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婕 曹羽鑫 姚思敏
(1.湖南工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2;2.昭山和平小學 湖南湘潭 411100)
2021 年6 月23 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指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并提出了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達到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四位一體”目標[1-2]。為了響應國家對高校教育提出的改革要求,更好地推行啦啦操項目,廣大的高校啦啦操教師需要在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不斷創新和改進。
啦啦操運動起源于美國,2002年引入中國,是一種新興的多人集體體育項目,通常以團隊的形式表現出來。啦啦操具有團隊的凝聚力、時尚的音樂及充滿活力的動作等特點[3],可培養大學生的團隊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以達到以體育人的目的。
然而,傳統啦啦操教學是以教師領做,學生模仿的形式為主,在教學內容方面強調理論知識的講解和運動技能的傳授,這種教師掌控課堂,學生單一的被動接受的方式,已不適用于啦啦操項目。隨著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發展,高校體育教學也逐步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多種新型教學模式轉變[4-6],意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達到“四位一體”目標。
目前,“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受到了廣泛應用。“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技能、創新和競賽有機結合,將學、練、賽、教四者融為一體,實現學生專業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水平的整體提升[7]。“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強調以競賽為依托,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驅動學生主動學習,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同時也可反哺教學,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8]。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課堂中組織不同形式的教學比賽,通過集中學習、組內自學、組間競賽、組間互評和教師總結的創新教學模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驗比賽過程,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培養良好的競爭意識。
因此,該文基于“四位一體”目標,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內涵與要求,采用運用文獻法、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設計和課程評價4個方面,構建高校啦啦操“以賽促學”課程體系,為促進高校啦啦操教學與改革提供思路。
以湖南工學院大二學生的花球啦啦操課程體系的構建為研究對象,查閱了大量與“以賽促學”相關的文獻資料,為該文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基礎。同時,設計調查問卷,向學生發放問卷,并對體育教師以及教育學教師進行訪談,掌握論文需要的相關信息。
課程目標來源于學生的需求、學科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需要,是在編制過程中指導整個課程的最為關鍵的準則。對應學生畢業要求,包含課程的能力體系和知識體系。花球啦啦操課程體系應重在實踐,以能力為目標,知識為主要來源。基于“四位一體”的目標和“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內涵與要求,將花球啦啦操課程目標分解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思政教育五大目標。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花球啦啦操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掌握動作編排的基本原則和啦啦操的不同組合與套路,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姿態和身體素質。結合課內外、校內校外競賽的開展,加強學生對花球啦啦操基本手位、動作編排、隊形走位等技能的運用,提升專項技能水平。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編排能力和組織能力,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傳統教學內容是指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隨著社會發展和課程改革,新的教學內容定義為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學目的的動態素材及信息。該定義強調了師生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順應社會不斷發展的動態信息流,需要通過創新教學內容、手段和方法去實現。因此,基于“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結合社會需求、學科建設和學生發展,對花球啦啦操的教學內容進行以下構建。
(1)組建教學團隊,拓展教學資源。團隊由啦啦操專業教師、帶隊競賽教師和持有啦啦操裁判資格證的教師共同打造,教師之間進行優勢互補,共同參與班級教學工作,共同促進“以賽促學”啦啦操教學模式設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通過分工合作,共同建設線上資源,包括動作教學視頻、微視頻、賽事資源、比賽模式和要求等。學生可以提前了解比賽相關內容,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賽事的要求,自主學習和編排相應的隊形和動作。
(2)重塑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以啦啦操基本的36 個手位學習為基礎,針對大學生啦啦操比賽要求,加強學習《2020 版全國啦啦操規定動作》中的花球啦啦操造型動作及隊形編排。根據學生人數,將班級學生分成4~5 個小組,通過集中學習、組內練習、組內成員討論探究、合作學習、組間競賽,形成以比賽形式為主體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度和團結意識。將傳統“以教師領做,學生模仿的形式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優化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教材,課堂”中,教師掌控課堂,學生單一地被動接受,極大抑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然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人,學習質量的高低、學習效果的好壞最終取決于學生本身。教師應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引者,而不是主宰者。在課堂上,教師需通過教學手段和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愛學”“我善學”,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賽促學”教學模式具有競爭性、趣味性、實踐性、合作性、啟發性和鍛煉價值等特點,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最大限度發揮運動潛能和競爭學習意識。以學生為中心,以比賽形式為主體的“以賽促學”教學模式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以賽促學”教學模式設計
首先要教會,教師應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提前發布線上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預習。在課堂上,教師對內容進行統一的講解示范,隨后分小組進行組內合作學習,在組長的帶領下由成員自由編排。通過討論探究,溝通協作,相互糾正動作、相互輔助,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在課程即將結束時,讓各組學生以組為單位集體展示,并安排每三周一次的組間比賽。競賽形式包括個人實操比拼和團隊實操比拼,評分標準以《2021版啦啦操競賽規則》為依據,采用組內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點評的多元評價主體的評價方式。
其次要勤練,從各個班級選拔個人技能優異的學生進入啦啦操俱樂部。針對校級、省級和國家級的花球啦啦操競賽,指導教師進行專門的技術指導,師生共同編排花球啦啦操的手勢、動作、隊形和套路,并進行不斷的強化訓練。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競賽意識,提高啦啦操的技能水平。
最后要常賽,針對學生訓練情況參加不同級別的競賽,通過競賽交流學習,一方面,可以享受比賽樂趣,尋找自身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升專項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錘煉意志,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
因此,花球啦啦操教學的設計思路是基于“四位一體”目標,通過“以賽促學”教學模式,把教會、勤練、常賽融入啦啦操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賽中玩、賽中學、賽中發展技能和體能,提高學生對啦啦操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和發揮學生競爭意識和團隊凝聚力,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上進心,貫徹健康第一的體育教學理念,落實以體育人的根本任務。同時,也可教學相長,通過教學反思,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教師可對這一教學模式持續改進,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以上的步驟,環環相扣,形成一個有機體。學是目的,賽是手段,通過“以賽促學”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改革。
評價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是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指標,能夠發展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傳統的“平時成績+體能成績+期末成績”教學評價體系,顯然已不適用于新的教學模式。因此,基于“以賽促學”教學模式,建立花球啦啦操課程的考核方式和評價指標,同時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由師生共同評價,如表1 所示。其教學評價模式的主要構成為:平時成績(10%)+課內比賽成績(30%)+體能成績(20%)+期末成績(40%)+競賽成績(5%),總分最高100分。

表1 “以賽促學”高校啦啦操課程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的評價指標
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考勤、課堂表現、自由練習。體能成績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標準,包括坐位體前屈、800m跑(女)、1000m跑(男)、立定跳遠、一分鐘仰臥起坐。技能考核的內容為啦啦操成套動作,采用100分制。依據《2021版啦啦操競賽規則》中第五章第二節全國啦啦操比賽校園課間啦啦操評分辦法執行,判定內容:技術完成30%、團體完成30%、編排30%、總體評價10%。考試成績由任課老師+兩位啦啦操專業教師評分。競賽成績屬于附加分項目,校級、省級和國家級競賽獲獎分別給予2 分、3 分和5 分的附加分。
教考分離、師生共評的評價體系,可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而評價形式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課堂內外的表現。同時,將學生的競賽成績作為附加分加入最后的總成績中,可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強化技能水平,體現知識的高階性和挑戰性。
該文基于“四位一體”目標,對“以賽促學”高校花球啦啦操課程體系,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設計和課程評價4個方面進行了合理構建。創新花球啦啦操課程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以比賽形式為主體,把教會、勤練、常賽融入啦啦操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賽中玩、賽中學、賽中發展技能和體能,提高學生對學習啦啦操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希望能對高校花球啦啦操及相關體育類課程的設計提供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