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禹行,張文輝,王嘉悅,薛樂言,陳智慧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2020 年我國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絕對貧困現象雖已解決,但相對貧困問題仍長期存在。我國是以農業立足的社會主義國家,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數的36.11%,農村的發展對我國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階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帶領農民走上致富之路尤為重要。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指導意見》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高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拓展農民增收、豐富鄉村經濟業態的新途徑。基于黨和國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農村人口走上致富路的迫切需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鞏固農村脫貧攻堅成果,對探索新時代農村發展和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黑龍江省在甘南縣建立了藍靛果種植試驗田,藍靛果三號種種植均為集中式機械化種植,目前已成規模的果園種植地達266.67 hm2,年產量達1 900 t。試驗田的種植情況較好,但仍存在收益不明顯、深加工產品種類單一以及產業鏈不健全等問題,大大增加了脫貧之后再次貧困的可能性。發展藍靛果三產融合式的產業鏈在甘南縣地方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藍靛果的三產融合產業鏈符合現代化農業要求,契合黑龍江省脫貧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大體方向,順應農民取得可觀收益和國家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需要。文章以黑龍江省藍靛果產業為例,建立藍靛果三產融合型產業鏈模型,分析三產融合模式,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
1.1.1 程度指標
程度指標用于衡量地區的三產融合情況是否遵循產業融合的客觀過程,可據此判斷該地區的三產融合進度。大致可分為3 項:一是是否發生技術融合,技術融合可以為產業融合提供物質基礎;二是政府是否對產業管制放松,管制放松有利于不同產業相互滲透,為產業融合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是否達到市場融合,市場融合是形成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總體表現。
1.1.2 方式指標
方式指標用于判斷地區三產融合采取的具體方式,可據此判斷融合方式的豐富度。大致可分為兩個融合維度:一是縱向融合,即沿縱向一體化的產業相互滲透和融合;二是橫向融合,即依照農業發展的多功能性進行產業相互滲透和融合[1]。
1.2.1 開展情況
目前,甘南縣藍靛果產業處于深入發展第一產業、嘗試發展第二產業的階段。多數農民嘗試種植藍靛果并初見成效,政府支持建設的藍靛果試驗基地發展狀態良好。但農民對藍靛果的種植存在缺乏經驗、成活率低、產量不達標等問題。
1.2.2 實踐效果
當前三產融合處于初期階段,甘南縣富強村已從初期的小規模種植轉變為現在的廣泛種植,農民種植藍靛果的意愿有所提升。目前,甘南縣已有200 hm2藍靛果種植示范基地,甘南縣藍靛果庭院種植面積近13.33 hm2,年增收約2 萬元,第一產業發展狀態良好。
1.2.3 融合方式
在第一、第二產業發展狀態良好的基礎上,嘗試開發第三產業,加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提升特色種植業,大量種植可食用的藍靛果一號種,發展生態化農業和智慧型農業。擴大藍靛果產業規模,種植花青素含量更高的藍靛果三號果,將可食用的一號種深加工成果干、果汁、果酒等,將營養價值高的三號種深加工成藥物、化妝品、保健品等,以此提高藍靛果的經濟利潤和市場影響力。嘗試發展藍靛果配套服務業,發展養生型生態園、采摘園,發展特色旅游業,加大宣傳力度,將一二三產業完美融合,形成產業融合的良性循環。
1.2.4 獲得支持
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通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途徑促進農民增收。在申報創建示范園時,明確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脫貧縣,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全產業鏈發展水平[2]。
1.3.1 對藍靛果產業鏈三產融合認知不全面
當地農戶大多文化水平較低,對一二三產業融合認知不足,存在小農經濟思想,對三產融合持有懷疑態度。實地調查發現,多數農戶不了解三產融合的發展模式,執著于發展第一產業,對第二、第三產業一知半解,對三產融合產業模式知之甚少。
1.3.2 新型產業經營主體發展緩慢
目前,農村新型產業經營主體發展緩慢。農村地區經濟落后,資源匱乏,基礎設施不健全,人才不足。實地考察發現,當地基礎設施僅能滿足農戶生存,水力、電力與大型設備供應不足。當地農戶對三產融合持懷疑和觀望態度。同時,農戶多為中老年人,行事穩妥保守,多數農戶不愿承擔風險,習慣保持原狀,不信任三產融合的產業模式。政府支持力度不足,資金和人才引進過少。當地農戶技術和思想觀念有待提高,沒有適時引進商業投資。
1.3.3 利益聯結體制不健全
利益聯結體制從根本上決定了經營主體與農戶的收益分配,當前部分地區存在經營主體獨攬利潤、農戶既得利益被損害的現象。這種現象一旦擴大化,將面臨農戶不配合、經營主體利潤減少、融合失敗的情況。同時,經營主體的企業內部存在核心成員獨攬利潤、部分成員既得利益被損害的情況。
1.3.4 基礎設施落后
基礎設施建設決定了三產融合發展速度,甘南縣初步實現脫貧,大部分地區基礎設施不健全且先進設備匱乏,水力、電力不能滿足藍靛果三產融合的需要,交通不發達。實地調查發現,從甘南縣到富強村沒有公交、大巴等交通工具,只能自駕或乘坐出租車,阻礙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我國雖已實現全面脫貧,但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偏低,根本原因是總產值低、從業人口多。農村地方經濟要想得到發展,產業是關鍵,必須走全產業鏈發展道路,實現生產、技術、加工、銷售、服務等各環節高效協同。三產融合型產業鏈的形成可為當地農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增加補貼,形成當地產業鏈閉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使得農民的生活隨之向好,打破傳統小農耕作思維的局限性,讓農民有信心通過三產融合型產業鏈改變生活現狀,更好地投入到生產勞動中。
2.2.1 當地環境
藍靛果5—6 月開花,8—9 月結果,高度抗寒,對熱量要求不高,在開闊地帶可獲得高產。甘南縣地處開闊地區,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的特征,四季冷暖分明。因季節氣候問題,東北地區一年一收。
2.2.2 技術發展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與傳統生產、加工、服務等環節緊密融合,完善了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極大地提升了三產融合型產業鏈運行效率,使一二三產業不再獨立,保證了產業鏈流通的有效進行,觸發了新的經濟增長類型,極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2.2.3 政府支持
目前,當地政府對藍靛果種植十分重視。政府采取下派干部的形式切身考察藍靛果種植情況,積極研發種植技術,實時反映村民種植問題,希望依托藍靛果示范果園起到積極示范作用,提高農民對藍靛果種植的認可程度,擴大種植范圍,提高經濟效益。
2.2.4 需求量上升
三產融合型產業鏈使當地經濟收入多元化,降低災害對農民的影響。農產品、深加工產品、相關旅游業的收入會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帶動經濟發展。現代人生活節奏較快,生活壓力較大,在旅游的同時了解文化,品嘗美食,走進自然可調整心情。建立養生型生態園、采摘園,可在充分體現當地特色文化的同時,滿足現代人的需求。藍靛果多種多樣的深加工產品可滿足人們對健康品質生活的需求。
3.1.1 三產融合產業鏈融合模式
隨著三產縱向的滲透融合,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形式愈發多樣,主要分為二元產業融合及三元產業融合。三元產業融合是以第一產業為基礎,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可通過延長產業鏈、完善利益鏈的形式,把一二三產業緊密融合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
3.1.2 三產融合產業鏈總體設計思路
三產融合的核心在于如何達到“融合”。藍靛果產業鏈依托第一產業基礎和第二產業規模補齊第三產業,從而延長產業鏈條。以農業為基礎,建設有特色的藍靛果旅游業,提高地區知名度,同時推出深加工產品,即三產推進二產融合;形成深加工品牌,通過網上售賣等形式,大力宣傳藍靛果品牌,吸引游客體驗相關服務業,即二產推進三產融合。建立三產融合良性循環,推進地方經濟發展。
3.2.1 充分利用當地優勢,發展智慧農業
甘南縣土地肥沃、排水性優良,土地、濕度、氣候條件均適宜藍靛果生長。目前,實際種植為兩類藍靛果,均大規模種植于野地,沒有占用基本用地和糧食農田。種植種類為用于直接食用的一號種與用于深加工的三號種。雖以試驗田的形式大規模種植,但受培育技術限制,當地資源利用不充分,導致對當地經濟發展影響甚微,高效性、獨特性和價值有待提升。
基于綠色發展視角,該地發展智慧農業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培育藍靛果提供技術支持。曹冰雪等(2021)[3]指出,智慧農業的本質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基于農業全要素、全過程、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與互聯化,形成以農業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準投入和個性化服務為技術特征的現代農業產業形態。政府應制定完備的政策,鼓勵引導當地農民積極配合,投入藍靛果生產。
3.2.2 研發深加工產品,推廣品牌
藍靛果營養價值高,花青素含量為藍莓的12 倍,含有VB、VB2、Vpp、VC 等上百種維生素。具有清熱解毒、降低血壓、保護視力等功效,可將其制成藥物、化妝品、酒等深加工產品。通過網絡等多種途徑宣傳、售賣,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勞作積極性,以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游客,從而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3.2.3 基于當地特色文化,開展特色旅游業
甘南縣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適合休閑度假。可根據藍靛果生長規律,制訂第三產業發展計劃。藍靛果花期以觀賞為主、配套養生服務為輔,可構建養生型生態園。果實期以實踐為主、售賣相關深加工產品為輔,可構建采摘園。結合當地鐘靈毓秀的文化特點,以原有農業生產資源為基礎,因地制宜,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推出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實現第三產業帶動第二產業的良性循環[4]。
加快促進藍靛果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可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增加就業崗位,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利益分配機制方面,甘南縣應構建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幫助農民參與更為合理的利益分配,使農民獲得種植藍靛果的收益。大力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真正做到農業與其他產業“利益共享、分險共擔”,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我國進入城鄉一體化新階段,深化發展三產融合型產業可以有效解決當前農村社會發展的問題,實現甘南縣可持續發展。甘南縣大力推行生態農業,建立藍靛果特色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農業資源,采用“農村旅游+文化”的形式,推進黑龍江省農村農、文、旅結合,提高藍靛果產業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促進黑龍江省農村地區實現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隨著農村三產融合的深入發展,甘南縣在農村大力發展生產、加工、銷售融合一體化的農村經營模式,吸引外出青壯年返鄉創業、就業,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三產融合提供新鮮“血液”,振興黑龍江省農村經濟。
加快藍靛果三產融合型產業發展可提高藍靛果加工率,增加藍靛果附加值,延伸產業鏈。除藍靛果種植以外,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運輸、電商營銷、鄉村生態旅游等產業也能讓農民受益。
發展藍靛果產業融合的根本動力是讓農民更好地分享增值收益。加快藍靛果產業融合可以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構建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幫助農民參與更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從而實現雙贏,增加農民收入,拓寬農民增收途徑[5]。
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生產的直接參與者,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當前,黑龍江省傳統農民的生產經營素質難以勝任生產、加工、銷售等多產業融合的經營模式,應大力扶持和培育農業新型生產經營主體。
一方面,加強農業教育,鼓勵農民三產融合,組成農產品生產合作社,大力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規模化和標準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延長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在現有農業土地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產業經營的股份制改造速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業投資領域,逐步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業經營主體。傳統的農業經營者可憑借土地等生產資料參股,社會資本可為農業帶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股份合作的規模資本,推動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可最大限度降低農業風險。注重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憑借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深化構造三產融合型產業鏈,發揮產業集群效益,實現資源配置的合理優化[6]。
在大競合、大數據時代,甘南縣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嚴重阻礙了藍靛果三產融合型產業發展。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筑建交通、住房、物流、網絡、醫療等農村配套基礎設施,營造方便快捷的生活環境。政府應為農村三產融合營造優越的外部環境,推進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農業產業集群發展。
通過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多環節的有機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推進生產要素跨界配置,促進一二三產業緊密連接、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培育鄉村新型業態。將農業與其他產業領域的資源進行跨界高效率配置,形成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休閑旅游及其他服務業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依托農業內部的產品融合,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依托農業與科技產業的融合,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園;依托農業與下游加工產業的融合,建設現代農業加工園;依托農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建設農業休閑觀光園或農業采摘園;依托農業與養老、康復產業的融合,建設現代農業養生園。通過優化農業消費結構,發揮各園區的引領示范作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