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服務、治理、發展深度融合,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正實現從“面子”到“里子”的蛻變。
1月20日大寒時節,在廣元市昭化區元壩鎮青梅路社區童伴之家,昭化青年志愿者正帶著孩子們剪窗花,感受濃濃的中國年味兒。屋外,寒風瑟瑟;屋內,暖意融融。
“每次開展活動,孩子們特別喜歡來參加,家長也很滿意。”看著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容,青梅路社區黨委副書記張洪工作干勁更足了。
“近年來,廣元市聚焦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治理主體缺位、基礎設施薄弱、資源供給欠缺、共治活力不足等問題,做好治理加減法,堅持補短板、聚合力,優服務、促發展,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廣元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毛端喜分享了經濟欠發達地區探索新型社區治理的新思考、新路徑。
補短板 便民服務更暖心
“心連社區百姓 情系千家萬戶”,在青梅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大廳,醒目的十二個大字讓居民真切感受到“家”的溫暖。明亮的大廳、簡明的分區、舒適的環境……親民化改造后的黨群服務中心空間布局更優,功能配置更完備,環境氛圍更溫馨。
“聊家常的時間就把事情辦好了,這樣‘面對面’的服務真好。”1月15日,青梅路社區居民呂小莉來到黨群服務中心開證明,連連夸贊,“節假日都能辦事,現在社區服務真的太貼心了。”呂小莉高興地說。
近年來,昭化區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達標工程,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體系建設。按照“三化一提升”標準(功能多元化、布局親民化、服務便民化、提升治理能力)進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成為昭化區推進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補短板”的有力舉措之一。
硬件設施不斷完善,便民服務更加暖心。青梅路社區黨委書記魏玉平告訴記者:“為讓群眾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務,社區推行節假日‘不打烊’,同時還提供預約服務、上門服務、代辦服務、延時服務。”
家住青梅路社區棲鳳苑小區的獨居老人劉文弟是一位煤礦退休工人,80多歲高齡的他身體不太好,出行也不太方便。去年12月,社區開展社保認證,劉文弟犯難了。“讓鄰居幫忙給社區說下這個情況,看看怎么辦。”劉文弟想起社區開展的“好鄰居”活動。很快,在鄰居幫助下,社區工作人員和網格員就上門為劉文弟辦理了社保認證信息收集。“真的太方便了,社區服務越來越周到了。”劉文弟感嘆。
找問題 治理方向更精準
面對面服務群眾,既看得見群眾需求,更解得了群眾煩憂。春節將至,走進廣元市利州區上西街道女皇路社區,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干凈整潔的道路兩旁,車輛規范有序停放;休閑廣場上老人們或鍛煉或閑聊,不時傳出孩子們嬉戲玩耍的笑聲。
女皇路社區位于廣元火車站以西,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最近一個月,社區黨委書記楊猛很是忙碌,流動人口多,疫情防控任務重,社區周邊交通環境等方面也面臨不小壓力。
“今年,這些問題都可以很好地解決。”楊猛自信地說。去年,女皇路社區以“三聽三問三落實”(聽民意、聽民憂、聽民怨;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問需于民;落實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為抓手,全面收集民生類、治理類、發展類問題,其中,流動人口管理和車輛亂停亂放成為群眾關心熱度較高的問題。
楊猛介紹:“為規范流動人口管理,社區分組建立流動人員聯絡群。”話音未落,他拿出手機向記者分享,“你看,1月13日這天,流動人員張利萍的丈夫就在聯絡群里咨詢,說他在外務工的姐姐準備到他這兒暫住兩天,需要采取什么防疫措施,社區工作人員及時回復了他,讓他感覺辦事便捷。”在社區黨委引導下,女皇路社區520余名本地戶主還自發成立了“房東協會”,房東對流動人員登記備案等進行監督,同時社區黨委與派出所建立“雙向雙核”機制,有效規范流動人員管理。
“以前,女皇南路兩邊車輛亂停亂放,遇到上西小學上學放學期間,可能1公里的路要開1個小時才能通過。現在好了,規范停車,大家不堵心了。”社區居民吳女士表示。為緩解交通擁堵問題,去年,女皇路社區先后完成女皇南路沿線75個停車位劃線;開辟社區閑置邊角地塊,規劃落實一個能停30輛車的小型停車場;在交管部門協助下,清理久停大型車輛12輛。如今,道路暢通了,群眾心里也舒暢了。
聚合力 美麗家園更和諧
地處廣元城北城鄉接合部的利州區東壩街道東屏社區,轄4個居民小組(含1個回民小組),4個居民小區,其中兩個安置小區,總人口7800余人,呈現出社會形態多元、人員結構復雜等特點。
1月20日下午3點,記者來到東屏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一群可愛的孩子在老師帶領下翩翩起舞。東屏社區黨總支書記仁麗英表示:“社區離主城區較遠,結合轄區居民需求,社區專門引進社會組織‘云端藝術’,針對少兒開展舞蹈培訓,針對老人開展舞蹈健身。”
50多歲的王桂香是社區居民,有空她就會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跳舞。“社區居民享受七折優惠,40節課才500元,有專業老師教,真的太好了。”王桂香高興地說。
群眾得實惠,社區也實現自身“造血”。仁麗英坦言:“社區要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經濟發展是硬道理。”一方面,社區深化與市區“雙報到”單位的共建共聯,深挖轄區資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另一方面,社區出租閑置場所獲得集體經濟收益,并通過完善公共設施、開展文化活動等形式反哺社區居民。“黨群服務中心二樓、三樓引進社會組織,場地租金就有6萬元左右,加上其他收益,一年有近9萬元的集體收益。”仁麗英補充道。
為促進民族團結,近年來社區始終堅持“事務共議、發展共謀、建設共進”,尊重少數民族風俗和生活習慣,設立民族工作服務站,做到居民“來時有人詢、政策有人講、就業有人幫、冷暖有人問、困難有人解、糾紛有人調”。“如今,社區已經成為各族居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幸福和諧家園。”仁麗英表示。(責編/蔣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