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濤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鄉村振興的具體落腳點在于綜合化利用當前可利用的一切產業資源,合理配置,助力農業經濟增長。文章依托于對農業經濟發展現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經濟意義的把握,分析指出產業結構調整中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要素,并結合太原市晉源區稻田公園產業結構調整案例作出進一步的策略思考。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仍更多圍繞著家庭單位的分散性農事生產來進行,與愿景中的開放、集中、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仍有較大差距。同時,在城鎮化促動下,很多農民為了生計而流轉于城鄉之間,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農村人口面臨階段性或永久性失地的困惑。當其不再進城務工時,返鄉后卻難以快速重新投入農事生產,成為“失業”農民。這對農業農村的穩固而言是不利的。
另外,我國大多數農村的農業經濟都是單一化發展鏈條,種植業遵循因時而耕、因時而收的規律;養殖業遵循單純的養殖—售賣規律。在經濟發展中,農民的增收尤為被動,收入來源少,產品附加值未得到開發,產品價格又完全受控于市場。
從以上現狀中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經濟還處于較低的經濟增長水平。鄉村振興背景下要求對農業產業結構作出調整,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和機械化水平,為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1]。如今,正是有了鄉村振興戰略的促動,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升到了應有的高度,其也將成為農業經濟現狀得以改善的推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發展是關鍵[2]。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的現實意義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是提供方向與方法。調整產業結構,要打破傳統的農產品生產思維、農產品結構體系,立足高產和產品質量“做文章”。例如,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就對普通農產品種植進行了產品結構優化,而且不同產品的創收體系還大有區別。冬瓜生產與民俗文化打造相糅合、南瓜生產與電商經營相糅合、西瓜生產與美食村打造相糅合。其農產品的高產、高質量是同時附著了更有針對性的農業經營體系,提質增效的成果十分明顯。
二是使農民收入多元化。農民以往所依賴的農業收入靠的是粗放的種植、簡單的交易方式,其收入組成也比較簡單,很難通過農產品附加價值增收。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著農產品的價格,而價格上升與下降會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升與降[4]。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質上是遵循現今市場形勢、規律,幫助農民摒棄粗放的創收形式。
產業結構調整中,一個地區要結合對各產業差異、貢獻預期的分析來規劃生產資源的分配,其農林牧副漁業的比例要發生變化。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主導產業存在動態更替現象。其體現的是舊主導產業驅動經濟增長能力的式微和新主導產業驅動經濟增長能力的凸顯。
產業結構得以調整的直觀體現是各產業比例關系的改變。產業比例調整的成效在于,相同的投入下,調整后的總產出遠大于調整前。
農業產業結構得以優化的過程中,原本生產率就高的產業會受到更多青睞,從而帶動各項生產要素向其流動。例如,獲得更多的資金投入,有更多人才涌入,有更先進的工具和生產模式作為依托等。
稻田公園的建設完美契合了“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現代化”兩大標簽,乃是晉源區農業發展實踐中的代表性舉措。該公園的建立、具體經營由龍頭企業(康培集團)負責,是高度一體化的農業公園,兼具生態農業、娛樂休閑、旅游體驗、科普教育等功能,也是當地的一大產學研示范基地。園區選址在太原市晉源區貞觀街花塔村以南,總面積達到85 hm2,2021 年8 月啟動,建設時間較晚,但進展較快,同年10 月1 日已順利開園營業,在第二年初改造升級,面貌更佳。
稻田公園屬于本地區的稻花城項目,作為“稻之城”亮相,將晉祠大米打造成“綠色”“高品”大米,傳播品牌價值,讓進入園區體驗的人透過“禾稻之美”,看到本地的豐饒。2022 年,公園對晉祠大米擴種規劃,把赤橋村、花塔村的周邊分散土地集中起來,形成規模,擴種面積達25 hm2。同時,利用自動化插秧機械,做到了1 hm2/d 的作業量,也在高級農藝師的指導參與下實現了科學插秧,預計產量能達到9 000 kg/hm2。配套做法還有科學孕育良種、改造田地、標準施肥、推行良法等,對晉祠大米的豐產豐收做了全程、全系列保障。
稻田公園創新了農村產業模式,執行的是“公司+農村經濟合作社”模式。其模式的具體落實,圍繞著“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品牌化打造”幾大標簽進行。稻田公園突出了科研技術的支撐作用,在地標產品打造中讓山西省農業農村局技術部門、山西農大充分參與,合作研究了魚稻共生、水稻施肥、質保等方面問題;還積極開展新技術推廣、新品種引進,最終開辟了約2.67 hm2的稻蟹、稻魚共生試驗示范田;在地標性水稻種植上,一方面沒有放棄傳統的錦稻17 號、103 號品種,引進試種品種稻花香2 號,主動培育康培1 號、2 號、3 號等新品種。
一是依托于第一產業,做優第二產業,兼而做活第三產業。2022 年度,晉源區總戰略均圍繞著本地農業特色,依托于生態農業,為其田園風光、民宅建設、稻田文化注入新韻。第一產業突出的是農業食品的保障功能,第二產業突出的是田園生態的涵養功能,第三產業突出的是建筑的休閑體驗功能和耕種文化的教育傳承功能。一二三產業和諧地融于稻田公園發展中,不僅新穎,且產業鏈條全,品質安全可控。
二是建成一體化的綜合體驗區,吸引多樣化消費。為了使該思路轉化為現實,2022 年1 月,稻田公園完成升級亮相,其內在的功能區增多,例如,其中不僅有晉祠米鋪、稻田藝術體驗館、稻田市集、稻田城堡等與“稻”文化緊密相關的設置,還有光影森林、天空之境、冰雪城堡等適應新春場景的創新設置,可帶給游客豐富、綜合的體驗,對應的消費也會增加。
稻田公園建成農文旅綜合體后,其對應的農業經濟效益就由農、文、旅產業配合創造。稻田公園憑借龍頭企業帶動農業觀光事業、產學研事業等的發展,輻射域內25 hm2綠色水稻及所有村屯的產業化發展,一并帶動村容村貌整體改善,促進多種產業深度融合,繼而實現農村增綠、農產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稻田公園在帶動村容村貌改觀,助力當地新農村建設的同時,讓當地農民得以有選擇地就業。富民興村最終還需要靠增多農民的收入來源實現。建立稻田公園后,以往前往外地打工的農民可“守”在本地工作,例如成為公園園區服務人員、店主、稻田管理員等,既能獲得穩定的勞動收入,又能照顧家庭。稻田公園農文旅綜合體打造卓爾不群,將作為山西省乃至全國的鄉村產業結構調整模范案例,其品牌影響力將加碼,持續創造品牌收益。
從稻田公園的成功發展中,可以清晰看到其對影響農業經濟增長各個要素的把握,即循著農文旅綜合體的基本脈絡分配生產資源,立足本地實際,以稻為道,以稻擴道;配合龍頭企業的機制,帶動稻文化下的旅游生態打造,豐富產業類型和合理配置產業比例;配合農業現代科技的融入,不斷育良種,提生產效率,推廣晉米品牌,形成了堅實的農業增產增收技術支撐。鑒于晉源區稻田公園的發展,總結了以下關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我國各地區都應珍惜現有、有限的農業生產資源,在生產資源分配處理時以“生態”為先,讓綠色發展成為準則。
晉源區稻田公園貫徹了生態理念,圍繞水稻打造魚稻共生景象,豐富稻旅文化等,使生產資源基于文農旅綜合體的規劃進行流動、分配。隨著文農旅綜合體戰略規劃的改變,農業生產資源流向農林牧副漁業的數量、比例也要發生變化。由此,其他地區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要把“綠色”視作產業化發展的新標簽,讓良性的生態環境不斷地向外輸出經濟價值。
一方面,各地要突出農業特色,把自身所擁有的生態資源作為可挖掘的財富,并將生產資源更多分配至生態資源挖掘領域,以盡快找出自身區別于同質化產品的優勢,開啟特色經營。另一方面,緊緊抓住綠色發展方向,讓新型種植和生態環境建設二者相互給養,向相應領域投入更多生產資源。可選擇生態種養、立體種養等科學種植方式,以種植養生態,并在良性生態循環和足量生產資源支持下,產出高質量農產品,配套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維系農業的科學規劃與實施。
各地應尤為關注自身的優勢產業,通過合理施策,使其順利完成對現代農業技術、人力、產供銷鏈條等的整合,從而更快更好地升級為本地主導型產業。其中,相應產業向主導型產業升級的成功,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都必須有市場機制的深度參與。由于農產品質量優劣需要獲得市場的相對直接的反饋,其主要反映在價格的升降上,應依靠龍頭企業引入市場機制,警醒農業產業化經營參與者,使其向標準化邁進。在龍頭企業帶領下,加大技術、人力等要素的投入力度,乃至推動產業鏈條的整合。
一方面,各地行政部門必須正視市場機制的作用,制定各項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政策時,融入市場導向原則,使市場能更有序、合理地配置流動中的生產要素。生產要素應根據具體、實際的需求而流動,有助于農業資源深層價值的發揮,彰顯生產優勢,樹立品牌自信,從而逐漸推動相應產業發展為主導型產業。另一方面,各地應吸引投資入駐,支持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能負責組織生產和市場銷售,并且強大的企業能帶來健全的農產品加工、升值產業鏈,提高生產率,令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方向愈加明確,使企業所參與的主導型產業的優勢更優。
財政支農政策應緊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5]。在農業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國家及地區的財政扶持始終不間斷,這是穩基石、促結構優化的必要性宏觀策略。而在未來,財政對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支持依然不可少。財政資金劃撥至農業范疇,其應用主要在于直接補貼農事生產、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保證新農村建設的推進、發展綠色農業、引導“一村一品”、支持農業產業鏈完整等,這些應用均有益于農業產業現代化推進。
基于對晉源區稻田公園發展的思考可得出,未來財政支農舉措應配合行政部門政策,起到鼓勵、促進本地區農業產業比例調整的作用,從而讓具有天然優勢的產業在占比上合理增大,有力拉動本地農業經濟的增長;讓非優勢產業“扮演”配合性角色,其占比稍小,但是依然為保持農業產業總體平衡作出貢獻。關于產業比例調整的方案,各地有關部門要結合歷年的各產業貢獻情況以及本地總體的經濟戰略制定。
農業科技和農業生產率呈正相關。科技要素有必要作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助力器”,提高農業生產率。農業科技可幫助農業生產逐漸和傳統結構、模式、方法等解綁,使其由粗放轉化為精細,即走向集約化。這在稻田公園經營中也有充分體現。
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各地行政力量應加大對本地農業科技進行政策上的激勵、研發創新上的投入力度,使農業技術有更大的創新動力和施展空間。其中,“科技研發+農田試點”可作為不斷發展成熟的機制被推廣,使農業科研與農業產業轉型相輔相成,提高農業生產率[6]。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復雜的大工程,其能否切實地影響農業經濟增長,作出突出貢獻,最終還要看調整的方向、方法正確與否,以及調整工作落實的成效顯著與否。案例地區農業的新穎發展策略能帶給我國基層農業發展極大啟示。要充分立足實際,把握關鍵影響要素,挖掘潛在優勢,也要靈活、綜合地利用多產業的融合,抓住現代消費的痛點,實現持續創收。總而言之,鄉村振興視域下,懷揣著帶給農業經濟以正向影響的理想,辯證施策,各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施空間將無限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