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

2021年8月2日,新任國際社會駐波黑高級代表克里斯蒂安·施密特(右)和他的前任瓦倫丁·因茲科在波黑薩拉熱窩進行工作交接。
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里,波黑及其周邊區域發生了多次戰爭。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爆發的最大規模的一次局部戰爭,1992年至1995年的波黑戰爭至今令人記憶猶新。波黑獨立后,我曾作為外交官在那里工作兩年多,深刻體會了波黑戰爭“后遺癥”對該國帶來的影響。過去幾個月來,波黑緊張局勢持續惡化,波黑是否會走向戰爭甚至解體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2021年7月31日,第七任國際社會駐波黑高級代表瓦倫丁·因茲科結束了其長達12年的任期。國際社會駐波黑高級代表根據1995年12月相關各方在美國簽署的《代頓協議》設立。該協議簽署后,聯合國、世界銀行、北約等國際組織和美、英、德、法、俄、日等國組成波黑和平理事會及其執委會,高級代表由“和平執委會”提名、聯合國安理會確認。高級代表的職責主要是監督《代頓協議》的執行,并對其認為違反《代頓協議》的法律、人事任免等進行干涉,這種獨特的立法權和罷免權被稱為“波恩權力”。擔任國際社會駐波黑高級代表期間,因茲科于2009~2011年兼任歐盟駐波黑特別代表,其對波黑的影響可見一斑。7月23日,離任前一周,他利用“波恩權力”對《波黑刑法》進行了修改,主要內容是“禁止否認和美化波黑戰爭時期種族滅絕”,違反者將被定罪。在此之前的6月8日,前波黑塞族軍隊總司令姆拉迪奇終審被判終身監禁。媒體報道稱,一些塞族人士仍然稱其為“英雄”。這引起了因茲科的強烈反應。刑法的修改在波黑內部引發不同反響。大體上講,波什尼亞克族持歡呼立場,克羅地亞族支持但不狂熱,塞爾維亞族則強烈抵制。
因茲科留下的“政治遺產”對波黑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過去幾個月來,波黑塞族人開啟了反制措施并似有“越走越遠”的趨勢。歸納起來,這些舉措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堅定立場,停止與國際社會駐波黑高級代表處的合作,拒絕與因茲科的繼任者克里斯蒂安·施密特對話。第二,以法對法,否認存在斯雷布雷尼察屠殺。2021年10月,塞族共和國“總統”茨維亞諾維奇簽署行政令,表示塞族共和國不會配合波黑國家機構,并反對實施刑法修正案。第三,推波助瀾,開啟塞族人從所有國家機構撤出的進程。刑法修正案一提出,波黑主席團塞族成員多迪克就呼吁塞族人“脫鉤”。如果說2021年10月塞族共和國議會審議設立塞族共和國藥監局是“脫鉤”第一步,那么12月塞族共和國議會作出塞族共和國從波黑稅收、司法和軍隊機構撤出的決定則意味著“脫鉤”進入了一個高潮,這也將波黑局勢推向惡化的境地。
波黑局勢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美國、北約以及德國等一些歐盟成員國以維護《代頓協議》為由對波黑塞族采取警告和打壓政策。2022年1月5日,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對多迪克及個別機構實施制裁。俄羅斯則一如既往地對其持支持立場。俄羅斯駐波黑大使伊戈爾·卡拉布霍夫多次表態支持多迪克的主張,甚至認為塞族共和國完全有理由獨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的表態比較含糊,前者既不會坐視塞族人利益受損不管,也不會因為狂熱支持波黑塞族而走向美西方的對立面;后者則因為在南斯拉夫解體戰爭中同樣存在與其他民族間的戰爭甚至屠殺事件而難分立場。
歐盟的立場頗具意味,即“各打五十大板”。2021年11月25日,歐盟鄰國政策和擴大事務專員瓦爾赫利指出,從法律本身看,因茲科推動的刑法修正案本身沒有什么爭議,但選擇在離任前最后一刻來實施是存有疑問的,特別是對于這樣一個重大決定,需要經過廣泛和長時間的討論。同時,瓦爾赫利強調,多迪克的舉動給波黑國家帶來顯著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引發地區性的沖突,波黑各方應回到對話以及推進國內改革進程中來。可見,歐盟并不希望波黑各方惡化局勢進而影響波黑乃至西巴爾干地區融入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根據《代頓協議》,波黑由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組成,由波什尼亞克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地亞族各一名代表組成主席團,三人定期輪流行使國家元首職責,國家各級機構的職位也大體按照三大民族的比例進行分配。因此,與其說塞族反對的是禁止否認斯雷布雷尼察屠殺,不如說是借這個沉重且敏感的歷史議題表露對塞族共和國的合法性以及塞族人地位的擔憂,而代表美西方、親波什尼亞克族的因茲科的“草率行為”成為塞族進行自衛的借口。
目前看,波黑局勢似乎陷入了僵局。在美西方提出警告特別是制裁威脅的同時,多迪克并沒有準備妥協。多迪克強調,塞族共和國停止“脫鉤”的前提是刑法修正案的撤銷。然而,很大程度上看,刑法修正案的撤銷意味著國際社會駐波黑高級代表處的合法性被否定。同時,倘若塞族共和國執行議會的決定,并通過新的相關法律,則將意味著《代頓協議》的顛覆和終結,或將激化巴爾干地區新的地緣政治斗爭。
雖然波黑正在朝著《代頓協議》簽署后最嚴重的危機方向發展,但局勢尚不至于完全失控,走向戰爭的可能性并不大。誠如有分析人士所指出的,戰爭的動機以及所需要的人力和軍事資源在波黑內部都相當缺乏,國際力量對比同樣沒有朝著改變波黑乃至巴爾干地區格局的方向發展。此外,過去幾年來圍繞《代頓協議》修訂的討論不絕于耳,但各方并不是本著共同的波黑利益出發的,各打算盤的“司馬昭之心”不言自明。波黑局勢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事關波黑自身,也關聯西巴爾干地區;不僅是波黑塞族與有關力量的直接斗爭,也是美西方與俄羅斯博弈的延伸。因此,對于愈演愈烈的波黑危機,有人會助推和利用,也會有人加以阻攔和調控,其走向如何需要跟蹤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