就是綠氫。阿拉善盟具有光伏、風能的巨大天然優勢,應盡早進行戰略性布局,積極爭取成為全區的綠氫生產基地之一,從生產環節融入氫能利用產業鏈,服務國家新能源主體戰略。
2.1.2.2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組織各方力量抓緊探索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機制。根據阿拉善的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特征構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評估指標體系。核算方法包括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功能量核算方法和價值量核算方法。明確阿拉善盟的生態系統分布,編制生態產品清單,確定不同生態產品的價格等。在此基礎上,探索運用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加強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數據、行業標準收集整理;積極參與碳匯、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可再生能源配額等指標交易。
2.1.2.3 大規模、高質量開展生態治理和植樹造林行動。全盟生產力布局堅持以“點上建設,面上保護”為原則,嚴格執行生態極度脆弱區限制開發政策。沙漠治理在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沙漠和戈壁間堅守三道生態防線:①第一道防線“黑河-胡楊林-居延海”;②第二道防線“賀蘭山保護區和飛播帶”;③第三道防線“烏蘭布和生態治理區”。污染治理強化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嚴格實施能耗“雙控”。加強菌草、“沙子土壤化”等治沙技術在不同緯度、不同類型沙漠戈壁上的試驗,在試驗成熟的地區大規模推廣應用。帶領群眾大規模、常態化植樹造林。
2.2.1 業態培育方面
傳統產業是具有生命力的產業,不應丟棄;現代產業是具有生產力的產業,不應排斥。田園、大漠、舍飼、輪牧、大眾、特色等各類業態交相輝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2.2.2 空間布局方面
2.2.2.1 多規合一、統籌城鄉。劃定并嚴守“三區三線”,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規劃,構建集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沙漠、沙地于一體的全域生態安全格局;以統籌鄉村振興規劃和新型城鎮化規劃,統籌農牧業與工業、農牧區與城鎮空間布局。
2.2.2.2 突出各自功能特征。賀蘭山建設“生態廊道、國家公園”;農業、牧業建設“田園綜合體”;中心城鎮推進“文商旅城一體發展”。
2.2.3 文化格局方面
處理好多樣性與一致性的關系。四通八達的交通、來來往往的人們帶來各自地區的民風民俗,逐漸使沿黃地區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多元、開放、包容、和諧是阿拉善沿黃地區的鮮明特點。該地區各族群眾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諧相處、共樂共事的生動局面是阿拉善各族人民一家親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有力佐證,是阿拉善“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的重要支撐。應設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兼具研學旅游、沙漠旅游、原生態旅游開發價值。多元的阿拉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應如“眾星捧月”一般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指導。擁有這樣的格局和站位在阿拉善盟這樣一個邊疆民族地區尤為重要。這樣的文化格局應當在阿拉善沿黃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得到廣泛體現。
總體思路是提煉文脈、規劃項目。①地區文化挖掘,包括民俗風情、服裝展示、婚禮展演、民歌比賽等內容,該地區的文化與和碩特蒙古族、回族文化都有差異,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烏斯太、巴音木仁、敖倫布拉格等阿拉善沿黃地區底蘊深厚、文脈相通,都應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基地”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②開發鹽駝古道,依托文脈打造微縮版“絲綢之路”。既滿足游客的文化需要,又滿足徒步愛好者的穿越夢想。開發以學習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研學旅游和以徒步探險為主要形式的訂制旅游業。
2.3.1 原則
工業反哺農業,城鎮支持農村。
2.3.2 人才要素
①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人才規劃銜接工作;②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③建立健全蘇木、嘎查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實施人才支持長效機制;④建立健全機關事業單位組織人員參與、實施鄉村振興規劃長效機制;⑤鼓勵新鄉賢參與家鄉村莊治理和社會事業,尤其發揮退休教師、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在推動家鄉教育、醫療、訴訟等公益事業中的作用。
2.3.3 資金要素
①爭取國家、自治區重大重點基礎建設和產業發展專項資金。②金融支持:一是探索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實施以獎代補試點;二是打通金融服務“三農”各個環節,建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激勵約束機制,實現普惠性涉農貸款增速總體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推動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逐步回歸本源,為本地“三農”服務;三是研究制定商業銀行“三農”事業部績效考核和激勵的具體辦法。用好差別化準備金率和差異化監管等政策,切實降低“三農”信貸擔保服務門檻,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③做好碳匯規劃,積極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資源價值化探索,為鄉村振興所需的資金重新開辟一條渠道。
2.3.4 科技要素
①依托龍頭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國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力量集中攻關一批本土特色農牧業關鍵共性技術;②加強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建設;③為本土農牧林草科技專家、科技特派員、鄉土專家、職業農民提供政策支持和工作支持,突顯職業榮譽和社會地位。
2.3.5 土地要素
①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不搞私有化,堅持農地農用、防止非農化。做好政策準備和工作準備,等待全國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②開展鄉村閑置校舍、廠房、廢棄地等整治,盤活建設用地重點用于支持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和返鄉下鄉創業。③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總結推廣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經驗。④將農村牧區承包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產權流轉交易整體納入旗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推動農村各類產權流轉交易公開規范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