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友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盵1]王榮生教授曾經將語文學科的“學習情境”分成三類:為了學習的真實的問題(難題)情境;為了學習的真實的溝通(困難)情境,為了學習與文本對話的(困難)情境(及文本語境)[2]。
從言語交際學的角度來看,個體與環境共存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個體與個體在情境中共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交互的過程,彼此影響并相互作用。交互,即交流互動。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從社會學習的觀點出發,提出了交互決定論。他認為:從社會學習的觀點來看,心理的技能就是人、行為以及環境這三種決定因素之間的一種連續不斷的交互作用;有意義地交互,能對學習者知識增長產生直接影響[3]。真實情境下的交互式學習,強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中,“主動地與教師、伙伴、課程、環境、資源等建立聯系并交換信息,通過親歷與反省、洞察與想象、假設與冒險等多種方式進行互動,從而習得新知、增強能力、提升素養”[4]。近幾年里,筆者以真實情境下的交互式學習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發現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能實現更好的交互,有助于學習高效地發生。
要實現真正的交互,就要特別關注學生真實的學習基礎,在所建構的語言實踐的真實情境中引導學生在“平衡-不平衡”的認知循環中“完成知識的重構,進入新的平衡,最終實現學習經驗的結構化”[5]。
在教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金字塔》時,筆者開始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根據“異質同組,組內同質”原則組織各小組進行學習,實施下來效果不盡如人意:思維活躍的同學一直處于“表現中心”,而平時處于“靜默狀態”的同學仍舊游離在小組合作之外。究其原因,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小組合作忽視每位學生的學習基礎。教師只是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了小組間的合理搭配,卻忽視了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真實學習基礎給予相應的任務,無法充分調動起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實現真正的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二是合作學習的話題過于理性化。比如:讀兩篇短文,你對金字塔有哪些了解?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畫下來。再如:金字塔有哪些不可思議之處?小組討論后完成表格。對于這種“閱讀思考題”之類的話題,學生表現得興致索然,無法產生探究興趣。
在認真反思以后,筆者作出了如下調整:首先是學習任務的設計,變理性的思考為更具情境性、開放性、活動性的話題。教師設置話題一:“小李是一位導游,接到任務要帶團去埃及金字塔,他想請人幫忙寫一份導游詞。進行小組合作,根據文本信息及課外所搜集的資料撰寫一份導游詞,能做到圖文并茂更好。”設置話題二:“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這個謎題等待你的解開。假若作為科學家的你們,在即將召開的金字塔揭秘會上,將帶給人們怎樣的驚喜呢?”其次是明確小組每個成員的學習任務。每個小組里設有“主持者”“提問者”“記錄員”“異議者”“調停員”“總結者”六類角色,小組內根據組員的個性及學習基礎確定角色,教師進行指導并做出微調。
學生對這兩個話題表現出了明顯的興趣,尤其是第二個話題。有一個小組推想“金字塔是如何建成”時,一組員提出了“外星文明說”,“異議者”立馬表示不贊同,根據文本中介紹的古埃及文明相關資料進行反駁,并得出結論——金字塔是古埃及人運用智慧建造的,獲得了小組的最多贊成票?!疤釂栒摺碧岢鲆苫螅骸霸谂f石器時代,古埃及人是如何將這些巨大的石塊一層層壘起來的?”“主持人”發動組員再次進行資料搜集、整理、分析,最后在眾多說法中小組全員贊成“螺旋式建造”的說法。在最后的全班分享中,小組成員們用實物演示加解說的方法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由此可見,在小組合作的學習過程中,預設一個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全身心去“做”的任務情境,真的是非常重要。在這個情境中,每個學生基于自身的學習基礎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角色,相對獨立同時又形成交互,進而相互影響,實現高效的學習。
學習是個體與真實群體的交互對話,建構真實的言語交際情境有利于學生廣泛、深度地參與,從而實現多元的深度對話。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貓》中有這樣一句話:“可是,它決定要出去玩玩,就會出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么呼喚,它也不肯回來?!惫P者在第一次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句中的重點詞去感悟貓的貪玩,雖然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卻發現課堂以理性問答為主就缺少了“真實對話”。為實現課堂良好的交互性,筆者根據交互式學習的重要內容“多輪對話機制”做出了如下調整:首先,為了貼近學生生活,并讓交流有對象感,給老舍的貓起名為“妮妮”。其次,引導開啟學生感興趣的對話主題——假如你就是老舍先生,妮妮都出走一天一夜了,你會怎么呼喚它呢?在學生想象并模擬老舍先生呼喚時,教師根據學生呼喚的內容進行相應指導,比如:“你這樣呼喚妮妮可聽不見?!薄拔萸拔莺蠖颊冶榱耍瑓s還是不見妮妮,這時你的心情怎樣?你又會怎么呼喚呢?”“好不容易看到它了,它卻一溜煙跑走了,你又會怎么呼喚?”這樣,就形成了師生、生生“對話場”。最后,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引導學生交流:列舉妮妮的其他調皮舉動,并體現老舍先生因喜愛而表現出的無可奈何。由此就開啟了新一輪的對話。學生學習氣氛熱烈,圍繞一個“擬真情境”呈現自然連續的多輪次對話,形成一個完整的交互過程,學生參與面廣,而且思維活躍??梢园l現,在真實情境下的交互場域里,學生更容易“打通知識世界(或符號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聯”[6],將學習內容嵌入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在真實的語言運用中提升語言能力,拓展思維深度。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的情境性與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因此,真實情境下的交互式學習活動設計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周邊的資源,“盡可能設計貼近真實的、多維度的、與學習內容相匹配的情境,以調動學習者參與的積極性,促使學習者在情境中去主動探究、深入體驗,進而完成知識的建構內化和遷移運用”[7]。
《只有一個地球》是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的一篇科普文,筆者在教學時充分利用了現代媒體技術和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創設了各種豐富的學習情境,從而給了學生很充分的體驗。比如在感受地球的“生命搖籃”這一特點時,筆者將“大眼探世界”這一應用軟件帶進了課堂,它全新的3D模式讓地球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近距離“觸摸”著地球,閱覽地球上的山海河川、多彩資源。全新的AR增強系統,讓學生直接和各種各樣的動物互動,原本感覺很遙遠模糊的地球瞬間變得真實可感,地球的色彩美、形態美、生命美就以這樣的方式自然而然地納入了學生的知識系統之中。學習是發生在真實的體驗中的,以學習者的真實需求為出發點的交互學習活動設計,為學習者提供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感受,使個體真實體驗與學習環境、學習群體的行為和情感等多維度的深度交互,實現自身與情境的融合,形成共同對話。
學生作為學習者,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夠基于已有的經驗,主動感知外部環境,積極汲取新信息,不斷豐富與完善個體的知識結構與經驗體系。真實情境下的交互式學習,強調給學習者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提供真實的語言學習材料,設計真實的語文實踐活動,誘發學生深層次的、隱蔽性的學習興趣,激發其能動性并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讓學習者擁有強烈的“在場感”,從而獲得真實生長。
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竹節人》使作者回憶起了童年時代與竹節人有關的故事。竹節人這種生活中不常見的老玩具,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十分陌生,更別說如何做它、玩它了。那么,怎樣將文本閱讀和兒童生活建立起聯系?怎樣將閱讀策略巧妙地轉化于言語實踐之中,實現閱讀策略與兒童經驗的相互轉化,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筆者以“學習任務”為核心展開了教學,通過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與多樣元素、豐富資源的交互中聯結語文學習與真實生活。筆者給學生設置了幾個任務,任務一:小組合作,根據文中提示完成制作,教低年級小朋友制作竹節人。任務二:模擬文中的玩法,并試著創新玩法,與伙伴分享,并將玩法傳授給一年級小朋友。任務三:以小組為單位參加班級竹節人爭霸賽,用上文中的詞句為爭霸賽寫一份解說詞,請一年級小朋友前來觀賽。在此過程中如遇到困難,鼓勵學生請教伙伴、父母或教師等。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圍繞“教一年級小朋友玩轉竹節人”這一主題交互情境展開,學生要完成這些任務,就必須閱讀文本內容,根據任務目的去“定位”相對應的閱讀內容,而這定位過程必定要用上已學過的一些閱讀策略,如默讀、跳讀、速讀、品讀等,再對定位內容進行“提取”“整理”,最后加以運用,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與自己、與他人等產生交互。這一學習過程以言語交際為核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學生憑借具體的文本內容,完成從文本輸入、加工至文本輸出的語言建構歷程,經歷“學習者”與“教學者”雙重身份的轉換,與他人分享智慧,進行多向度、深層次的交流互動,從而獲得語言表達與思維能力的真實發展,實現語文素養的自然生長。
真實情境下的交互式學習,立足于學生真實的學習基礎,注重每一位學生的切實參與,通過設計任務活動給予學生真實的學習體驗,通過喚醒與經歷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真實而有意義的交互情境中獲取知識,從而獲得切實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