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峰
(清流縣統計局,福建 三明 365300)
推進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是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提升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清流縣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要求,以現代特色農業為重點,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態旅游資源、文化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推進農業產業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發展旅游新業態,逐步打造集觀光、休閑、體驗和科普為一體的休閑農業示范園區、旅游景區、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區,“農旅融合”“農旅雙贏”的局面已初步顯現。
初步統計,清流縣境內的旅游資源實體108 處,其中優良級實體13 處,普通級95 處,涵蓋旅游資源分類體系八大類,門類齊全,組合度高,獨具特色。可以概括為“一峽”(龍津峽)、“一湖”(沙蕪九龍湖)、“一洞”“沙蕪九龍洞群”、“二泉”(嵩口溫泉群,李家、林畬冷泉)、“三山”(靈臺山、北斗山、大豐山)、“四景”(桂花文化園、賴坊古民居、毛澤東舊居、滕頭園林)。其中,嵩口的天芳悅潭旅游度假區年均接待游客達18 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創收2 000 萬元以上。
清流縣圍繞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兩區”建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初步形成了花卉苗木、茶產業、果蔬產業、油茶產業和畜牧水產業等五大特色農業主導產業,強化對農業觀光項目的培育,涌現了桂花文化園、櫻花園、生態茶園、蘭花園、鮮花采摘園等數十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基地,為農旅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清流縣培育和打造了許多國字號品牌,先后獲得“中國桂花之鄉”“中國羅漢松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綠化苗木之鄉”“全國生態旅游大縣”“中國自駕車旅游百大目的地”“中國十佳最具發展潛力的旅游大縣”等榮譽稱號,清流溫泉榮獲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天芳悅潭生態旅游區、林畬中華桂花文化園分別獲得國家4A 級、3A 級景區稱號,賴坊鄉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農產品“清流溪魚”“清流黃羊”“清流豆腐皮”“清流雪薯”“賴坊花生”等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
農旅融合發展,有效拓展了“三農”空間,促進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帶動了農村餐飲、住宿、農業的經營發展和鄉村旅游發展。同時,帶動了茶葉、花生、油茶等一系列旅游商品的開發與銷售,增加了農民收入。其中,賴坊鄉發展鄉村旅游以來,每年接待三明、福州、廈門、贛州等地游客20 000 多人次,增加勞動就業200 人,實現旅游創收1 000 萬元以上。
總體上看,清流縣農旅融合發展剛起步,現有的生態農業景觀資源優勢還未能完全轉化為旅游產品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在開發廣度和深度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和提升,產業尚未真正形成。突出問題體現在以下3 個方面。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身心健康、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目前,清流縣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存在重資源輕內涵的現象比較普遍,推出的旅游項目大多是以人文景點的傳統觀光旅游為主,缺乏對本地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策劃、包裝,項目功能單一,鄉土氣息不濃,特色不夠鮮明。在文化和旅游融合上,發掘傳承力度不夠,能讓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參與性、娛樂性、體驗性的項目不足,難以吸引更多游客。
當前,游客前往鄉村旅游,更多是放下緊張的工作生活,步入一種寧靜和休閑的環境中,領略鄉村生活的獨有情趣。目前,清流縣旅游業尚未形成規模,現有基礎配套設施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缺乏專業旅游管理人才和高素質從業人員。目前,鄉村旅游項目大部分處于政府的引導與農戶自主經營中,在旅游的市場規模、客源類型、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的專業調研方面缺乏專業的旅游管理人員。目前,清流縣僅有5 家旅行社且全部在城區,有導游資格的人員也集中在城區,鄉村導游幾乎為零。
二是與旅游發展的“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配套不足。目前,清流縣開展了“美麗鄉村建設,但現代農業和旅游開發經營者普遍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停車場、廁所、道路、電力、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
旅游商品在旅游業中占有重要的經濟地位。近年來,清流縣先后推出了“嵩溪豆腐皮”“九龍湖魚干”“賴坊花生”“七星巖羊肉”等旅游商品,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旅游商品種類單一。目前出售的旅游商品種類單調且設計包裝老舊,旅游者到外地旅游經常會購買當地的特有物品饋贈親朋好友,作為禮品包裝精美就相當重要[1],老舊且沒有特色的包裝很難引起游客的購物欲望。
二是旅游商品深加工不夠。出售的商品往往只是對原材料進行一些簡單加工,在產品的精致細節和完美程度上還有較大的不足,使人容易產生劣質產品的感覺,對游客無吸引力。
近年來,中央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實施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2],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加快農旅融合發展,關鍵要在“資源”上做文章,在“融合”上下工夫,把生態農業資源變成可感受、可體驗、可消費的旅游產品,著力打造生態旅游競爭新優勢,實現旅游發展新突破。
以全新的規劃理念,科學編制農旅融合發展規劃,高、精、準做好產業發展的目標定位和空間布局,指導產業有序、高效、健康發展。
一是明確目標定位。依托當地良好生態農業基礎,堅持“統一規劃、有序開發,突出特色、強化協作,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總體原則,按照“以旅游城市為龍頭、溫泉和山水園林為特色、客家文化為靈魂”的發展思路,著力建設核心景區,創建特色品牌,形成“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產業互動,優勢互補”的發展新格局,將清流逐步打造成為三明地區乃至全國知名的集山地休閑、生態體驗、養生康體、紅色旅游、客家民俗、宗教朝圣為一體的生態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
二是科學規劃布局。根據不同的資源稟賦、人文歷史、產業特色和民俗風情,突出區域特色,優化發展布局。具體可以布局為“一心、五區”。“一心”是指縣城區,將城區打造成為旅游接待服務中心、游客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五區”是指東北部以毛澤東舊居、中華桂花文化園和萬畝生態茶園為基礎,重點規劃為紅色文化旅游區;中部以溫泉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奇峰北斗山、鮮切花和蘭花基地為基礎,重點規劃為溫泉養生旅游區;東南部以九龍湖省級風景名勝區、高山勝景大豐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賴安(武)村和千畝櫻花基地為基礎,重點規劃為閩之源文化旅游區;南部以萬畝綠化苗木基地—滕頭園林和鮮水冷泉為基礎,重點規劃為休閑度假旅游區;西部以客家祖山、佛教圣地——靈臺山和千畝葡萄園、獼猴桃園為基礎,重點規劃為客家朝圣旅游區。
三是合力統籌推進。規劃一經確定,產業發展要嚴格按照規劃組織實施,堅持“一張藍圖畫到底”。要充分整合農業、水利、林業、交通、住建、國土、環保等項目資源,集中精力辦大事,千方百計辦成事,形成齊心協力促發展的局面。要打破景區、城鄉、行業界限,引導產業向農旅景區集中,鼓勵農旅產業經營者資源共享,合力推動旅游產業加快發展。
突出生態、文化優勢,找準農旅融合發展的切入點,著力打造獨特的生態養生新型業態。
一是促進生態農業與旅游融合。把以果園、育種種植為主題的農業生態旅游推向市場,豐富瓜果種植品種,關聯帶動果園的觀光休閑、農家的果品品嘗等旅游消費。發展做大花卉苗木觀賞產業,把種植區景觀化、園林化,以各種芳香、觀賞和經濟花卉種植為底色,形成七彩浪漫童話“花海”景觀。推進生態漁業養殖與旅游有機融合,以嵩口滄龍循環流水漁業養殖和九龍湖庫區生態漁業養殖為特色,豐富水產養殖品種,開發漁業休閑觀光旅游項目,打造一批水鄉漁村、漁家樂示范點。
二是促進鄉村景觀與旅游融合。結合美麗鄉村綜合整治,以最大限度保留或恢復村落自然形態為原則,從田園風景、建筑格調、空間布局等方面進行景觀與建筑改造,整合鄉村空間與產業功能,把鄉村變成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景區;把農家庭院變成市民休閑的“農家樂園”和可住可租的旅店;把農業產區變成居民親近自然、享受田園風光的景區,讓農民參與到旅游開發經營中來,保障農民收入“四季不斷”。
三是促進地域文化與旅游融合。從服務農旅融合發展出發,以縣文化創意中心為平臺,以本縣文化人士為主,借用名人、專家、教授的智力,組建地域文化研究協會[3],著重開展以狐貍洞為代表的閩之源文化研究工作,以賴坊古民居、東坑古村落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以靈臺山客家文化園定光古佛和歐陽真仙為代表的客家文化挖掘工作,以“十番鑼鼓”“五金魁”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搶救、整理工作,收集、整理出一批優秀地域文化成果,加速研究成果向旅游產業轉化運用。同時,認真研究與景區、景點深度結合的花文化、樹文化、山水文化、田園文化,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精心策劃一批現代農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項目,通過項目的聚集帶動,推進旅游業態多元發展。
一是主動謀劃項目。謀劃一批支撐性強、影響面廣的重大旅游項目。同時,邀請名家和大師深入思考和挖掘本地潛在的旅游資源和“賣點”,對每一個項目的項目簡介、市場分析及開發策略研究報告、項目計劃書、項目建議書等內容進行系統的策劃包裝,增強項目的可操作性和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實效性。
二是著力招商引資。采取以會招商、網上招商、組團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手段,主動對接國內知名的旅游大企業、大投資商,盯緊不放,重點跟進,確實引進一批有實力、有品牌、有戰略的旅游企業運作農旅產業發展項目,發揮其品牌、規模和示范帶動效應。
三是打造旅游名片。以“太極水城、養生福地”為旅游主打文化品牌,以中華桂花文化園、天芳悅潭度假區、九龍湖風景名勝區、賴坊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靈臺山中華客家祖山文化園為主,通過包裝宣傳、景點完善、景區升級,使之成為清流縣5 個靚麗的旅游名片。要采取“品牌共創、成果共享”的方式,打造一批國家3A、4A、5A 級景區。同時,進一步抓好生態建設,全面營造“天藍、山清、水綠、地凈、氣爽”的優美環境,充分展現清流生態之美、環境之美、和諧之美。
以積極培育農旅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消費熱點、新發展方式、新商業模式為重點,推進旅游創新轉變。
一是開發特色產品。依托豐富的農旅資源、深厚的農耕文化、多樣的生態類型和活躍的農業經濟,開發創意服務項目、休閑體驗項目和創意農業精品[4]。比如,新鮮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制作傳統工具、民間舞蹈、水鄉旅游、特色客家美食等。同時,做好旅游商品的包裝與宣傳工作,推進旅游與農業產品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延展。
二是創新營銷方式。在市場發展初期,綜合利用營銷方法尤為重要[5]。把宣傳推介作為做大做強農旅發展的重要手段,借鑒婺源“夢里老家”、大田縣濟陽“靈動濟陽”宣傳口號效果,通過開展有獎征集活動,在原有“太極之城、大美清流”“溫泉之鄉,度假勝地”的基礎上,推出更有新意的形象口號。推行“互聯網+農業+旅游”發展在線旅游,推出“清流旅游”手機客戶端,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加大旅游景點、旅游產品的宣傳力度,提升清流旅游的知名度。
立足保障機制的構建,加大對農旅融合發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一是建立完善的組織領導機制。堅持把農旅融合發展作為政府中心工作之一,成立領導小組,明確專人具體落實,統籌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二是建立可持續的激勵機制。制定出臺農旅融合發展的激勵政策,吸引社會資金、外來資金的投入,建立健全民辦旅游的多元投入機制。建議政府加大引導性資金投入,設立專項扶持資金,主要用于農旅融合發展規劃編制、宣傳推介、政策扶持和基礎設施建設。金融部門要加大對農旅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嘗試推出旅游企業“旅游貸”項目,推行景區經營權、門票收益抵押融資,解決企業發展資金困難的問題。
三是加強相關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強與廈門大學、福州大學、三明學院等院校的聯系,加快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宣傳、策劃、營銷、管理等專業人才,尤其要大力培養農村傳統文化繼承人,特別是非遺項目傳承人,鼓勵和扶持其融入當地旅游產業發展,提高鄉村旅游規劃水平和策劃能力,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