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陽,高 凱,莊健霖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我國林下經濟是典型的現代化生態農林模式,利用林地所構成的生態環境系統,以及林下擁有的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等優勢,在林下開展農業、牧草等多種主體復合生產經營活動項目,從而使農、林、牧實現資源互通共享、去劣補優、循環發展、協調共生。目前林下經濟已成為轉變我國林業經濟增長方式、拓展農村經濟空間、提高林農經濟收入的重要方式,對促進區域生態和諧以及山區林農富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章以鄠邑區秦嶺自然資源稟賦、生態區位為基礎,科學劃定基地,在適生條件下種植,調整和優化林下種植結構,提高產出效益。根據秦嶺森林資源狀況和種植傳統規律,列出了本次林下經濟科研清單,合理確定了林下經濟的種植類別、規模及利用強度。在不影響森林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利用適宜的林地,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深入挖掘雞、兔、羊等優良品種資源潛力,將林下養殖統一納入畜禽優良品種培育的綠色循環發展體系,以推進林家禽、林畜、林菜、林藥等林下養殖業的發展[1]。
1.1.1 林下經濟納入法律條文
2020 年7 月1 日,新修訂的《森林法》正式實施,第一次將“林下經濟”載入法律條文,從法律層面上明確了發展林下經濟與保護森林資源并不互相矛盾,在適當的前提下可以科學合理地利用森林資源。
1.1.2 國家政策支持
2020 年國家發改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10 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林地資源利用等政策方面大力支持了林下經濟的發展。我國陜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自己獨特的區域特色,出臺了針對性的林下經濟指導性意見、林下經濟指導規劃及林下經濟財政資金支持等政策,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各地區林下經濟快速發展。
1.1.3 陜西省政策支持
2021 年陜西省印發了《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陜西省林下經濟發展目標、布局和重點任務。該意見指出,到2025 年底陜西省林下經濟年產值將達到200 億元。
1.2.1 森林有益于人類健康
森林有豐富的景觀、清新的空氣環境、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歡。如果沒有森林,生物鏈條不完善,人類的生命健康受到直接威脅。
1.2.2 林地空間具有生態、高效、循環等優勢
森林林地空間具有生態性、高效性、循環性等優勢,投資周期較短、見效較快,既是林業有效的重要支撐,也是農業林業產品生產的重要補充要素,可以迅速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實現優勢互補。秦嶺鄠邑區生態園林下經濟種植區園種植了大量果樹,可供游客在果園摘取果實,并提供休閑農莊,促進了林下綜合利用經營技術的發展。
1.3.1 國家加大對各類基地、林農的前期投入力度
近年來,國家重點加大了對各類基地、林農大戶的前期投入力度,各種政策向各類林下企業、規模較高的生產基地傾斜,解決了該類企業的諸多難題,提高了該類企業資金的扶持效益[2]。
1.3.2 國家支持和鼓勵規模化生產經營
國家通過小額扶貧貸款,加快構建山區林地和耕地開發建設,穩定和完善山林承包的諸多政策,大大提高了林農積極性;同時國家鼓勵轉變土地性質,大企業參與林果生產、加工與銷售,充分發揮深山區各種林下經濟作物的優勢和企業市場運作的優勢。
秦嶺地區以落葉闊葉樹為主,土壤富含鈣質,林下土地面積大,林地成片化較好,易于實行規模化經營。充分利用林地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秦嶺地區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優勢。秦嶺地區林地受承包經營期限影響,由于林農認知不足、政府引導不夠等因素影響,使秦嶺地區的林下資源與空間優勢未能得到凸顯,林地優勢未能轉化為農業發展優勢、效益優勢[3]。
秦嶺地區種植業承包合同每次不得超過5 年,林權擔保、流通困難,社會資本難以進入,資本流通存在障礙。發展規模小,經營管理粗放,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秦嶺地區管理人員缺乏林下經濟發展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對林下經濟的生產經營管理細節缺乏科學的規范。缺乏專業栽培養殖技術的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缺乏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科研理論知識兩者兼備的人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下行,林下產品市場矛盾突出,價格降幅大,銷售變得愈發困難,很難繼續擴大產業生產規模。
在林業生產與經營活動中,林農是主要決策者。林農是否選擇種植林下經濟作物,主要受林農的認知能力、林業生產條件、家庭經濟能力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林農的認知能力往往又會因年齡不同、文化程度差異、個人經驗而存在較大差異。林農在林業作物經營活動中選擇的方案必然受到基本林業生產條件、家庭經濟能力及其他外部因素的限制。通常由于變更外部條件的難度相對較大,林農只能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選擇與他條件相符的林下經濟作物。隨著科技的發展,林下經濟的科技化生產能夠優化其生產效益。鄠邑區林地面積越大、細碎化程度低,有利于當地林業生產。林農通過自有林地、承包經營林地或者流轉林地等方式獲得大面積林地,可種植林下經濟作物,開發林下產品。
發展林下經濟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陜西省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具體行動,促進林農穩定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鄉村振興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的重要路徑。陜西省農用地較少,但林地較多,種養殖產業從農用地轉移到林地,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帶動了林農增收。由于林下經濟的主導者是林農,林農對林下經濟的發展前景持保守態度,政府在這方面的引導力量還有待加強。
秦嶺山地區北起秦嶺北麓,南至漢江北側海拔1 100~1 200 m 以上的秦嶺南坡,東西至陜西省境內,南北寬80~155 km,東西長約490 km,是以石質中山為主,兼有石質高山、土石低山丘陵的地貌區。秦嶺林區林業資源豐富,樹木種類繁多,具有很好的生態價值。當地生態旅游業的開發潛能較高,是當地人致富的主要渠道。鄠邑區林下經濟不能充分挖掘秦嶺地區的林下資源,目前僅限于發展林下養雞、養豬產業,難以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4]。
在生產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林下經濟模式,即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景觀,這表明林下經濟模式不斷發展變化,由原來的農林經濟向旅游業、健康業等多種模式發展,由林下空間向林上、林中、林下、整體空間擴展。
3.2.1 林下種植模式
林下種植模式依賴于森林、林地及其他林業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經營原則,包括人工種植、野生植物資源培育在內的林內種植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模式。一是林藥模式。林間空地適宜種植柴胡、金銀花、白芍、板藍根、白芨等藥材,這些藥材可以實行半野化栽培手段,易管理。二是林菌模式。林下具有空氣濕度大、光照強度較低、氧氣充足、溫差較小等特點,在郁閉的林下搭溫棚種植木耳、香菇、金針菇、杏鮑菇等食用菌。食用菌生長周期較短、市場潛力較大、投資較少、收益較高,是郁閉林地種植的首選模式。食用菌生產周期從菌棒投入到收獲一般不會超過3 個月,經濟效益高于其他農作物種植。三是林菜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間,在郁閉林下搭溫棚種植烏麻草、蕨菜等野菜,疏松開墾后可增強林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為林地創造良好的通氣透光環境,加快林木生長速度,同時可以種植比較耐陰的蔬菜品種,如南瓜、冬瓜等。四是林草模式。林草類型較多,如楊樹、柳樹、刺槐、果林、三葉草等。適合林下栽培的草本品種較多,如紅三葉、阿爾法菲、紅豆草、紫穗槐、白三葉、無芒雀麥等。五是林花模式。利用林地閑置土地資源,根據部分花卉耐陰性的特點,發展食用花卉、觀賞花卉。六是林糧模式。在稀疏林下種植豆類作物,如大豆、紅豆、綠豆等,光照條件較好的林地可以種植玉米、高粱、小米等農作物[5]。
3.2.2 林下養殖模式
林下養殖依賴于森林、林地及其他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經營原則和循環經濟發展原理,包括生態養殖、人工養殖和野生養殖。一是速生林下種植牧草的林禽模式,將自然生長的雜草留在樹下,周邊地區制作圍欄,圈養公雞、大鵝、白兔等家禽。大片樹木可以為這些動物遮陽,成為家禽的天然氧吧,在這種條件下能夠起到通風、降溫效果,還能防疫,對家禽的快速健康生長有很大的益處。家禽只吃蟲草,不會破壞樹木,不啃食樹皮,其糞便能夠作為滋養樹木的肥料。在林下建設家禽舍,既省時又省料,還不用遮陽網,投資相對少,沒有污染。二是林地養畜采用放牧、舍飼養殖等方式。在林地栽培牧草,可發展奶牛、肉羊、肉兔等養殖業。樹葉、牧草以及樹下雜草均可喂牛、羊、兔等。林地養畜還能解決牛羊活動空間的問題,有利于家畜繁殖,使得牛羊肉質更為鮮美,為畜群提供了優越的生活環境,有利于防疫。在夏季,與普通的飼養舍平均溫度相比,因為林地有樹葉、樹冠能夠遮陽,林地氣溫低,比較適合家畜生長。三是林蜂模式。將蜜蜂飼養在樹下,根據現成林地蜜源的種類和面積,如刺槐、椴樹、槐花樹、五倍子、冬桂花等,利用蜜蜂采蜜。樹林當中生長著各種能夠供蜜蜂采蜜的植物,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為蜜蜂連續采蜜提供了可能。
3.2.3 林下采集模式
林下采集模式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給人類提供豐富的資源,采集和加工森林中可利用的非木質資源,包括野菜、野生果實、野生菌類等。
3.2.4 森林景觀利用
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資源和其他資源,開展有益于人類身心健康的多種經營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主要包括森林康養、森林人家、林家樂、農家樂等。森林景觀資源質量評價是森林資源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之一,是森林景觀建設的重要依據。隨著森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變化,如何評價森林景觀質量并且利用評價結果指導生產實踐,具有重大意義[6]。
4.1.1 林下經濟有助于脫貧
現代化和多功能林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要把經濟林產業與農業、畜牧業相結合,并與解決區域脫貧相結合。
通過優選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堅持科學規劃、突出特色、注重實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實現林下經濟科學化、現代化、基地化和產業化,形成“上中下、短中長”的立體經營模式,以富民為目標,實現政策保障、資金支持。
通過技術服務有效解決發展林下經濟的諸多難題,進一步深入開展農村脫貧致富工作。
4.1.2 發展林下經濟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
利用林下閑置的土地和空間發展林下經濟,培育主導林農創立林業專業合作社,不僅可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還可以有效帶動農村交通運輸、信息技術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發展林下經濟是全面深化林改、鞏固林改成果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發展林業實現增收致富,才是林改成功的關鍵和重要標志。
發展林下經濟,既可以使林農受益,又可以使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長短相結合,實現以短養長的目標,可帶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效鞏固和擴大林改成果,是保護森林資源、實現綠色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
文章以秦嶺鄠邑區生態園林下經濟種植區為研究基地和平臺,結合秦嶺森林資源狀況和種植傳統經驗,制訂發展林下經濟的策略,合理確定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經營方式及產業方向。
在不影響森林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種適宜的林地和退耕還林地措施,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種植冬瓜、南瓜、芍藥、連翹等,養殖雞、兔、鵝、羊等,調整林下種植結構,優化林下種植產業,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為農業增益,為林農增收謀求新辦法,為產業興盛探索新領域,實現農業經濟、生態環境、社會民生協調共贏、統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