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吳瑕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速增效、全面成勢的關鍵時期,川渝兩地以唱好“雙城記”、打造區域協作高水平樣板為牽引,用實際行動、實在成效奮力扛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使命擔當。
在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全面提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被放在了今年主要工作的首位,推動川渝合作共建再深化,推動極核主干功能再提升,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再加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邁向新階段,贏得新發展。如今的川渝,干部互派、產業互動、經驗互鑒,合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活力被進一步釋放,本期關注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對新發展格局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有效路徑、發展要求和發展模式進行深入探討。
以高質量黨建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
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出爐,川渝兩省市制定《重慶四川兩省市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畫出了“施工圖”,推動川渝合作共建再深化,應該如何運用好黨建資源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國家戰略?
董亞煒:2021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指出:“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事項決策、重大規劃制定調整等各方面全過程。”重慶市、四川省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責任主體,積極貫徹中央戰略決策部署,聯合印發了《重慶四川兩省市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這標志著成渝地區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如何以高質量黨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充分發揮黨的各級組織在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領導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激勵干部銳意進取、擔當作為,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落實規劃綱要,形成強大合力”成為地方高質量發展中首先需要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
黨的領導和政府規劃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在互聯網和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既是重要的稀缺資源,又在很大程度上重塑著經濟社會結構。信息社會不斷沖擊著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等級組織結構,市場經濟需要更為高效的“扁平化”組織形態和“柔性”管理方式,這對黨的組織建設和功能發揮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川渝兩地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在“區域化黨建”中取得了很好的經驗。當前迫切的任務就是要不斷完善規范“黨建聯盟”“黨建聯席會議”等新的組織形態,進一步克服傳統黨組織主要依據體制內單位和行政組織而設立的局限性,突破行政區劃、體制內外之間的壁壘,不斷解決經濟社會一體化與組織碎片化之間的矛盾,為成渝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為此,川渝兩地要不斷按照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根據成渝產業規劃的新定位,繼續深化黨的組織變革,盤活和整合現有黨的組織資源,建立與現代經濟體系和生產要素配置相適應的新組織形態,充分發揮黨組織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新功能。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的體制機制;不斷改善和加強黨對兩新組織的領導方式,以協商溝通機制,充分發揮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社會化功能;進一步發揮兩新組織的優勢,不斷加強民營經濟黨建,搭建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中的代表人士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臺,建設親清政商關系;突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功能,把黨的組織力轉化為組織引領和服務資本的能力。
干部互派架起“連心橋”
巴蜀“一家親”,川渝“一盤棋”,干部互派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兩地加強協作的務實之舉,干部互派的模式對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哪些深遠現實意義,又該如何深化這種干部互派模式?
戴賓:為深入落實中央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部署,2020年4月,四川省委組織部、重慶市委組織部聯合簽署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兩地干部互派掛職,從地域來看涵蓋了川渝全域,從干部職級來看既有廳級干部、也有縣處級和鄉科級干部,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川渝兩地干部互派熱潮。
在我國,干部互派交流活動由來已久,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達地區內部以及發達省區與不發達省區之間廣泛開展了干部互派掛職活動。1986年,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把干部交流作為選拔、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1990年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實行黨和國家機關領導干部交流制度的決定》,明確要求從“中央、國家機關各部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做起,實行各級黨和國家機關領導干部的交流制度”。2006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明確了“調任、轉任、掛職鍛煉”三種干部交流類型。由此可見,干部交流是我國選拔、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
川渝兩省市地域毗鄰,歷史文化一脈相通,經濟社會聯系密切,共同承擔國家賦予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歷史重任,兩地干部互派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發揮著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一是交流。川渝兩省市行政管理體制有所不同,在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其管理制度、工作方式以及經濟發展政策等方面都有一定差異。干部互派掛職有利于兩地干部盡快熟悉彼此的制度和政策、工作思路和工作流程,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二是協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這些工作又涉及多個部門、多個政府層級的參與。干部互派掛職有利于通過兩地干部更好協調各個部門、各個地方政府的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推動工作的開展。三是協同。從川渝兩地首批互派掛職干部的工作重點來看,主要集中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所涉及的重大規劃方案編制、重大平臺建設、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合作、民生事務通辦、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合作共建事項上。干部互派掛職有利于強化協同,推動兩地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重大開放合作和重大公共服務等項目落實落地。
川渝兩地干部互派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不斷完善干部互派的制度安排,探索創新干部互派的工作方式,總結和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使干部互派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區域協調聯動
解決雙城經濟圈發展不平衡問題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提出兩年多,發展成果逐步顯現,目前雙城經濟圈建設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尤其是應該如何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優勢,解決內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湯繼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實施兩年來取得了初步成效,做大做強成都、重慶兩個“極核”,解決好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互動意義特別重大。
2021年,成都市GDP為19916.98億元,重慶市GDP為27894.02億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年來,發展勢頭良好,但是相比廣東、江蘇等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區域副中心城市的發展相對滯后,成渝發展主軸城市的經濟總量偏低,經濟圈內部“中部塌陷”問題凸顯,做好成都都市圈、重慶都市圈“雙圈”聯動是重中之重,但協調都市圈與周邊城市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也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川渝兩地要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規劃西南地區全域發展格局,不斷提高周邊城市群的綜合實力,結合各地自身發展階段的“內因”并把握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外因”,把外因和內因結合起來,把外部變量和內部變量結合起來,按照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序列來做出城市發展和經濟調度安排部署,主動融入雙城經濟圈發展格局,為把成渝地區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要協調內部發展問題,關鍵在于把握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歷史機遇,下好區域協同“一盤棋”。打造和優化“無縫銜接”的交通格局,實現成都、重慶“一小時通勤”,打通川渝區域內部的交通障礙;培育特色產業,重視產業協調發展,結合自身發展現狀和發展優勢,主動承接中心城市過剩產能,構建 “多極支撐”的發展格局;堅持科研創新協同,加強區域副中心城市和成渝“雙核”之間的科技溝通,以西部(重慶)科學城、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為支撐,助推區域城市發展;全面協同綠色發展,各個區域副中心城市要積極吸取國內國際低碳發展經驗,部署“雙碳”戰略規劃,實現綠色發展;主動尋求開放,依托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新的對外開放通道,對接南亞、東南亞等國際市場;聚焦民生幸福,穩步提高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早日實現城鄉一體化,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大融合”;加強川渝地區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打造具有西南特色的文化、旅游、消費一體化國際消費目的地。
發揮高校資源
協同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再提升、再發力,高校可以從哪些方面來作為?
丁任重:2022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從夯基壘臺邁向整體成勢的關鍵一年。推動川渝合作共建再深化,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還應充分發揮兩地高校研究的資源優勢、學科優勢,主動對接、傾力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做實做強成渝地區高校聯盟。未來兩地應建立日常聯席會議制度,搭建兩地高校交流與合作的平臺,積極向科技部、教育部爭取對兩地高校“雙一流”建設、學科點布局、科研設備增設、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內外高端人才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積極參與西部科學城建設。川渝兩地科技創新資源豐富,兩地高校應攜手共進,充分利用良好的創新環境與條件,共建專家庫、項目庫、成果庫等,統一科技優惠政策;引導高校科研人員參與川渝科技走廊建設、川渝創新“金三角”(重慶科學城、成都科學城、綿陽科技城)建設,助推“成渝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
充分發揮川渝兩地高校優勢學科的作用,主動對接、服務成渝地區主導產業的發展。以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科為龍頭,聯合西華大學等學校,主動服務、助力兩地建設世界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以四川大學核能、水利學科為龍頭,聯合重慶理工大學等學校,主動服務兩地新能源產業;以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通信學科為龍頭,聯合重慶郵電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等學校,主動服務兩地數字經濟和電子信息產業;以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科為龍頭,聯合重慶交通大學和重慶交通職業學院等學校,主動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川藏鐵路等大型工程建設;以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科為龍頭,聯合重慶工商大學等學校,主動服務西部金融中心建設;以西南大學農學學科為龍頭,聯合四川農業大學等學校,主動服務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發展。(責編/蔣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