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紅昌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主要內容和總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河南省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抓好糧食生產,以“三鏈同構”提升河南省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鄉村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最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后勁,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要想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是必由之路也是重要途徑,億萬農民的安全感、獲得感以及幸福感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關。鄉村產業的振興發展在構建完善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同時,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有效改善了農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面貌,能真正實現農村好、生態美和百姓富的有機統一[1]。
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省的發展高度重視,對河南省的“三農”問題多次囑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河南省落實總書記工作囑托的重要使命和歷史擔當。河南省是傳統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較為明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可加大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增加鄉村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補齊鄉村的薄弱環節,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改善河南省農村發展面貌,確保現代化河南省順利建設。
近年來,河南省糧食產量持續位居全國第一,許多重要農產品的產量位居全國前列,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相關加工產業成為河南省經濟的支柱產業,但農業發展質量不高和效益較低的狀況未得到根本改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河南省農業和農村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重要內容和必由之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優化調整河南省糧經飼結構和農林牧漁業結構,提升河南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土地生產效益,為高質量建設現代農業強省提供有力支撐[2]。
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于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溫度、光照、降水等條件適宜種植一年兩季的農作物,屬于典型的農業大省。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穩步推進農村改革和農業結構調整,河南省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以全國7%的耕地貢獻了全國10%的糧食產量和25%的小麥產量,被譽為“中國糧倉、國人廚房”。
近年來,河南省糧食生產連續多年穩定向好。2021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洪澇災害等突發情況影響有所減產,但仍達654.42 億kg,居全國第二,連續5 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659 億kg 以上。其他主要農產品總體供給穩定,2021 年油料產量65.73 億kg,其中花生產量58.82 億kg、蔬菜產量742.9 億kg、食用菌產量17.816 億kg、瓜果產量145.95 億kg。2021 年河南省豬牛羊禽肉總產量64.115 億kg,豬肉產量42.68 億kg、牛肉產量3.555 億kg、羊肉產量2.885 億kg、禽肉產量15 億kg。此外,2021 年河南省禽蛋產量44.64 億kg,牛奶產量21.215 億kg。總體來看,河南省主要農產品產量比2020 年略有增長,穩定的糧食生產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為河南省高質量建設現代農業強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堅持“三鏈同構”,多頭并進,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發展。最新發布的《2020 年河南省鄉村社會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20 年河南省農村規模化經營穩步推進,發展適度。
河南省規模經營的耕地面積達105.04 萬hm2,規模種植戶13.0 萬戶,畜禽養殖規模戶9.1 萬戶。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企業繼續保持在1 萬家左右,與2019 年基本持平。
河南省農民參與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成員116.1 萬戶,合作社數量增加到8.7 萬個。家庭農場數量快速發展達到3.6 萬家,比2019 年增長了約19%。河南省農村小商業和新興業態蓬勃發展,2020 年全省農村經營面積超過50 m2以上的商業鋪面達到13.9 萬個,將近3 000 個行政村圍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展開服務和接待經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著鄉村產業的規模逐步擴大,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鄉村現代產業體系開始構建[4]。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農民是全體人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和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省農民可支配收入一致保持“兩個高于”的發展態勢,即高于全省GDP 增速和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2021 年,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533 元,增長8.8%,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個百分點。農民能夠從所在村集體獲得收益的行政村有5 425 個,占全省行政村的12.0%,且占比有穩步提高的態勢。
在鄉村產業發展的實體企業方面,有工業企業的鄉鎮占98.8%,有住宿餐飲企業的鄉鎮占66.5%,有建筑裝飾企業的鄉鎮占53.3%,確保農民收入穩步增長。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河南省摘掉貧困帽子的縣域地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及社會事業持續進步,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
2021 年的暴雨災害導致河南省農作物大面積受災,反映出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河南省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后,存在薄弱環節,部分已建成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毀壞較為嚴重。
在農業機具方面,能夠真正實現較高機械化程度的大中型農機具數量較少。一直以來,雖然河南省十分重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但種養銜接不緊、糧經飼結構不優的現象明顯。在糧食種植方面,以小麥為例,河南省的中筋小麥種植量大,但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種植量較少。在牛羊肉、奶類和果蔬等農產品養殖和種植方面,存在種類單一、品質不高等問題,亟待政府科學有效引導,提升農民的種養積極性。
長期以來,河南省農業生產重種植、輕加工,對農業耕種的投入較多,但對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不夠重視,沒有從產業鏈、供應鏈等現代理念上管理和優化。
在農業龍頭的培養方面,2021 年河南省公布的省重點龍頭企業有893 家,但入圍中國農業龍頭企業100 強的僅有11 家。在農產品加工方面,2020 年河南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有6 238 家,年產值達到1.16 萬億元,但主要仍集中于初加工和粗加工領域,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附加值較高的產業較少。農產品產業鏈延展不足,使河南省農民的收入僅局限于農業種植性勞動,導致持續增收難度較大。
河南省建設現代農業強省面臨現實挑戰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尚未建立農業生產中的高質量發展理念。建設現代農業強省要充分發展現代農業,使得農業生產的內部產業協調發展、糧經兼顧、循環發展,在重視糧食安全的同時,優化種養結構,促進糧食、經濟作物和飼草料等協調發展。同時,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和農業扶持資金對農業的支撐和傾斜力度。
一是擔穩糧食安全重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把控耕地和種子兩個要素,提升糧食生產核心競爭力。以國家生物育種為中心,整合沿黃地區優勢特色農業創新資源,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農業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科研試驗示范基地集群,打造世界性農業科技創新轉化推廣應用中心。嚴守耕地紅線,保護現有耕地資源,明確政府主體責任,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建設高標準農田,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等級。
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四優四化”為重點,抓好河南省十大優勢農產品基地,借助國內消費市場升級,推動高效種養業提質轉型。圍繞延鏈增值、綠色有機、品牌培育、品質提升等領域重點推動面、肉、油、乳、果蔬五大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推進鄉村產業三產融合。落實“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的構想,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鄉村美麗經濟、農機裝備產業經濟、農業綜合服務經濟等千億級業態,構建鄉村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強化全域規劃理念,優化鄉村發展空間布局。堅持落實規劃引領,結合各地區自然條件、產業基礎、歷史文化等資源稟賦,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有機銜接產業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同步規劃、同步落實經濟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二是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聚焦村民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優化生產方式,清潔整理農村生活垃圾、畜禽糞污、坑塘污垢,建立維持和保護的相關機制。持續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做好污水處理和戶廁改造的有效銜接工作。高質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持續把整村推進作為廁所革命的一項重要措施,做好廁所糞污與循環農業生產的銜接工作。
三是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推進化肥用量負增長,重點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種植結構調整、有機肥替代、示范帶動以及信息服務等行動。確保農藥使用量負增長,強化生態調控措施、物理防控技術、高效智能施藥機械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把沼氣工程建設作為抓手,做大做強沼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
一是建立健全城鄉發展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突出“雙向流動”。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加快推動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健全城市人才和科技成果入鄉激勵機制,鼓勵高校畢業生、科技人員、退役軍人等返鄉下鄉創業。完善金融服務和資本入鄉政策,引導涉農金融機構聚焦服務鄉村振興,提升縣域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能力。
二是加快落實鄉村基本公共服務,突出“普惠共享”。推動城鄉教育資源均衡化配置,在優秀教師的城鄉流動上做出平衡性突破。推動鄉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等級提升工程,在加大省、市級三甲醫院對口幫扶力度的基礎上,加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
三是一體化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鄉村建設,以縣域為整體,編制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專項規劃,優化水電路氣和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布局,推進城鄉交通、物流、供水、垃圾收運等一體化建設。
一是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效益,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而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二是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涉農財政資金向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轉化機制,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完善農民參與集體經濟運營和管理制度,切實推動農民分享產業鏈延伸增值收益。
三是營造鄉村創新創業的優質營商環境。以“萬人助萬企”“萬企興萬村”等活動為契機,深化農業農村“放管服效”改革,強化減政、放權、減稅、降費,創新基層小微權利“負面清單”管理,促進鄉村創新創業。
一是創新聯農帶動高效能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實現有效聯結,創新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股份合作等新模式,帶領引領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農業價值鏈向中高端躍升,實現農戶收入穩定增長。
二是提升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水平。建立健全涉農財政資金向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轉化機制,堅持把“三變”改革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集體經濟發展捆在一起,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拓寬農戶財產性收入渠道。
三是大力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分享機制。逐步推行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現代會計代理和財務定期審計制度,提升規范運營水平。持續推動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龍頭骨干企業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和收益分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