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吳瑕



波光瀲滟的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水天共成一色,一棟棟現代化建筑倒映在湖水中,一大批科研機構、科創企業和國家級創新平臺正在湖畔“生長”。目之所及,“天府實驗室”的牌子格外顯眼,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已開工建設,外形為藍色立方體的成都超算中心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
向東而去,300公里外的重慶兩江新區明月湖畔,通過協同創新,廣納八方之才,創新資源快速集聚,吸引了一大批重大科研平臺加快建設,“近悅遠來”的創新生態躍然眼前。
從興隆湖到明月湖,以科學為名,因創新而興。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戰略機遇下,川渝兩地以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相向而行、協同發展,用技術創新撬動資源,一條科技創新發展的走廊正在川渝地區清晰顯現。
“一個中心”的謀篇布局
“到2035年,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科技”一詞被反復提及達55次,“創新”一詞被提及的頻率更是高達95次,“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聚焦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川渝共同的目標。
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川渝之間的互動愈加頻繁,圍繞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川渝兩省市加強頂層設計和科學謀劃,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一系列政策方案相繼出臺。
從全局謀劃一域,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提出以來,四川省科技廳與重慶市科技局簽署合作協議,共搭合作平臺、共推資源共享,建立起川渝協同創新工作機制、成立川渝協同創新專項工作組,“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骨架被搭建起來。
2021年4月23日,在重慶市科技局與四川省科技廳召開的川渝協同創新專項工作組第三次會議上,成渝地區高新區聯盟、技術轉移聯盟應運而生,川渝兩地圍繞“一個中心”的建設速度不斷加快。
同一天,川渝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成上線,兩地科研人員能實現統一身份認證、一鍵登錄、儀器設備共享等。目前,兩地已整合總價值約112億元的大型儀器設備1.4萬余臺。
共同推進、合力共建,這是川渝兩省市對國家戰略落地的謀劃與回應。瞄準《規劃綱要》中“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目標,以“科創”為核心的雙城動作在兩地頻繁上演。畫出“施工圖”,列出“任務表”,川渝兩省市聯合印發《重慶四川兩省市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聯合實施方案》),10個方面47項具體任務清晰明了。
“共建西部科學城”“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提升協同創新能力”……《聯合實施方案》中目標明確、任務細分,更多處提及四川天府新區、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西部(成都)科學城、西部(重慶)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川渝兩省市將國家戰略變成行動指南。
一份指南,兩地協同,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愈加深入。
2021年12月17日,重慶市與成都市簽署合作協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雙方將共同實施成渝科創合作計劃,共同凝練發布技術需求;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行動方案》,在優化區域協同創新布局、協同打造重大戰略創新平臺、協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
雙城聯動,川渝兩省市的一系列務實之舉、長遠之策,是對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性、全局性謀劃,科技創新迸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一座城”的新氣象
大盤取厚勢,落子開新局。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的西部科學城,無疑是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
踏上川渝這片創新的沃土,處處都是新氣象。
走進位于成都科學城的天府海創園內,石匾上刻著的“西部(成都)科學城”七個字映入眼簾,這里的科技創新企業,正用科技改變著雙城,“科創”已成為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新名片。
2021年5月17日,西部(重慶)科學城正式掛牌;2021年6月,西部(成都)科學城正式揭牌,標志其由謀劃布局進入到全面建設的新階段。四川天府新區新經濟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杰對揭牌當日的情景印象深刻:“西部(成都)科學城的亮相,足以見得成渝地區對打造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視。”
環繞興隆湖,132平方公里的成都科學城,作為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功能布局中的創新極核,已集聚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基地和國家級創新平臺?!靶袠I龍頭企業加速聚攏,實驗室、大裝置、大平臺等加快布局?!痹趧⒔芸磥?,科研機構、高校資源、領軍企業等要素在成都科學城的集聚撐起了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骨架”,是西部(成都)科學城的創新策源地。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機遇下,科技新風撲面而來,創新要素在成渝兩地快速匯聚,西部科學城建設快馬加鞭。
2021年5月27日,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以科技創新為核心,40個項目、總投資超千億元,項目聚焦科技創新,既有基礎科學項目,也有“科創+產業”應用項目,還有做強科創平臺的協同創新項目。
同步開工、同步推進,川渝共筑“一座城”邁出了新的步伐。
379平方公里的西部(成都)科學城,活力充分釋放,電磁驅動聚變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在此集聚,“中國科學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整體遷建暨天府清潔能源基地”等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國家級科研機構、科技創新基地、校院地協同創新平臺等如雨后春筍般拔節生長。
創新潮涌川渝,作為國家部署成渝科創版圖上的重要一子,西部(重慶)科學城也在加速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蒲性核椖恳约耙慌卮罂萍蓟A設施項目密集落地。
以“全面開花”之勢,川渝兩地合作不斷走向深入。2021年12月17日,《西部(重慶)科學城管理委員會 西部(成都)科學城管理委員會共同助推西部科學城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正式簽訂。
“雙方將發揮創新平臺優勢和引領示范作用,共建成渝科創走廊,輻射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科技水平躍遷,打造引領西部、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科學高峰’和‘科技高地’?!眲⒔芴寡?,成渝兩地相向而行、雙向互動,正把建設科技創新中心落到實處。
一條科創走廊起步成勢
成都向東,重慶向西,不斷加碼的科技創新平臺刷新著川渝建設科創走廊的“速度”。2021年12月23日,天府永興實驗室在四川天府新區正式揭牌成立,這是半年來,四川繼天府興隆湖實驗室之后,揭牌的第二個實驗室,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強勁引擎。
“筑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位于成都科學城鹿溪智谷科學中心的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已初露崢嶸,實驗室與中電科、華為、百度建立了合作關系,并與四川大學、華中科大、哈工大、電子科大等院校的高水平團隊共同開展科研和成果轉化工作,科技人才在此匯聚。
從平臺的“硬核”支撐到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的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創新動力源更加強勁?!耙耘d隆湖周邊100平方公里左右為核心區域建設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推動實驗室、大裝置、國家隊、高校圈、人才港、新經濟同步發力?!眲⒔苷f,成渝(金鳳)綜合性科學中心也在重慶同步建設,已具雛形。
鳳棲湖畔,金鳳展翅,現在的雙城經濟圈不僅是科技創新資源的聚集地,更是企業發展的“叢林”。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提出以后,四川哨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便在重慶成立了分公司,為中移物聯網公司、重慶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中國聯通重慶分公司等多家企業,開展等保測評咨詢、產品檢測、安全培訓等業務?!弊鳛閲夜た匕踩|檢中心西南實驗室的落地實體企業,實驗室主任、公司總經理林方濤感慨地說,機遇正是得益于雙城經濟圈的建設,“不僅如此,去年3月,公司與重慶忽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圍繞工業控制系統和產品安全能力提升,在工業信息安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開展針對工業控制系統和產品檢測的全方位合作?!?/p>
像這樣合作更深、交流更密的事例,川渝兩地已十分頻繁。林方濤形象地說:“這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p>
突破,不僅在企業之間,川渝兩大國家級新區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以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成立八大產業聯盟,促進科技資源轉移聯動、共推兩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為開啟雙方創新務實合作的關鍵一步。
兩年多來,從合作平臺到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川渝地區科技創新走廊的乘數效應不斷顯現。被人們稱作“硅立方”的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運一年多來,不斷探索“超算+”創新應用,已為500多家用戶提供超算服務;2021年12月,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在興隆湖畔開工建設……這是川渝兩地之間創新策源能力的一個個鮮活切片,一個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正在兩地間加速構建。
一捧長江水,濃濃兩地情。漸入佳境的川渝地區向著同一個目標,在科技創新中乘勢而上、大步邁進,凝聚起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強大力量。(責編/蔣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