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渝 | 親子教育節目主持人,“渝姐講故事”公眾號主理人

去年秋天,女兒月月步入小學,第一個“叛逆期”隨之而來——她在課本上亂涂亂畫,不僅認為自己沒有做錯,還時常與我頂嘴,我也從教師口中了解到女兒在校表現不盡如人意。作為媽媽,我開始慌了。主持教育節目十幾年,我在工作中遇到過成百上千種難題,但當下女兒的問題,成了最難的一道。接下來,我將自己的經歷分享給各位家長,與大家一同探討我們該如何見招拆招,將危機變為轉機。
作為一名主持人,我采訪過上千位教育界的名師,我自己也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所以對育兒充滿自信。但在女兒步入小學后,我幾乎每個月都會接到各科教師打來的電話,有的反映孩子上課專注力差,有的提到孩子愛與他人嬉鬧,學習成績也不盡如人意。起初,我會針對這些問題和孩子交流,先共情尋找原因再進行疏導,女兒也常以“我知道了媽媽”來回應我,可一回到學校就將我的教導拋諸腦后。漸漸地,女兒開始表現出不耐煩,出現寫作業拖拉的情況,甚至頂嘴、哭鬧。幾番思慮后,我意識到問題可能不在她身上,而在我身上。
沒有不頑皮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我開始調整心態,嘗試用心理學解釋孩子的行為,發現這種行為叫作“超限效應”,指因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原來,第一次做小學生家長的我,因過于自信,察覺到一絲問題就對孩子進行反復說教,把孩子“逼急”了。我立即調整策略,與女兒一同制定學習計劃與獎懲規則,并遵照實施。可沒過兩天,我又接到兩科教師打來的電話,反映的問題與之前的差不多,還說女兒回答問題時聲音很小。女兒的問題讓我心力交瘁,一想到自己還是不少粉絲心中的育兒專家,如今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女兒,我就更加難過,一度陷入自我懷疑。
我想起自己曾在節目中分享過心理學家德西講述的一則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連續幾天的噪聲讓老人難以忍受。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這種反向獎勵機制,讓孩子們對嬉鬧產生了厭煩情緒,也就不再吵老人。
“或許,女兒的學習興趣,也是這樣一點點地被削弱了。”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我便開始轉危為機。
第一步:找到真正的原因。心理學研究中有一種“內省法”,就是讓人冷靜地觀察自己內心,然后將觀察的結果如實講出來。這樣可以使緊張的情緒得到釋放,人就會感到輕松一些。冷靜了幾天后,我重新開始梳理孩子的問題:上課不專心、寫作業磨蹭、書本上亂涂亂畫、回答問題聲音小、不主動舉手發言、頂嘴……我突然意識到,這分明就是習慣和態度出了問題,還缺乏自信。接著,我梳理了現階段家里存在的問題——我的工作時段是晚上8點至9點,導致我錯過了陪伴她的黃金時間,這期間孩子只有爸爸陪伴,等我下班回家她已經睡了,鮮少能溝通。爸爸比較容易急躁,又常拿女兒與他人比較,再加上從我這里接收到焦慮情緒,導致他對女兒越來越嚴厲。也許,正是這些原因,讓女兒越來越不自信。
第二步:克服焦慮,調整自己。孩子不自信且愛哭鬧,該如何重新引導,使其建立自信?根據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我決定啟用積極的心理暗示。首先,我調整好心態,不斷告訴自己:“不要焦慮,你在工作中做得還不錯,也幫助了很多迷茫的家長,而且你是一個正能量的媽媽,也能給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逼浯危议_始改變對孩子的期待。相較其他提前學習過相關內容的孩子,女兒零基礎入學,所以幼小銜接會慢一點。既然如此,我就允許她成長得慢一些,允許她不適應,允許她適當犯錯。最后,我跟孩子爸爸進行深度溝通。在此過程中,我停止抱怨,也鼓勵他調整管教方式,其間孩子爸爸的焦慮情緒也隨之減少。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當我再次接到女兒教師打來的電話,我控制住情緒并告訴自己不要著急,孩子的改變需要周期。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發現女兒在慢慢變化,朝好的方向發展。
第三步:發現優點,有效鼓勵。讓孩子擁有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非常重要,那么家長該如何鼓勵孩子,讓他產生成就感?我決定用啟發法則,引導女兒關注問題的本身,關注自己成功的感受,感知成功的過程,激發她的成就感。過了一些日子,我發現她不僅不再頂嘴,語文書上的筆記還比以前的干凈、工整,便用心地贊美她:“哇,寶貝的字寫得非常工整,簡直就和印刷的一樣,有什么小秘訣呀?”女兒立馬來了興致,“媽媽,我的秘訣就是把字寫得小一點,每一筆都要寫到位,橫就是橫,豎就是豎?!迸畠阂贿呎f一邊給我示范??粗榫w穩定且自信的樣子,我明白這就是成長,我和孩子在一同成長。
信任是孩子成長的基石,家長給予足夠的信任,孩子會更有勇氣去面對困難,突破自己的極限。一次早飯期間,我對女兒說:“昨天,數學老師在家長群發優秀作業,媽媽一看就知道第一篇是你寫的,字跡工整,計算全對,媽媽看到你又進步了,真是太開心啦!”其實,我知道那篇不是她寫的,但她曾有過一次類似的字跡,所以我相信她可以做到。那個周末,她居然主動把其余3篇作業重新做了一遍,只因她覺得此前書寫太亂。結果,她的作業受到了教師的點名表揚。此后,她對待學習更加積極主動了: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主動復習和預習,且時間從最初的一個多小時,慢慢縮減到半個小時,保證高效且過程愉快。剩下的時間,她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今,女兒已經堅持了五個月,也不再偏科,還說:“小學生怎么可以偏科呢?每一門課對我們都是有用的,而且都非常有趣!”孩子終于找到了學習的樂趣,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不僅學習態度端正了,還變得更加自信,我們之間的溝通也愈發順利,家庭氛圍越來越好。
前幾天,我收到粉絲留言,說自己是8歲女孩的父親,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不愿意寫作業,教師和家長的教育絲毫不起作用。與這位粉絲反復溝通后,我梳理出孩子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定的學習興趣,但無法將想法付諸實踐;寫作業速度特別慢,還必須有人在旁監督等。針對以上問題,我與孩子的家長分析孩子寫作業磨蹭的真正原因——父母過于追求完美,作業有一處不夠好,就要求孩子改寫工整,導致孩子不僅寫作業越來越慢,還漸漸抗拒學習;孩子學習基礎差,很多題不會做;孩子時間觀念差,注意力很難集中。
我開始與這位家長談話,告訴他其實家長的態度很重要,如果家長對孩子說“你吃完飯了,趕緊去寫作業,認真寫聽到沒”,此時孩子的大腦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被命令、被控制。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只有當孩子從心底認同自己是完成作業時最重要的主體,他的大腦才會發出積極主動的信號。我還告訴他,溝通時盡量把祈使句換成疑問句,將“吃完飯了,趕緊去寫作業”換成“我們現在吃完飯了,接下來該做什么”,這也是為了讓孩子由被動接受轉換成主動思考。
作為家長,如果你也正在經歷類似的事情,一定要淡定,不盲從、不比較,放慢腳步,放低對孩子的期待,用溫暖的語言引導并鼓勵孩子,總有一天,他們會給你帶來驚喜。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奔向什么方向,就可以收獲什么風景,教育孩子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