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曉
我國課后服務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起始萌芽期,21世紀初至21世紀10年代中期的獨立探索期,21世紀10年代中期發展至今的整合規范期[1]。課后服務由最初以看護和監管為主逐步走向多種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切實回應家長需求,解決民生難題。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的政策執行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國在進行課后服務實踐探索的過程中,仍然面臨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師服務積極性和家長滿意度低、課后服務理解偏差、政策模糊、經費制約等情況[2]。
作為西方發達國家,英國從20世紀便開始致力于對課后服務的探索,英國教育在這方面有著深入實踐,可以對我國在“雙減”背景下打造高質量的課后服務提供相應鏡鑒。基于此,本文梳理英國課后服務發展脈絡,分析課后服務實踐經驗,并以此提出對我國課后服務發展的建議。
在英國一般把課后服務稱作校外護理或課后看護。課后服務是對學校教育的一種延伸,主要指家長工作時間與學齡兒童上學前、放學后或者假期時間沖突時,政府、學校、社會等團體提供的教育服務[3]。
英國課后服務最初可追溯到中世紀時期,當時為照顧殘疾兒童和孤兒,發揚基督平等、博愛的精神,教會這類具有慈善性質的看護團體開展課后看護服務。在宗教改革后,由于大多數英國教會財產被沒收,救助力量被削弱,政府力量開始加入看護服務中,慈善看護團體和政府共同承擔看護責任。
隨著英國社會的迅速發展,市場經濟機制的推行,20世紀末雙職工和單親家庭逐漸增加,女性就業穩步增長,女性職工面臨的工作和家庭壓力增大,而當時英國學生課后服務的數量及質量達不到家長的基本需求,父母的工作和學生放學的時間差使得學生托管需求增加,這種經濟變化和教育需求促使政府介入,開始有計劃制定政策法規保障課后服務開展,最開始集中于托幼服務領域。英國《兒童法1989》邁出了學齡兒童保育的第一步,強調服務質量關乎公共利益,制定了學齡兒童日托服務相關政策。1995年英國政府頒布《兒童法案》,提出應該為兒童提供一系列適應其需求和水平的看護服務,充分保障兒童在課后服務中安全與健康成長[4]。這一時期英國課后服務得到一定發展,但由于政府部門之間權責不清、管理分散,缺乏監管的課后服務很難滿足家長的實際需求。因此,社會對政府整合發展課后服務體系的呼聲愈來愈高。
英國工黨取得政權后,布萊爾將教育改革置于首要地位,奉行“第三條道路”理念,開始擴展多年齡段兒童課后服務,整合構建全方位的課后服務體系。1998年英國政府頒布《應對保育挑戰》,從國家戰略層面推進“保育一體化”建設,提高不同年齡段兒童保育服務質量,拓寬服務建設,課后看護與教育由分散向一體化方向發展。同年,英國實行“確保開端”計劃,提出由政府、機構、社區及家庭共同協作來促進兒童全面發展。2003年英國政府頒布《每個兒童都重要》,重構教育、健康保健、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學齡兒童公共服務框架,完善跨部門合作的兒童服務體系。至此,英國課后服務由分散混亂走向統一有序發展。
自由黨和保守黨組成聯合政府后,主張聯合家庭、社區與社會其他力量,建立新式學校,改善教育系統,重視教育公平問題,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更好地入校學習。2013年英國出臺《免稅兒童護理方案》,政府會為每個兒童最高每年補貼2000英鎊用于課后服務,并對補貼標準進行了嚴格要求。同年頒布《更負擔得起的兒童保育》,重視挖掘學校發展潛力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開展課后服務,并通過免稅照顧等政策幫助在職父母獲得更高質量、可負擔的學生課后服務。2016年英國政府頒布的《兒童保育法案2016》在《兒童法案2004》與《兒童保育法案2006》基礎上又進一步強調了家庭、社區、地方當局在學生課后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尤其重視各方機構和組織間的協同關系[5]。自此,英國課后服務多元主體力量不斷壯大,課后服務邁向了靈活、可負擔、高質量的發展道路。
通過對英國課后服務發展歷史的檢視,不難看出,課后服務已經成為英國公共服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應社會發展與家長需求而生的,是政府和民眾的共同選擇,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多元主體保障、多樣高質量發展的課后服務模式。
發達國家將課后服務置于國家立法、中央政府政策層面的高度,反映了其對課后服務深層意義和功能的期待,英國也不例外。為了切實推進課后服務的發展,解決有需求的家長工作和教育之間的矛盾,英國政府自20世紀末開始有意識擴大課后服務,發揮主導作用,立法政策和監管評估保障了課后服務高質量發展。通過對課后服務發展歷程的分析發現,盡管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下教育政策在發生變化,但是提高課后服務的質量是兩黨不約而同的選擇。英格蘭政府為組織者、父母和照顧者提供了關于安全舉辦兒童俱樂部、活動和補習班的步驟清單,明確質量標準,切實保障兒童校外課后服務安全[6]。同時英國政府非常重視對課后服務的監管評估,在英格蘭,地方當局必須每年審核課后服務的充足性,包括考慮資助學齡兒童、殘疾兒童和不同類型家庭的課后服務。威爾士地方當局被要求在2017年和之后每五年制定一份充足性評估和行動計劃,并每年向威爾士政府報告進度更新情況[7]。對課后服務實施的動態評估能及時發現問題,還能在過程中不斷改善課后服務,提高課后服務質量,為課后服務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面對家長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英國課后服務類型和場所越來越趨于靈活多樣。英國課后服務主要依托于學校,利用學校資源為學生提供照看和教育服務,除此之外,還包括課后保姆、假期俱樂部及親朋好友看護等多種形式。課后保姆由學生家長雇傭,在放學后照看孩子且提供保育服務,他們為學生做飯,照顧學生生活,也可以保障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與課外活動,實現與家長對接溝通。假期俱樂部能更全面回應學生自身的個性發展及家長的需求,為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課后看護服務,組織各式各樣的體育等主題活動,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課后作業后可以自由地選擇體育活動、同伴交流、玩耍游戲等。親朋好友看護是一種靈活的非正式保育和看護服務,親屬關懷支持不受課后服務價格的限制,能夠幫助家庭解決看護之需,受到許多低收入雙職工家庭的青睞。總的來說,英國課后服務是由父母及學生需求驅動的,多樣的形式使得家長在選擇課后服務時更加靈活。
英國課后服務由最初的看護監管發展到兼顧教育、看護與娛樂等多種功能,力求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在課后服務內容安排上,教師會組織學生復習功課,進行學業指導和寫作輔導等,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英語、科學、語言、歷史和地理等核心學科知識,也會提供學習幫扶,幫助成績下滑的學生提高學業成績。此外英國還會依照孩子的興趣設置豐富的課外活動,主要包括體育類和藝術類課外活動。一方面學校會為學生提供室內外的體育活動或者體育俱樂部的一些項目,組織學生上游泳課、體育訓練課,鼓勵孩子在安全范圍內冒險挑戰。另一方面會為學生提供音樂、閱讀、扮演、藝術、彩繪、戲劇、管弦樂、辯論和搭建類游戲等藝術類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多樣的科技活動和外出參觀學習。在英國,玩耍和游戲被認為是課后服務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些多樣豐富的室內外活動及資源由學生們自由選擇,可以補充課堂教學內容,培養了學生的多樣興趣及積極的學習態度,保障了學生課后的全方面健康發展。
課后服務主體是課后服務的基本要素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起英國便已將課后服務納入國家公共服務體系之中,建立起以公立學校、社會組織為主體的公益性課后服務體系,多元主體共同維持課后服務供給和需求的平衡。目前英國校外時間或假期時間看護兒童工作的主要責任承擔者已經逐漸由父母一方轉移到學校、組織部門等多方[8]。在英國的課后服務體系中,學校扮演了主要供給者的角色,為課后服務的組織部門提供場地、各種學校設施、師資力量,創設安全服務環境,調查顯示2013年英格蘭學校提供放學后服務比例高達79%[9]。利用學校各方面優勢提供多樣課后服務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點。除此之外,英國政府竭力動員社會力量的參與,大力倡導公立機構、私立機構、社會機構和志愿者等組織團體共同參與到課后服務建設中來,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兒童提供完善有效的服務,幫助學生收獲生活和社會相關的技能和經驗。地方政府還會在教育官方網站上為家長提供學生入校和保育服務指導,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服務教育。學校的領導與管理者會準確識別出高素質和經驗豐富的員工,通過工作人員、學校教師及家長的共同合作,滿足所有兒童的個人需求。
高昂的課后服務費用一直是英國課后服務發展面臨的挑戰。2019年調查顯示就整個英國而言,5~11歲兒童的托兒費用往往較高,放學后俱樂部一周的平均價格為57英鎊,在學期期間每年花費接近2200英鎊,每周在課后俱樂部15小時,父母花費的錢大約相當于普通家庭每周在食物上的花費[7]。居高不下的費用成為阻礙課后服務規模擴大、質量提升的主要因素,為了發展可負擔得起的課后服務,英國政府一方面加大國家財政支持,通過多種方式對其進行撥款補助,包括稅收抵免、通用信貸、育兒助學金或補助金或育兒券[10],對于12歲以下或者17歲以下的殘疾兒童,政府會承擔20%的托兒費用,每位兒童每年最高可獲得2000英鎊補貼,殘疾兒童最高獲得4000英鎊補貼[11]。另一方面致力于倡導公立、私立機構及志愿組織等多元主體攜手合作分攤費用,對不同地區設置合理的服務費用,在實踐中努力解決課后服務費用高昂和經費短缺的問題,為課后服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保障。
課后服務質量取決于師資水平的高低,英國政府認為在教育活動中教育提供者的素質是尤為重要的。在20世紀末新工黨政府頒布的《國家兒童保育戰略》中便有提高兒童保教工作者質量的總體構想,以滿足兒童及其家長對優質課后服務的需求。在教師隊伍方面,英國資格和課程局將教師資格劃分為8個級別,規定了不同級別水平教師的具體工作要求和標準。2003年政府制定“8歲以下兒童日托和家庭保姆國家標準”,鼓勵兒童看護和保育機構人員取得三級證書并明確了師生比例,認為除了短期工作的學生,也可以將合格的志愿者納入正式教師員工行列,3~7歲的兒童師生比應該達到1∶8[12]。2008年以來,有66%的保育機構工作人員達到了三級以上水平,11%達到六級以上水平[13],其中三級表明已達到本科入學的水平,六級資格相當于本科畢業水平。除了要求教師資質技能與師生比外,英國注重教師培訓,根據服務目標、學生需求,教師專業素質組織開展培訓講座,提供教師交流的機會,幫助員工解決實際困難。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探索課后服務發展模式,英國課后服務的發展歷程及特征為我國課后服務實現高質量且多樣化發展提供了參考。
政府作為公共權力主體與維護公共利益的代表,對于社會問題的解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國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確立完善相關政策法規肯定了課后服務的價值與定位,發動多方力量協同配合發展課后服務,為課后服務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國家政策支持。然而我國在課后服務的政策法規保障方面還有很大空白,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之下,依法治教也尤為重要。2017年我國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雖然從一定程度上規范了課后服務的發展,但隨著三孩生育政策及“雙減”政策的提出,我國的育兒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還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提升公共服務治理,根據社會環境變化不斷建立與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優化課后服務制度設計,為課后服務的深入發展提供保障與財政支持,加強對課后服務的實時監管評估,使得課后服務進入規范化發展的軌道。地方政府要在國家政策法規的基礎上,不斷積累經驗,統一整合各種資源,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具體適切的課后服務實施框架。
英國逐步完善課后服務運行模式,將豐富服務內容與拓展服務功能相統一,在追求專業化課后服務質量、多樣化課后服務內容體系中盡可能兼顧所有家庭需要,使得學生家長可以根據需求自由選擇課后服務形式,學生獲得看護的同時也實現了體育和藝術等多方面發展。反觀我國課后服務的發展,雖然《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安排學生完成作業的同時也要涵蓋體育藝術、科學科普、娛樂游戲、拓展訓練等活動”[14],但具體實踐中學校課后服務往往局限于學生在教師的監督下完成作業或者自習,演變為集體教學或者“補課”,活動內容形式單一,預定目標和實施效果相差甚遠。
因此,我國可以借鑒英國實施課后服務的經驗,一是科學有效地規劃課后服務內容,明確課后服務價值,完善課后服務課程,不斷拓展課后服務功能,為學生提供學業輔導的同時增加多樣化且個性化的活動,例如藝術表演、體育項目鍛煉、樂器學習等,細化內容,切實為課后服務發展提供多重保障。二是豐富課后服務開展形式,我國應以學校為主體開展多樣課后服務形式,以家長和學生教育的多樣需求為導向,保證服務的多樣性和選擇的靈活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后服務是關系各個家庭、牽連社會福祉的事情。家長和學生對課后服務有著過多過熱的需求,但只關注需求而忽視學校客觀能力的有限性,將課后服務的開展集中到學校范圍之內,忽視家長和社會的力量,難免會衍生矛盾,不利于課后服務的持續發展。我國可以參照英國關于課后服務問題的治理經驗。英國依靠組織部門、學校、志愿者機構、督導機構的多方資源協同開展課后活動項目,借助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提供資金,共同分攤,擴大兒童受教育的機會。
在我國,怎樣實現多方力量共同支持課后服務發展,共創共享課后服務資源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我國一方面應該建立由政府主導、多方組織協作參與的課后服務模式,政府要扛起責任,統籌各方面力量,合理劃分不同利益主體的權利與責任范圍,借助家庭、社會機構、博物館與科技館等文化部門的優質資源和平臺構建“家校館”靈活協作空間,為課后服務的內容、組織形式多樣化和資金來源多元化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勵。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課后服務經費補給制度,堅守教育的公益性原則,加大政府財政補貼,對于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群體的學生采用適宜的補貼方式,還應鼓勵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隊、慈善組織等對課后服務提供經費支持,共建共享優質課后服務發展體系。
學校是課后服務的主渠道,教師是課后服務的主要承擔者,打造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課后服務質量提升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課后服務開展中,出現師資供給不足、教師專業性不強、教師配置不合理等問題,學校教師負擔逐漸加重。反觀英國,對課后服務教師有統一的標準規定,從入職高門檻到在職培訓再到監管評估,多重保障使得英國課后服務走向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道路。
首先,我國要不斷完善課后服務教師標準,學校引入社會機構提供課后服務時,要對教師資格水平、心理健康、師德師風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查,對于兼職和專職課后服務教師,要設定不同的規范標準,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擴大課后服務教師群體。其次,要合理配置不同類別的課后服務人員,優化課后服務師資配置,不斷拓展教師來源,可以聘請退休老師、社會機構人員、專業人員等作為課后服務教師補充,從而減輕教師工作負擔。最后,我國應提高課后服務教師專業素養,在“雙減”政策新環境下,加強對教師的考評與培訓。一方面使得教師在培訓學習中互相交流分享經驗,合理有效開展課后服務,構建學生發展和教師增能的“雙贏”通道;另一方面能嚴控課后服務質量,提高課后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