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曼·卡力 郭永慶
(哈密開放大學,新疆 哈密 839000)
《漢語基礎#》是國內高校漢語言相關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涵蓋語音、文字、詞匯等多章節內容,結構體系龐大、知識要點繁多。從新疆開放大學人才培養目標中可清晰洞見開設《漢語基礎#》課程的內在本真,講求實用性與應用性,最終是要達到對學生漢語言的運用能力構建。但從現實教學的“學生學習無興趣,老師教學無效率”現象來看,開設《漢語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并未與預期目標達成一致,《漢語基礎#》的教與學形成了一種短期內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新疆開放大學作為實用性、應用性人才的培養基地,是其開展教學改革的主體目標。當前教學現狀與課程開設初衷的適得其反,通過此次對《漢語基礎#》課程教學進行重新審視與全疆問卷調查初步感知教育教學改革、資源建設具有其當前性和緊迫性。我們數字化微課資源建設必須以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立足點,抓取《漢語基礎#》課程資源建設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點,實現《漢語基礎#》補修課程教學的內在價值。
當前是信息技術時代和新媒體時代,信息技和新媒體革新了漢語言文化傳播的載體和渠道,通過新媒體平臺可以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模式,加快漢語言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但新媒體網絡也給漢語言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帶來了挑戰,網絡文化的熱度和傳播速度都超過了漢語言文化,對漢語言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沖擊,甚至造成了阻礙。漢語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信息時代和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和傳播對于傳播中華文化,樹立大國形象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革新漢語文化傳播載體和傳播方式,借助信息技術和新媒體為漢語言文化在當今的傳播賦予新動力,有助于增強漢語言文化的生命力,加快漢語言文化子在國內國外廣泛傳播。
漢語文學專業是一門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學科,這門學科不僅是漢語文化文化的縮影,更是漢語言文化在我國甚至國外能夠廣泛傳播的重要載體,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不僅在高等教育體系還是在開放教育體系都占有重要位置,屬于開放大學含金量比較高的專業之一。在當前網絡文化發展迅猛、傳播之快的時代背景下,以信息技術、新媒體為媒介,創新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模式,加快漢語言文化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是漢語言文化應對網絡文化、外國文化挑戰的重要方式之一。綜上所述,為了在信息時代和新媒體時代增強漢語言文化生命活力,加快漢語言文化發展和傳播,我們需要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在開放大學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在傳播漢語言文化上的局限性。
微課一般短小精悍、時間限制為10分鐘,所以通常主體內容突出、形式多樣,有助于遠程學習的學生集中注意力專心在線上聽課,從而激發學習潛力和創造力。此外,微課觀看形式多樣,更加便與遠程學習者利用電腦、移動設備隨時時隨地聽課,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因此,在開放大學,用微課的形式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授課,不僅能夠加快漢語言文化傳播,更能夠便于學生遠程觀看,激發學習興趣。總之,在開放大學進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微課程建設不僅革新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模式,更加便于學生遠程學習,還加快了漢語言文化以信息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為載體的傳播速度,有助于漢語言文化增強網絡生命力,加快在國內和國外的傳播,不懼網絡文化和外國文化的沖擊,從而助力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樹立文化大國形象。
近些年,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雖在專業設置、招生人數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在輔導教學中還存在當前性問題亟待解決。如課程設置內容不夠科學合理、教材選用缺乏實用性、師資結構不合理、教學輔導形式單一、師生互動性欠缺和學生積極性不高等。
現階段,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中的《漢語基礎#》教學,只是設置極少的網絡課時來完成大量的《漢語基礎#》知識內容教學輔導,總體上呈現出課程教學實際使用時間與完成教學內容應當運用時間具有相當大的差距,導致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在壓縮的時間內有限制的完成,一方面造成教師教學壓力和內容缺失,另一方面使學生學習內容不完善、不扎實,甚至聽不懂,教師只是目的性完成教學內容,實際的教學效果與課程設置的切實價值卻未實現。總體而言,主要表現為《漢語基礎#》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不夠科學合理。比如,本身需要72課時才能完成的教學輔導內容,學校只安排用極少課時自學,基于《漢語基礎#》課程內容的細化復雜性特點,在上述限定課時內完成,最終只會使《漢語基礎#》課程變成一種形式化教學,而失去其課程設置的真正意義。
當前階段,新疆開放大學主要采用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日常的教學輔導主要通過學校客戶端展開,在考試和階段性測評時,基本采用進行線下考核和網絡考核。教學方式的形成主要基于其開放性特點,但現階段,隨著教學改革和形式的多樣化發展,以及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采用線上學校官網、客戶端教學和線下終極考核的方式已難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學形式略顯單一。在當前新疆開放大一體化平臺使用微課程教學輔導中,可串接的多樣化學習平臺,以及相應的短視頻、交互性教學形式,可重復觀看的教學短視頻能有效滿足新疆開放大學學生的碎片化學習需求,以及可供實時交流的交互學習平臺能使學生具有陪同感和有效的監督學生的實時學習情況[1]。
學生學習積極性低迷也是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學生積極性、能動性、自主性的發揮是使其學習好漢語言課程的前提和基礎。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教學輔導中所呈現出的學生積極性不高問題,其形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2]。為能有效的提高漢語言專業的教學輔導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特別是作為補修課程《漢語基礎#》的教學輔導更應該追根溯源,從學生的角度多方面探查,找出學生制約學生積極性發揮的根本因素,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進。
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教學的改革應以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向,堅持問題原則,從已有問題中尋找其形成的影響因素,探索漢語言專業教學改革的應對策略[3]。
基于當前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課程《漢語基礎#》教學課時安排不足,導致教師教學任務難以落實和培養實用性、應用性人才目標難以實現的問題,針對課程教學內容的需要,從課時制定上做科學合理的調整。根據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對《漢語基礎#》課程編制的課時安排,做出相應的調整。將影響或擠占《漢語基礎#》教學課時的安排,根據教學的需要向后延或增加相應的課程時間,把耽誤的課時合理的補上,以確保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教學目標的實現。
《漢語基礎#》是漢語言專業教學的基礎補修課程,是后續相關課程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時《漢語基礎#》教學目的在于實用性和應用性,培養的是學生對漢語言的應用能力以及實際的交流能力。在《漢語基礎#》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教學,增強對漢語言應用能力的實踐應用[4]。為此,應加強漢語言實踐教學設施、平臺的構建,整合校內校外資源,扎實實踐教學設施構建,不斷改善實踐教學環境與條件。其次,有計劃、有目的的搭建基于網絡的虛擬教學平臺,加強對虛擬微課程教學輔導的開發和應用。
《漢語基礎#》課程的內容較理論化,在教學輔導中應該適當增加虛擬實踐環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既能激勵學生,又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識[5]。在微信平臺上組織詩歌和散文朗誦視頻,讓學生在微課堂上分享成果。學生的熱情被激發,相關的知識在活動中獲得。各章所列的實際活動,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激發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基于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招收生源的特點,傳統單一的線下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漢語基礎#》課程教學輔導的需要。在當前教學中,教學應以線上網絡微課自學教學輔導為主。改進教學模式,開展多元化教學,第一在新疆開大漢語言專業教學中融入現代教育技術,如多媒體技術、慕課、翻轉課堂等[6]。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有效改變漢語言專業教學方式單一問題,營造多元的教學環境和開展多樣化教學。另外,漢語言專業教師還應努力、積極地去探索網絡課程的教學模式,如錄制微視頻,以滿足學生的碎片化學習。
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課程教學任務的完成關鍵在于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的發揮,積極的參與到課程學習中。現有的教學輔導模式在漢語言《漢語基礎#》補修課程教學輔導時不能達到切實目標的實現,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導致教學目標難以真正實現和教學任務的無法全面推進。學生主動性、能動性的發揮主要表現為課程教學時的交流溝通,如內部溝通和外部溝通,內部溝通在于學生自主思考的激發,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思考。外部溝通在于與教課教師的交流溝通,通過情景化、人文性教學,增強學生與教師間的思想交流。漢語言專業學生漢語基礎#薄弱、認識偏頗的問題,漢語語言的交流與輸出是提升漢語運用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漢語基礎#》教學輔導中采用文字閱讀、朗誦或角色扮演、轉換的形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漢語言專業能力。
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語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共同的國家通用語言,并在人際交往中使用漢語普通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創造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情境的設計必須貼近生活,教師必須設計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在情境中的作用,并將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激發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在個人經歷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在課堂微課程自學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競爭心態也可以用于競爭,也可以用于與某些智力能力或多種能力相結合的培訓。
綜上所述,當前階段,在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建設中問題仍存在,這些問題還在制約著學校學科建設的發展。針對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的建設現狀進行分析,認識到漢語言專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將出現的問題與實際情況進行探討,分析出有效的教學改革策略,使得新疆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整體的教學質量有所提高。為此,基于現存問題,探討解決的策略已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