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洋 萬書亮
(1.吉林藝術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2.長春大學音樂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西方國家是鋼琴作品最早的發源地,我國的鋼琴音樂作品與西方的鋼琴音樂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性。面對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在進行鋼琴音樂演奏過程中也必須充分展現鋼琴自身的特點。因此,演奏者自身需要具備一定的演奏方法和技術以展現鋼琴聲音的獨特性與立體性。而對于演奏中國作品的演奏家來說,在演奏的同時也要注重和聲色彩感,從而確保作品可以完美呈現在大眾面前。
雖然鋼琴在西方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但傳入我國的時間也就只有一百多年。盡管鋼琴演奏在中國音樂作品中尚有不足之處,但在鋼琴作品演奏的長期實踐中可以發現,鋼琴樂器不僅能夠演奏出具有西方風格特征的作品,還可以將中國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作品進行完美演繹,鋼琴藝術在我國音樂藝術領域的發展中逐漸占據著重要地位。在中國的鋼琴音樂領域中,由于傳統的民族音樂元素和古典音樂元素的大量融入,使其無論是在演奏方面還是在創作方面都獨具特色,具有我國傳統的民族特點。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文化底蘊、風俗、民族思想等方面存在差異,鋼琴樂曲在旋律、節奏以及和聲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因此,在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過程中,演奏者要在所涉及的西方音樂技巧和手法的基礎上,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旋律節奏、演奏技巧融入其中,使獨具特色的中國鋼琴曲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吸收、融合了西方鋼琴文化的優勢,從而促進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創新。
但是在鋼琴入門階段所練習的彈奏手法、技巧以及音樂作品絕大多數都屬于西方音樂范疇,導致在練習中國鋼琴作品的時候會受到原有西方音樂知識的影響,加之對中國鋼琴作品的了解知之甚少,從而導致在演奏時指法錯誤率較高,呈現的作品達不到預期效果。中國的鋼琴音樂是在西方音樂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自身所獨有的風格而形成的,使中國鋼琴作品在演奏中的彈奏手法與表演形式更加靈活多變。因此,演奏者在學習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時要格外重視具有中國特色的演奏技巧,并熟練掌握中西方鋼琴音樂作品的文化與技巧,將富含中國傳統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進行完美演繹。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過程中,作為衡量學生鑒賞能力水平標準之一的鋼琴和聲分析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對作品的深度了解,并感受作品所蘊含的內在含義及豐富情感。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從往屆優秀表演作品的分析中汲取養分,以提高自身的鋼琴演奏能力。而為了確保演奏的質量,演奏者在表演之前會做好充足的準備,例如,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生平經歷以及創作背景,并有針對性地對樂曲的曲式、曲調進行研究,觀看相關演出,斟酌演奏技巧與手法,這些準備工作缺一不可。
鋼琴音樂作品蘊含的意義與情感是依托于鋼琴極具感染力的演奏成效來展現的。依據音樂發展的歷史,可以將各個優秀的鋼琴演奏家按照其風格劃分為不同類型,而區分演奏風格的本質是在于對作曲家的作品和聲進行全面的分析而得出結果。另外,作品的和聲環節應用分析亦是作品風格分析的關鍵所在,處于不同發展時期的演奏家音樂風格截然不同,從而影響作品對于和聲的應用與選擇。隨著鋼琴演奏的發展,現如今的音樂與和聲融合技術已然十分成熟,和聲也成為鋼琴演奏中至關重要的存在,甚至影響著鋼琴演奏的成功與否。
在鋼琴演奏中被經常運用且有著自身結構的音樂設計又被稱為“曲式”,而在曲式的組成部分中就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和聲因素。因此,作曲家在創作時,會根據音樂結構,有針對性地對和聲應用展開詳盡布局,其中色彩性就是和聲應用最顯著的特點。對于和聲的應用,作曲家不僅需要為音樂作品及演奏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布局,還要為了呈現作品中創作者和民族情感的寄托,融入色彩及和聲色彩感,在鋼琴演奏中這已成了渲染氣氛、烘托情感的必由之路。
鋼琴的演奏音域在其自身設計原理的影響下表現出極其廣泛的特性,這就為鋼琴對于外來的音樂元素展現出較高的融合性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融入了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旋律與曲調之后的中國鋼琴作品,為其和聲支聲部的多樣性增添了色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支聲部和聲的色彩感以及層次感。在此基礎上,在充分展現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及內部張力等條件加持下,在演奏過程中得以展露的對立性、襯托性以及配合性等諸多特性,在演奏者的調控下也逐漸融合于一體。
在鋼琴音樂作品的演奏中,鋼琴作品的主聲部與支聲部中和聲色彩是基于和聲色彩感的應用而充分體現的,不僅如此,和聲色彩感的應用還可以充分體現了音樂作品鮮明的民族特點。在配合演奏的情況下,多層次或多音區的聲部交替出現,促使演奏音效在很大程度上的豐富化及立體化,從而將作品中民族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以促進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民族感染力和民族情感的強化,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演奏者加深對于作品情感的理解,促進演奏者對于作品演奏的更優詮釋,從而借助鋼琴演奏將中國鋼琴作品中蘊含的民族情感以及被時代所賦予的意義更好地傳遞給聽眾,以達到渲染氣氛、豐富深層含義、表現民族特色的目的。
由于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演奏中,對于演奏者的個性發揮比較重視,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針對延音踏板的處理并沒有出現,中國鋼琴作品中的五聲性如果從整體的角度進行分析的話,可能會弱化,用于展示功能性的色彩感,因此,踏板的使用在中國音樂鋼琴作品演奏中具有極高的靈活性,在一段音樂演奏中,甚至需要多次使用踏板對音樂進行處理,這就需要演奏者通過聆聽去判斷,以風格、和聲、節奏等音樂元素為依據,利用踏板對音樂進行調節和控制。如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嘉陵江幻想曲》,該作品中的情感波動較大且篇幅較長,在演奏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加全面地展示作品中的民族風格,演奏者需要通過對細節的關注,判斷是否需要利用踏板對音樂進行有效處理。比如,在前期的彈奏中就不適合運用踏板,這樣才能呈現音樂作品原有的清純,使情感變得更加純粹。在彈奏到后半部分時,延音踏板的使用給主題部分的重復出現增加了深度和廣度,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聽眾對于音樂的注意,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此外,為表現作品結尾處的豪邁情感,演奏者需要將踏板充分利用起來,如在一個延音踏板中呈現一大段音樂,以此來提升作品的感染力,讓作品更具有張力與表現力。又如,在第一段中短促輕踩延音踏板,使和聲聽起來更加純粹干凈。而在彈奏重復率較高的樂段時,多使用延音踏板能夠使和聲效果呈現更加飽滿的特點。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復調性是大多數音樂作品都具有的特性,且都具有相對比較復雜的聲部層次,所以在演奏中,演奏者若只是單純通過手指力度增強其歌唱性及聲部旋律的橫向線條感是很難的,因此為了在演奏中提升中國鋼琴作品的藝術性和演繹質量以及和聲的色彩感,合理使用延音踏板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為避免在演奏中出現和聲不清晰的現象,演奏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是否使用延音踏板。
在鋼琴作品的演奏過程中,演奏者的聽力辨別能力對于其在旋律與功能的區別和二者之間的運用關系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的鋼琴音樂作品風格多以傳統的古典音樂為主,其主要特點是五聲性,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性以及豐富的層次性,其和聲更是多種多樣,并以此來對演奏中色彩感的濃厚性進行烘托。而現如今的鋼琴音樂作品就已經融入了大量的古典作品的表演風格,使演奏者借助聽覺功能的靈敏性,判斷出主演奏與和聲之間的配合度是否融合,從而掌控演奏的主要基調。
此外,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還可以利用自己掌握主基調的熟練程度來對和聲演奏效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控,從而掌握色彩感、傾向性等整體演奏效果。基于和聲應用中多聲部的情況,對于演奏者聽覺功能的聲色辨別能力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因此,和聲應用的布局就顯得格外重要。而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對和聲效果進行把控,并在主旋律與其他和聲各聲部的協調與融合等問題處理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針對性,這樣才能在控制演奏穩定性的基礎上確保演奏中和聲色彩感的呈現,這樣才可以借助鋼琴演奏將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演奏者的個人感悟、民族特色以及所處時代的情感呈現給聽眾。中國鋼琴作品鮮明的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層次感都離不開多聲部的配合,在演奏者的把控下,使各聲部在融合的基礎上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明確了作品中的主次關系,最終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個人情感及民族情懷得到了有效呈現,進而讓作品當中的深層含義得到了最優詮釋。
鋼琴的表現性是演奏者在演奏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時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需要從立體效果、多聲思維、縱橫架構等方面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與研究,甚至還需要注意到演奏中所涉及的關于伴奏、音樂背景、旋律等音樂因素。演奏者在演奏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過程中,要在清晰呈現旋律線條的基礎上體現伴奏的生動性,從而強調出音樂作品中的主調部分。在演奏時,其中的復調部分旋律線條復雜,具有多層次的特點,演奏者需要處理好旋律中的線條感以及立體感,從而將中國傳統音樂旋律的線條感與多聲部立體化進行融合,以達到二者的和諧統一。
演奏者在傳統的鋼琴作品演奏中,關注更多的是單聲部線條的變化情況,而在中國的鋼琴演奏中強調的是多層次的聲部展示,所以只是注意單聲部的變化情況是遠遠不夠的,演奏者需要注重音樂思維模式的立體化培養,并運用鋼琴演奏技巧精準定位作品中的橫向線條,從而凸顯作品的多層次性,這也是其區別于其他鋼琴音樂作品的原因。
獨特的民族性是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所獨有的風格特征,所以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需要將極具特點的主旋律帶有情感表達出來,再根據主旋律進行與之起伏不大的和聲。同時,低聲部的演奏,會涉及多個音階的使用,也會遇到少數大幅度的跳進,在和聲部分需注意貫穿于內聲部中的多條旋律線條的清晰性,為避免音符堆積而造成的演奏效果欠缺,演奏者在演奏中必須更加重視橫向線條。例如,黃虎威的《嘉陵江幻想曲》,在該作品第一部分中段的和聲部分中,內聲部的旋律清晰明了,其主要是借助纖夫在沱江河畔的哼唱作為背景音調,來表達纖夫哀嘆、惋惜的情感,具有十分濃郁的中國特色情懷,與低聲部和主旋律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低聲部而言,其旋律與主題聲部相呼應,表現了一種輕松歡快的感覺。演奏者在進行同類作品的演奏時,要注意在突出和聲功能性的基礎上精準定位于各聲部的旋律線,從而使主、次兩部分得以明顯的區分。
在中國鋼琴演奏作品中涉及多聲部的作品有很多,其中黃虎威《復調小曲j首》中的第二首《春天》最具代表性,它所涉及的聲部層次就有三個,并且在演奏中每個聲部都發揮著不同于其他聲部的作用。三個和聲的同時進行呈現了十分飽滿的和聲效果,然而,在主題聲部的烘托下,內聲部的演奏達到了理想的清晰程度,主要出現在高聲部的主題聲部,以其富有的歌唱性給人以明亮、開闊的感覺。對題風格與主題風格極其相似,所以將其放在低聲部。而中聲部主要的作用是烘托,三部分輪流湊出,將手部的運用充實起來。在演奏力度方面演奏者也需要注意,準確區分多旋律之間的音色,在彈奏主旋律時就要將陪襯聲部的音量減弱。綜上所述,主題聲部需注意其流暢性以及明亮的效果,主題聲部則需要體現作品延綿不斷的深沉并保持低音的橫向線條,而中聲部注重的是旋律平和輕柔且均衡的效果。
在運用鋼琴演奏中國音樂作品時,演奏者要在獨立將各聲部清晰演奏出來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組合各個聲部使其彼此之間的配合更加完美,在彼此的襯托中呈現一個完整且均衡的音樂作品。
和聲色彩感在鋼琴演奏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提升鋼琴演奏中的和聲色彩感之前,要提升演奏者本身的聽覺能力,因為在舞臺上演奏鋼琴作品時,演奏者可以利用自身的聽覺去判斷和聲音響的準確性。在演奏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時更為復雜,演奏者需要辨別多種不同的關系,首先是和聲與旋律之間存在的關系,其次是和聲所具備的功能性,最后是和聲部分的展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演奏者還要不斷加強鋼琴技巧的鍛煉,提升單聲的思維能力,才能讓作品呈現更加完美的效果。而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將不同的民族特點融入到本民族的和聲旋律中,從而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這樣,不僅可以增強中國民族鋼琴音樂作品的層次性,還可以提升作品整體的和聲音樂色彩感。此外,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演奏者的聽覺能力,使演奏者在彈奏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時能夠更加準確、迅速地判斷出該作品的音調與旋律,并采用與之相配的彈奏技巧將作品呈現。同時,不同的演奏者在聆聽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的聽覺能力對音樂中的色彩感在腦中進行不同程度的調式。演奏者一般都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這使得他們在進行鋼琴演奏訓練的時候就可以將作品中的色彩感準確地區分出來。就連音樂中那些或明或暗的色彩部分,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析進一步將聲部層次與和聲色彩從鋼琴音樂作品中分析出來。在鋼琴演奏中,演奏者需要仔細、認真地聆聽音樂,著重注意長音的部分,以確保音樂作品整體的連貫性,反之亦然。
鋼琴演奏者在不彈奏鋼琴曲的時候,可以根據鋼琴音樂中不同的聲樂旋律來判斷音樂中不同聲部的出現情況。換言之,具備靈敏的聽覺對于演奏者在進行鋼琴作品演奏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他們通過自身的聽覺能力對不同的音樂曲調進行分析,再利用聲部與長音,協調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通過獨特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加以靈活且嫻熟的踏板技法給予聽眾不一樣的音樂體驗感。
在鋼琴演奏中包含著深淺不一的延音踏板使用方式,而這些踏板也有一定的差別,主要分為層次踏板、全踏板以及半踏板。每種踏板都有著區別于其他踏板的聲音,對于這些不同的踏板,其使用原則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鋼琴音樂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和聲部分的清晰感,所以要使和聲與踏板之間的聯系有所加深,二者要做到同進同出,就連速度的快慢都要隨著和聲部分的快慢變化而變化。其次,將鋼琴演奏的整體節奏作為依據,使延音踏板在音樂作品演奏中承擔起強調重音的作用,這樣在不同音樂作品中配合使用相應的延音踏板,才能將踏板之間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從而使得創作出來的鋼琴音樂作品更具色彩感。例如,在鋼琴音樂作品中若具有較強的彈奏節奏性,那與之相配的便是直踏板的使用。最后,為了更好地將演奏者的情感及藝術才能發揮出來,針對踏板的種類設置比較多。在演奏中,鋼琴音樂作品還需借助聲音色彩來明確演奏方式,并以此獲得較為清晰的演奏音調。而鋼琴音樂本身就具有五聲性的特征,這一特征直接影響了鋼琴音樂的產生。根據多角度發生的不同情況,演奏者在鋼琴音樂演奏中,要根據音樂的不同,合理地使用延音踏板,盡量避免在踏板的使用上出現失誤。綜上所述,演奏者只有充分將踏板的應用與鋼琴音樂演奏相結合,才能夠促進音樂整體的發展,從而使音樂作品呈現得更加完美。
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所呈現的特點是和聲具備的色彩感,和聲色彩感在強化中國鋼琴作品演奏效果的同時,還烘托了演奏者的民族情感,也成為其個人情感展現的重要途徑。因此,和聲色彩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鋼琴音樂水平的提升,對其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演奏作品時,演奏者需對于和聲色彩感展現給予高度的重視,并且對主聲部與和聲之間配合進行協調,以此來理解蘊含在中國鋼琴演奏作品中的文化內涵與深意,以及將其所包含的民族情感和中國風格帶入到演奏作品所想要呈現的效果當中,這樣才能把中國鋼琴作品中所想要表達的內涵進行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