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2021年,川渝跨界河流25個國控斷面水質100%達標。”1月25日,川渝河長制聯合推進辦公室在成都召開川渝河長制業務工作座談會,兩地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背后是川渝兩地河長辦不斷健全聯防聯控機制,深入開展河湖管護專項整治的不懈努力。
山同脈、水同源,川渝兩地是休戚與共的生態共同體。近年來,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背景下,兩地在生態環境領域互動頻繁,“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川渝兩地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加強跨界污染治理,攜手推動生態環境共建共保。藍天多了、河水清了、污染少了,鳥兒在青山綠水間詩意棲居,人們在藍天白云下自由呼吸,城市在高質量發展中厚植綠色底色,一幅生態宜居的美麗畫卷,正在川渝兩地徐徐展開。
兩岸共治“一江河”
在四川與重慶之間,一條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在冬日暖陽照射下微波粼粼。銅缽河,長江四級支流,流域面積916平方公里,經四川大竹觀音鎮流入重慶梁平七星鎮,于川渝地界間曲折往復,是兩地聯系最為緊密、水系最為復雜的河流之一。
與如今的水清岸綠相比,前些年的銅缽河卻是另一番景象:水質常年為劣Ⅴ類,部分河道垃圾成堆,臭氣熏天。
變化,源于2020年9月3日,川渝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及達州、梁平兩地相關部門聯合對跨界河流銅缽河進行巡查。巡查人員發現,“銅缽河流域水環境問題突出,污染源不僅僅是場鎮生活垃圾、污水,由于流域內種養業發達,流域農業面源污染也較為突出。”
作為跨界河流,銅缽河此前存在河道岸線管理范圍未劃定,管理主體不明確,污染來源不易界定等問題。如何解決?“川渝聯合,推進銅缽河水生態環境共建共治。”隨后,兩地達成共識并簽訂了《銅缽河聯防聯治協議》,后又共同編制印發了《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川渝聯防聯治方案》,明確控制污染物排放、修復河湖生態環境、推進美麗河湖建設、提升流域管理能力4項重點任務,共同投入6.89億元,實施57個項目,推進銅缽河水生態環境共建共治。
治污先收污,治水先治網。為嚴厲打擊非法排污行為,達州市、縣生態環境局組建工作組,聯動梁平區,開展跨區域執法監管,借助“雪亮工程”“天網工程”等現代化信息手段落實24小時監管,令銅缽河流域污染源及其責任主體“無所遁形”。
1月25日,恰逢趕場天,觀音場鎮人氣旺盛,一派火熱。觀音老橋下,一臺挖掘機正在河道中揮舞臂膀,填補圍護,有條不紊的作業引來不少居民駐足觀看。“河道邊那一個接一個的圓柱就是我們修建的污水管網檢查井。”觀音鎮人民政府副鎮長董真超介紹道,“每個井都標注了序號,由專人每天巡護,防止污水跑冒滴漏。”
不遠處,觀音鎮牛角灘,觀音鎮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工地熱火朝天,工人們正加班加點施工。“年底觀音鎮污水處理廠二期全部完工后,能夠滿足場鎮2.5萬人日均2000噸的污水處理量。”董真超表示。
近年來,大竹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建成石橋鋪鎮、觀音鎮、安吉鄉、永勝鎮污水處理廠。
就在觀音鎮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如火如荼進行時,另一邊,梁平區袁驛鎮則謀劃著對袁驛鎮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濕地進行升級改造。隨著川渝兩地工程項目的落地實施,很大程度上截斷了銅缽河流域的污染源,促進了銅缽河水質提升。
一條河,牽動兩地心,共構源頭防污保護屏、共織基礎設施治污網、共筑長效機制防護堤,在川渝兩地的聯防共治下,春看楊柳拂堤,夏覓魚蝦嬉戲,秋聞竹聲滔滔,冬賞水光瀲滟……曾經銅缽河兩岸人人期待的四季美景正逐漸成為現實。
聯合執法“治污染”
“你看,本該呈堿性的脫硫池pH測試卻為酸性,并且脫硫池周邊沒有藥劑投加的痕跡。”“我們是川渝聯合執法組,這是我們執法證件,請過目確認……”沒等企業人員回過神來,執法人員已經開啟了手里的執法記錄儀,向企業現場負責人進行攝錄取證。
“你們的主要排放污染物是什么?”“污染治理設施平時是怎么管理的?”利用午休時間,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三級高級主辦楊利民帶領執法人員開展突擊檢查,打了排污企業一個措手不及。
這些畫面,正是2021年度川渝生態環境聯合執法行動的生動一幕。2021年11月29日—12月3日,川渝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開展跨界聯合執法專項行動,通過聯合執法、異地執法、交叉執法,為川渝兩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保駕護航”。
2021年11月30日,四川4名執法人員會同重慶市榮昌區2名執法人員組成聯合檢查組,在對榮昌高新區一家食品企業展開檢查時,發現其污水處理設施正在運行,廢水排污口水質觀感良好,但廠區卻彌漫著一股異味。
檢查組始終覺得哪里不對勁,于是兵分兩路,一組去廠區外圍進行勘察,一組在排污口周圍進行排查。外圍勘察人員發現,該廠廢水進入管網的流量明顯大于該企業正常廢水排污口的流量。
“這個排水渠旁邊的水泥蓋板下是什么?”檢查人員合力將水泥蓋板掀開,一股刺鼻的惡臭撲面而來。下面果然“別有洞天”。原來,在其正常排水渠旁并列著另一個排水暗渠,暗渠內水流量較大,且水質渾濁。
執法人員用鐵鍬對排水下游進行挖掘,發現兩個排水渠的廢水通過白色塑料管排入市政管網。檢查組立即通知當地監測人員對外排廢水進行采樣,并將相關違法線索移交當地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調查處理。
來自四川省瀘州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的朱麗,有過8次川渝兩地聯合執法經驗,其中包括不同層級的縣、市、省級聯合行動。對她而言,川渝聯合執法并不陌生,“可以說,我見證了川渝聯合執法如何一步步走向制度化、規模化、專業化。”
記者了解到,四川省和重慶市在已簽訂的《環境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基礎上,于2021年初專門制定了聯合執法工作計劃,明確共商行動方案,在實施過程中雙方要聯合指揮,共同調度,合力營造氛圍,嚴肅查辦移交案件,推進跨省(市)環境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在實戰中落地生根。
此次聯合執法充分考慮了川渝交界區域的環境特征,川渝兩省市毗鄰區域有針對性地選取了10個地市(區、縣),重點聚焦水、大氣、固體廢物等三方面環境污染問題。其中,兩地共計派出執法骨干68人,成立了綜合協調組、宣傳報道組和10個現場檢查組,采取“省級+地市+屬地”聯合編組模式組隊,跨省(市)異地開展交叉執法。雙方聯合檢查排污單位115家,查處環境違法行為8起。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川渝兩地生態環境部門還將在案卷評查、典型案例、信息共享、處罰裁量、應急聯動等多方面積極探索,進一步深化合作交流模式,優化執法方式,提升執法效能,共同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共建、環境共保大格局,合力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川渝攜手“護藍天”
2月9日,成都迎來久違的陽光。遠處,都江堰雪山清晰可見;公園里,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踏春賞花。藍天白云下,清新的空氣讓人們感覺呼吸也變得更加順暢。
一個月前,成都曬出2021年“藍天保衛戰”的成績單: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9天,同比增加13天,優良率81.9%,為近十年來最好水平,PM2.5濃度降至39.8微克/立方米,臭氧等其余五項指標達標,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遙望雪山60余天。空氣質量越來越好,“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讓成都市民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而在重慶,1月1日官方公布的326天“重慶藍”的消息則刷屏朋友圈。“優146天(同比增加11天),未出現重污染天,評價空氣質量的六項指標連續兩年均達標。”對于這樣的傲人成績,重慶市民紛紛點贊稱好。
四川、重慶共飲一江水、同享一片天。近年來,兩地天空的“顏值”一年比一年高,呼吸的空氣一年比一年清新,老百姓對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的幸福感也一年比一年增強。
空氣質量改善的背后,是川渝兩地強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緊密協作。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深化川渝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快改善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是筑牢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屏障,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保障。
凝聚共識,落實行動。2020年4月,四川省生態環境廳與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簽訂了《深化川渝兩地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協議》,開啟了川渝兩地大氣污染防治聯動的第一步。2020年5月28日,第一次川渝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會議在重慶永川區召開,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工作思路,聯合印發《202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聯動幫扶工作方案》,在毗鄰區域開展了為期6個月的交叉幫扶和聯動執法檢查。
2021年1月,兩地聯合召開了第二次川渝大氣聯席視頻會議,推進臭氧和PM2.5污染協同連片治理。修訂了《四川省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辦法》,專章規定加強區域協同,從立法層面明確與重慶市建立移動源污染聯防聯控信息共享、聯合執法、應急聯動機制,共同強化區域移動源污染管控。2021年8月,兩地聯合印發的《川渝大氣污染防治聯動工作方案》,進一步細化了工作方式,從嚴控工業源污染、嚴控移動源污染、嚴控露天焚燒污染、強化污染天氣應對、強化聯合執法檢查五個方面明確工作內容,進一步完善問題移交整改機制。
目前,川渝兩地已建立全國首個跨區域跨部門聯動推動“兩高”的水泥行業常態化錯峰生產制度落實,推進兩地120家水泥熟料生產企業開展協同精準錯峰生產,共享空氣質量監測數據1500余萬條,協同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開展兩地標準統一研究工作,出臺川渝大氣污染防治聯動工作方案。“接下來,四川將繼續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大工業污染源、移動源、揚塵源等綜合治理,并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聯動幫扶和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確保兩地更多優良天。”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副處長凌云揚表示。(責編/黃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