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嬌
(廣州理工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0)
【關鍵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育教育;嶺南音樂;古箏
20世紀初的中國,由于新式學校教育與學堂樂歌的興起,“美育”與“音樂美育”思想被提出,并隨之得到發展。王國維作為現代思想史上系統闡述現代美育問題的先驅,在其1903年發表的《論教育之宗旨》中將教育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智育、德育、美育”,隨后蔡元培在編著的《哲學總論》中使用了“美育”的概念,并將其確立為與德育、智育并列的一個獨立學科。美育的本質為情感教育,但蔡元培并不認為美育是專門的藝術教育,他更強調美育應該是面向全社會所實施的普通教育,其教育宗旨是“培育健全的人格”。廣州理工學院音樂舞蹈學院作為民辦綜合類高校中實施美育教學的重要單位,其職責不僅僅面向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更應該注重非音樂專業學生的美育教學。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嶺南傳統音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極具南國韻味的音樂奇葩,主要是指流行于嶺南地區的民歌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器樂等形式。嶺南地區是一個充滿了移民色彩的區域,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習俗促進了嶺南地區的開發,同時也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樂文化。根據各民系的方言特征可將其概括為“廣東音樂”“客家音樂”“潮州音樂”“少數民族音樂”四大種類,嶺南傳統文化成為音樂美育教學實踐中取之不竭的寶貴資源。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是我國第一個關于美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不難看出國家對美育工作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高度關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五位一體中國夢的民族復興設想,將文化建設作為未來民族發展的重點工程。在文化強省,推進大灣區文化建設目標的實施中,音樂舞蹈學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制定以培養具有傳承與活化傳統嶺南文化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基礎之上,運用學院在綜合類高校辦學的獨特性,從大眾美育視角關注對校園中非音樂專業學生的傳統音樂美育教育,挖掘嶺南優秀文化中的美育因子,將改革動力和創新因子注入普及校園音樂美育教學中,從學院頂層設計到具體的課程實施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讓高校非音樂專業學生通過參與對嶺南傳統音樂的學習、表演、創作、研究等音樂活動,認真汲取嶺南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將嶺南傳統音樂作為擴展音樂知識、提高綜合素質的養分,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培養大學生成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開設了面向全校非音樂專業學生的公共選修課《嶺南古箏演奏基礎藝術》課程以及指導“嶺南傳統音樂社團”等具有典型性的美育教學活動,學院堅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教學理念,將嶺南傳統文化中的美育元素通過理論+實踐+研究的三維模式全方位、全過程地融入教學設計中,培養大學生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對促進校園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傳承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在近年的教學實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逐步形成音樂舞蹈學院鮮明的辦學特色。
從《嶺南古箏演奏基礎藝術》開課前的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以下學情特點:第一,同學們對音樂具有濃厚的興趣。調查中僅有9.9%的同學不經常聽音樂;第二,受到大學生喜愛的音樂類型流行通俗音樂占71.35%;中國民族傳統音樂占48.44%;第三,對嶺南傳統音樂了解的程度中,了解較少的占51.56%,了解的僅占16.15%;第四,愿意通過聆聽與欣賞的方式學習嶺南傳統音樂的學生占78.65%,愿意通過藝術類課程以及社團活動參與嶺南傳統音樂學習的分別占比61.98%和39.06%。從前期的學情調查中不難發現,學生們對音樂學習具有很高的熱情,但受眾喜愛的的音樂類型多為流行通俗音樂,雖然大家是廣東籍學生,但是對于嶺南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校園音樂文化中缺乏嶺南傳統音樂的身影;同學們愿意通過音樂類課程與社團形式參與音樂活動,但是缺乏相關的課程與社團等實踐平臺,校園文化中嶺南傳統音樂的氛圍嚴重不足,嶺南傳統文化的傳承形式不容樂觀。所以,開設面向非音樂學生的傳統音樂美育課程具有重要意義,在課程的設置與教學方式中需注意因地制宜,通過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以及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實施美育教育。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涉及與嶺南傳統音樂文化相關的知識性、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時,有必要進行專門的理論講解,并從最淺層次的認知基礎目標為突破口激發大學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客家音樂”這章中,從客家文化背景、客家箏樂風格、代表人物、音階調式、樂器組合等方面結合教材與相應的音、視頻以及現場示范彈奏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客家音樂的人文背景與音樂風格有清晰的理解,同時把來自客家的同學劃分為一組,讓他們彼此對自己家鄉的音樂文化進行交流探討,增進學生們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對于涉及實操性的教學環節則需要通過演示或示范進行傳授,鼓勵學生加強音樂技巧的學習。得益于素質教育的全面普及,一部分非音樂專業大學生從小在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中接觸音樂藝術,加之古箏上手較為簡易,只要勤學苦練,通過一學年的學習是可以掌握基礎的演奏指法。同時,作為教師可以幫助大學生總結出高效的學習方法,通過實際舉例歌唱家或演奏家的學習歷程,從心理上幫助學生解除無音樂細胞、怕當眾出丑的心理負擔,鼓勵他們進行進行零距離的體驗活動。另外,每學習完一個主題的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與舞臺實踐,將知識轉化為創新性的表演能力以及研究寫作能力,提升學生對嶺南傳統音樂文化認識的高度,培養學生對音樂能動的、擴展的理解,使其具備一定的音樂鑒賞力以及一種學習和創新的態度,最終指導學生將音樂看作一個“開放體系”,用探索的動機去追逐音樂的世界。
根據學生學習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的差異,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評價方法。對于不同學習能力的同學,根據學習水平依次分解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這六個由淺入深的層次,這種明晰的目標分類法,既體現了教學的規律,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有效吸收與轉化。對于不同性格特征的學生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與興趣愛好,采取不同的教學誘導方式,通過每節課的課程反饋,教師再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優化評價考核體系等。
古羅馬哲學家賀拉斯認為,文藝的教育功能與娛樂功能應該是有機統一的,美育的基本特征就是訴諸感性,以情動人,以美化人。大學生通過參與嶺南傳統音樂的審美活動,不僅得到感官上的滿足,而且還從審美愉悅中受到思想啟迪,促進道德的升華。所以,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與美育的結合,具有寓教于樂的形式和目的。在教學中通過大學生感興趣的審美形式吸引學生參與,并以審美為核心提高大學生對嶺南傳統音樂的鑒賞水平。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聆聽嶺南傳統音樂的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課堂上鼓勵大家在對所聽音樂發表各自的感受與見解,從音樂美育中獲取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例如,在“廣東音樂”這章的學習中,通過對比欣賞不同時期的廣東音樂作品,讓學生們從感性上體會不同時期作品的風格,教師再從具體創作歷史背景與社會情況講解分析形成音樂風格差異的原因,在講到“徘徊期”的廣東音樂時,因為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正在蓬勃發展的廣東音樂受到了抑制,脆弱的廣東音樂陷入徘徊迷茫的困境當中,音樂表現出復雜、矛盾的多重性,從“精神音樂”與“茶座音樂”的誕生,到廣東音樂名家為“維系”音樂發展做出的改變,通過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在復雜多變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通過自身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懈奮斗。
充分認識嶺南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美育資源的價值,并在傳承過程中充分挖掘其美育功能,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進行轉化與應用,并滲透在學校全部教育和校園文化過程中。
嶺南傳統音樂社團與校園文化的創新融合。依托本門課程的基礎,學生們自發組建了“嶺南音樂社團”,一群致力于傳承嶺南傳統音樂文化的青年學子,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將課堂學習的成果進行轉化,營造出濃厚的校園嶺南傳統音樂氛圍。“嶺南音樂社團”既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也通過社團活動促進了學生們的綜合素質能力,社團在報名的130個項目中,最后選出15個項目參加國家級選拔,同學們申請的“嶺南傳統音樂與校園文化的創新模式研究”項目在選拔賽中以總分第二的名次入選國家級創新創業計劃,并榮獲“十佳優秀項目”。
邀請嶺南音樂名家進校園開展系列音樂講座。邀請客家山歌皇后徐秋菊進校園開展音樂講座,向學校師生們介紹客家山歌的藝術特點并對客家音樂的傳承、發展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講座通過與師生之間的互動,進一步增強學生們的傳統音樂素養,促進傳統音樂的教學改革,更重要是給予學生們更多的鼓勵和啟迪,加深大家對嶺南傳統音樂的熱愛。
在校園內舉辦各類型的嶺南傳統音樂的音樂會。學期課程結束后,參與本課程學習的同學共同匯報舉辦了“樂動嶺南·嶺南古箏演奏基礎藝術的匯報音樂會”,各專業喜愛嶺南傳統音樂的學生不論是上臺進行演奏或是作為音樂會幕后策劃成員,他們從對嶺南音樂的“門外漢”逐漸變成“表演者、研究者”,不僅增進了他們對于傳承嶺南傳統文化的身份認同感,更激勵他們以傳承嶺南文化為己任的時代擔當。在校園傳統音樂文化方面,由音樂舞蹈學院院長張延春教授編導的“霍山美·客家情”音樂歌舞晚會用多種手段,多角度地呈現客家歷史、文化和音樂舞蹈,不僅讓同學們收獲了豐富的嶺南傳統音樂文化知識,也形成了積極向上、和諧的校園音樂文化氛圍。
增強了文化自信。課程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了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文化自信。同學們反映以前對自己家鄉的音樂不關注,通過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區分不同的音樂類型,而且對各音樂類型的理論知識有了較清楚的認知,懂得如何從音樂層面欣賞嶺南傳統音樂。
舉辦了匯報音樂會。同學們通過課程學習,在校內成功舉辦了“樂動嶺南——古箏演奏基礎藝術匯報音樂會”,同學們反饋通過課程的學習不僅了解了嶺南傳統音樂的知識,也掌握了基礎的古箏演奏技巧,對音樂的認識從單純的欣賞上升到演奏的層面,自身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感。
促進多學科之間的美育教育發展。課程基于音樂教學的系統性原則,注重保留非音樂專業學科的獨特性,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的“美育教育不僅僅存在音樂教育中,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任何的學科都存在美育”,基于此觀念課程鼓勵同學們從美育視角挖掘自身專業中美的存在,并大膽地將自身專業知識與《嶺南古箏演奏基礎藝術》的課程內容有效融合,同學們通過學習實踐寫出了具有一定價值的研究報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多學科的美育教育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效。
高校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重任。圍繞美育目標,結合學校自身文化優勢,開發地域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作為美育資源,將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不斷優化教學資源、提升師資隊伍、深化教學改革以及搭建開放的美育平臺,傳承嶺南音樂,奏響美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