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于2022年1月9日去世,終年91歲。海部是日本首位昭和時期出生的首相,1989年8月~1991年11月擔任日本首相。他主政期間日本正值國力巔峰時期,又面臨二戰后國際社會最大變局——冷戰結束及一系列相關事態。日本在海部領導下積極尋求填補因蘇東劇變造成的部分權力空缺,做出諸多重要戰略轉型,其政治影響直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海部去世后,日本政壇各界人士,無論強硬派還是溫和派,均從各自角度對其作出肯定評價。現任首相岸田文雄稱,在內政方面,“海部俊樹前首相將‘恢復對政治的信賴’定位為內閣最重要的課題,在‘對話和改革的政治’旗幟下,為政治改革前進傾盡全力”;在外交方面,海部“在冷戰結束、海灣戰爭爆發等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的動蕩時代,為構建新的國際秩序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讓日本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為維護和平傾盡全力”。這一評價應該說是比較中肯的。
海部是中日關系“20年蜜月時期”頗具代表性的日本領導人。正如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所說,海部俊樹為推動中日關系改善作出積極貢獻,并在卸任首相職務后也關心支持中日友好事業。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發生政治風波后,美國在國際上策動對中國的“制裁”,使中國外交面臨嚴峻形勢。日本作為西方社會一員和美國盟友,亦加入這一行列。但海部俊樹較為重視發展同中國的關系,在1990年7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強調“不應孤立中國,繼續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很重要。作為鄰國,日本應恢復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并著手推動恢復對華貸款。1991年8月海部訪華,成為1989年政治風波后訪華的第一位西方國家現職政府首腦。訪華期間,他去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花圈的綢帶上寫著:“中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之后又親自去考察了華東地區水災情況,并追加了緊急對華救災援助。他此行還致力推動中國青年訪日交流工作。海部堅持的對華政策有助于改善當時中國的外交局面,并為一年后日本天皇訪華打下良好基礎。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0年周年之際,1992年10月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訪華,成為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日本天皇,為中日關系留下了一段佳話。
卸任首相職務后海部又多次訪問中國,推動中日友好事業。他訪華次數多達15次,足跡遍及多個中國城市,公開承認中華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先輩和來源,對于拉近中日民心與促進雙方文化交流起到正向作用。

1991年8月,海部俊樹和夫人于訪華期間,參觀北京中國康復研究中心。
2000年8月海部訪華期間在南京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敬獻花圈并為死難者默哀。他在紀念館留言冊上留言:“二十一世紀是和平希求的世紀。”2010年4月他再次訪問南京時表示:“我這次來南京,首先必須向南京人民道歉。中日兩國之間過去有著不幸的歷史。希望大家以史為鑒,構建光明的未來。”盡管海部的用詞是“道歉”,卻也是日本第一位就南京大屠殺向南京人民表示道歉的首相。這對日本右翼美化侵略戰爭、否定罪惡歷史的行徑起到了敲打作用。
海部在主政期間,對內主動刺破泡沫經濟、對外強調重視對華外交,因此還被部分日本右翼所詬病。但在今天看來,海部的執政方針卻是推動日本因應時代發展大潮流而做出的重大戰略轉型。日本的泡沫經濟并非因他而起,但恰恰是他及時踩下剎車,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起到了防止日本經濟出現摔得更慘的局面。1991年訪華有助于中國打破外交上的不利局面,但也并非日本右翼所稱的“日本對華有恩”的行為。早在海部訪華前美國對華態度已經出現轉圜,并有美方高官秘訪北京。海部則是以極大的政治智慧與魄力,抓住國際大變局之機,并有效利用美方態度的轉變與中國發展的大勢,成功推動了中日關系的改善。今天的日本與30多年前海部在任時期相比,在國力方面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又面臨著國際格局與國際秩序的百年大變局。在日本一些政客長期盤算向右轉的形勢下,現在的日本領導人有無海部俊樹那樣的大格局,能否像海部那樣發揮政治智慧與魄力,正確判斷國際形勢走向,積極改善中日關系、推進兩國民心相通、促進文化交流合作,還需要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