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樂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黑龍江 佳木斯 156100)
在世界經濟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糧食經濟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百x予糧食經濟更多的使命任務”是國計民生的實踐核心,也是地緣政治的戰略武器[1]。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種植體系較為完善,能夠為國家糧食戰略實施提供支持。2021 年8 月26 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面積為1.28 億hm2,約占世界耕地面積的36%。2015—2020 年年均糧食產量達到6 500 億kg,2020 年達到6 638.5 億kg,人均糧食量為470 kg,超過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人均400 kg)[2]。
目前,我國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小麥、稻谷能實現完全的自給自足。我國會從國外進口玉米、大豆、小麥等農產品,主要用于加工產業,例如酒精、飼料、豆油等[3]。我國糧食生產體系較為健全,能夠實現基本的自給自足,保證社會秩序安全有序。
我國堅持“藏糧于民”策略,將大量糧食留存農民手中,保證農民有一定余糧,保證“手中有糧,心里不慌”,為國家糧食戰略提供支持。同時,建立完善的糧食儲備制度,自1990 年開始我國建立專項儲備制度,成立中國儲備糧集團,在各地建立糧食儲備基地,用于對抗國際糧價的惡意波動,有效提升國家宏觀調控能力[4]。
目前,我國糧食儲備體系可分為備荒儲備、戰略儲備、周轉儲備、后備儲備,不同的糧食管理階段有著不同的策略。國家糧食儲備戰略要求做到專庫存放、專人管理、專賬記載,真正實現質量、地點、數量、品牌“四落實”,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操作,不允許任何單位和個人私自動用,保證國家作出重大戰略選擇時有充足的糧食作為支撐。
糧食交換體系與流通是我國糧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經濟新常態視角分析,糧食的經濟屬性具備極強的融合性和滲透力,所有領域都與糧食密切相關,具備極強的“蝴蝶效應”。
目前,國內糧食分配、交換、流通體系較為完備,國家為鼓勵農民生產出臺大量支持政策,中儲糧集團每年定期更新儲備糧,向農民高價收購糧食。根據國內糧食價格變化,農民擁有自主銷售權,可以決定在什么時間銷售和銷售多少,以便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糧食是重要的經濟產品,雖然不是經濟作物,但經濟屬性不斷強化。
2022 年5 月,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大量的“收青儲”現象,收購方以超過農作物市場價的價格收購青苗作為飼養大型牲畜的飼料,導致很多地方的農民停止生產,以獲取更大的利潤。從市場規律分析具有合理性,但如果大量農作物無法產生“收成”將會造成一定的糧食壓力。
全球糧食需求始終處于快速上漲趨勢,我國既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糧食進口大國,時刻面對與國際四大糧商的博弈。國內外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極為復雜,為糧食安全管理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糧食價格與石油價格存在因果關系,當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到一定指數后,生物性燃料成本優勢凸顯,可用于燃料加工的糧食品類需求就會迅猛增加,形成“車人爭糧”的局面。糧食金融化是指國際大糧商操控糧價,大量資本進入大宗糧食交易中,使糧食期貨市場劇烈波動,從而產生獲利空間,影響糧食經濟領域持續健康發展[5]。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到城市謀生。各地農村建立農村合作社機制,將大量土地對外承包,促使土地形成規?;?、產業化優勢,對土地種植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精耕不足。以往“人耕馬拉”的年代土地資源有限,農民只能通過提升耕種質量實現增收,土地精耕比例較高。城鎮化后,農村合作社機耕比例增加,大多數農戶采用機械化種植,在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同時,造成土地精耕比例下降。
其次,部分荒蕪。農村人口大量流失導致部分土地處于荒蕪狀態,個別種植戶為了省事,種植生長周期長的農作物,導致糧食減產。簡而言之,土地收益率上升,糧食產量和種植比例下降,可能出現數量不足的問題。
目前,我國糧食主產區由17 個省域下降至13 個,逐漸由長江中下游向黃淮平原和松遼平原轉移,沿海的發達城市逐漸由產銷平衡區、主產區向主銷區方向發展。
首先,產業結構調整。我國在向工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第二、第三產業成為發展重心,農業受重視程度逐漸下降;加之農業GDP 在各省市發展中占比較小,不被重視,產業結構調整時易被邊緣化,導致農村部分土地出現撂荒現象,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動能。
其次,進口日益增多。國內糧食價格始終沒有出現大幅度增長,部分農民經過計算發現種糧只能保證略有盈余,甚至存在虧損現象,導致部分農民不愿意從事農業種植勞動。此外,進口糧價較低,對國內的糧食市場造成極大的沖擊。
農民在糧食生產中存在“靠天吃飯”的思想,人為干擾情況較少,從糧食銷售流通來看,仍存在“聽天由命”的觀念。
首先,價格無法掌控。糧食市場價格始終處于快速波動狀態,在國家宏觀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影響下,即使期貨市場也很難把握糧食的最高或最低價位。對于農民而言,糧食銷售不可控制,無法知曉未來哪種農作物會漲價,很難有機會實現糧食增益。
其次,銷售渠道狹窄。大部分糧食被國家收購,少部分糧食由食品加工企業收取,部分糧食進入期貨市場。從銷售渠道建設來看,農民幾乎沒有更多的選擇,只能在上述渠道中尋找一家或幾家銷售。農民糧食種植規模較小,市場議價能力較弱,無法獲取更多的種植回報。
再次,銷售時機把握不佳。農民的糧食銷售是個被動過程,銷售時間需要國家統一安排。若農民銷售時間不是一年中價格最高的階段,將會直接或間接損害農民的根本利益。主要原因在于農民缺乏對市場機制的認知,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和誤導,從而做出錯誤的選擇。
目前,世界性的“糧荒”苗頭已經出現,在俄烏沖突影響下,2022 年10 月糧食生產總量大幅度縮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美元—石油”戰略逐漸轉化為“美元—糧食”戰略,糧食的經濟屬性、金融屬性和能源屬性已經形成。
首先,優化糧食價格機制。國內糧食管理機構應針對糧食價格建立完善的機制,除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外,還要注重國內糧食價格的宏觀調控,實現“體內”和“體外”的“雙循環”。目前,國際糧食市場由四大糧商控制,要想穩定國內糧價,參與到更為廣闊的市場競爭中,必須全程跟蹤糧食價格。積極發揮國家“供銷社系統”促進內循環,最大限度保留農村糧食價格,讓農民得到最大的實惠,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穩市場、穩糧價、穩民心。
其次,加強糧食流通管控。我國乙醇汽油生產較多,應從全國糧食需求和生產視角控制,避免大量糧食進入生產或飼養領域,保證充足的糧食用于戰略儲備或保障基本民生,加強糧食流通渠道的管控。各大儲糧集團應加大對糧食生產和收購渠道的管控力度,不能只盯收購不看生產,要及時分析糧食種植和生產行情,加大流通渠道管控力度,減少中間環節,讓農民得到最大的實惠。
再次,盯緊國際市場。國際四大糧商控制國際糧價便于攻擊目標國家或在國際期貨市場獲利,我國必須緊盯國際糧價變化,根據糧食供需關系適當回收和投放,避免讓更多的國際糧商“割韭菜”。應將糧食戰略作為首要戰略,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高度,以期提升糧食的金融屬性價值。在俄烏戰爭影響下,部分國家出現“糧荒”,從糧食經濟視角分析,傳導效應很容易影響中國,必須加以關注。
從本質屬性分析,農村合作社與美國的家庭農場相當,均大量向城市轉移勞動力,集中使用農村土地,由集體或個人承包,以期彰顯產業化、規?;瘍瀯?。
首先,加強土地管理。相關部門應注重糧食安全,避免使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制劑,真正做到綠色耕種。另外,要保護國內種子生產及銷售,我國種子大部分來源于日本和美國,如果國外勢力從種子上“卡脖子”,將會導致中國糧食戰略瞬間崩潰。國家應加大農村土地生產管理力度,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民回村就業和創業,推動農村土地規?;?、產業化、集群化發展,提高農村土地的整體收益率。
其次,盤活糧食經濟。國內糧食大量依賴進口,主要原因在于國外糧食的種植成本低于國內糧食,雖然有國家儲備糧系統回收,但對于中國龐大的種植系統而言,內部消化壓力較大,只能通過優化渠道解決。傳統糧食被視為國家戰略資源,其在具體管理中具備一定的經濟屬性,可以依托市場獲取更大的回報。
再次,加大補貼力度。農業是我國支柱型產業,在中國發展進程中曾經發生過兩次危機,最終均依賴農業實現“軟著陸”。農業在國家產業構成中絕不可偏廢,必須通過多種措施激活農業生產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如今在房地產經濟疲軟的狀態下,必須選擇農業作為新的經濟發展區域,通過持續加大補貼力度,提高農民參與生產的積極性。
糧食經濟已上升為糧食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必須加強糧食經濟管理,打造多元化的產業格局,全面提升農民參與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
首先,打牢產業基礎。依托東北三省、黃淮平原和松遼平原打造中國糧食戰略安全帶,加強糧食經濟管理。新冠肺炎疫情讓所有國家明白建設完善產業鏈的重要意義,俄烏沖突讓各國明白軍事實力和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當俄羅斯、烏克蘭因戰爭導致糧食減產,印度宣布不對外出口時,世界上大量的糧食進口國瞬間壓力倍增。因此,必須打牢糧食種植基礎,為國家安全提供保障,尤其要關注三江平原、黑龍江等重要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情況,確保國家的糧食戰略安全。
其次,優化進口渠道。我國在糧食進口上應采取“多點開花”策略,分別從歐洲、美洲、非洲等地進口,保持均衡的進口比例,確保即使因戰爭、經濟、貿易等原因導致無法進口,也不會出現恐慌。同時,控制糧食進口比例,防止對國內市場造成更大沖擊。若無法控制國外進口數量和比例,必須給予國內農民相應的補貼,防止谷賤傷農。農業雖然不會對GDP 產生太大的影響,但其具備的戰略意義是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
再次,加快農民職業化進程。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機械化率持續提高,要按照農業合作社模式繼續走下去,依托家庭農場、村辦企業、合作社等模式將農業生產統籌起來。同時,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在培養新型農民上下工夫,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或參與到新型農業生產中,讓農民職業成為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為農業經濟全面發展提供支持。
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國內糧食市場必須按照市場規律運轉,最大限度保障農民的生產效益。
首先,控制價格波動。國家要在糧食價格上有所控制,避免出現大幅度波動,確保農民可以在任何時間周期銷售糧食,而不是在糧食價格劇烈波動中尋找機會。國內糧食價格波動與國際糧價波動不一致,說明國內糧食價格可能存在人為控制因素,有部分利益群體從中獲利,對農民不利。加大對糧食領域的欺農、傷農問題的治理力度,真正讓農民耕種有賬可算,避免出現“種地賠錢、多種大賠、少種小賠”現象。
其次,拓寬糧食銷售渠道。雖然國家為了保證糧食儲備,會將大部分糧食收歸國庫,但也要積極幫助農民拓寬營銷渠道,使其有更多的選擇。與加工企業合作,實施“訂單式”農業,讓農產品不愁銷路,縮短中間路徑,實現糧食到終端的有效對接。
再次,給予農民最大的優惠。例如,加大財稅扶持力度,給予糧食生產企業政策支持,在倉儲設備、生產設施的建設和購買上給予優惠。提升金融支持服務水平,為農民釋放一定比例的無抵押貸款,讓他們能夠有機會轉變產業結構。在用電、用水上給予政策優惠,確保其安心生產。
只有糧食經濟保持平穩、糧食戰略安全有序,才能真正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文章從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糧食經濟發展現狀入手,認為當前糧食生產體系健全、糧食儲備體系完備、糧食交換體系良好。但實踐分析發現,我國糧食經濟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糧食能源化、金融化趨勢顯著、城鎮化進程導致農村土地精耕不足、國內糧食種植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糧食銷售渠道和時機把握不佳等。需結合實踐研究制定適應經濟新常態,優化糧食金融屬性;推動產業化建設,加強農村土地生產管理;打造多元化格局,提升農民參與生產動力;實現市場化運行,提升農民糧食銷售效益等策略,以期達到預設的研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