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杰群增
表決是憲法法律賦予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的一項神圣而嚴肅的民主權利。法律明確規定表決可以投贊成票,可以投反對票,也可以棄權。近年來,在人代會、常委會會議的表決中,除了特定對象采用無記名投票(紙質選票)表決之外,最經常、最普遍、也最便捷高效的是使用電子表決器按鍵表決。“表”是過程,“決”是結果。無論投票表決,還是按鍵表決,其首要前提是“投”和“按”,否則表決就無從談起。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按鍵表決經常性地出現“未按”現象,甚至將其作為表決結果,顯示于大屏幕上,既于法不符,也極不嚴肅。電子表決系統設有“贊成”“反對”“棄權”三個表決鍵,電子屏幕上顯示的表決結果卻有四種:“贊成”“反對”“棄權”“未按”。對于此種法定形式之外的“另類”現象,應當予以消除乃至杜絕。
“未按”之原因。筆者分析,導致出現“未按”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故障所致。由于設備、線路等偶發故障,按鍵失靈無響應。二是無意而為。參加表決人員或者忘記按鍵,或者力度不夠,或者按鍵太慢,或者按錯鍵(如發言鍵)等,以致出現“未按”。三是有意為之。
“未按”之性質。人大及其常委會召開會議的目的是為了議決重大事項,會議成果主要體現在表決結果上。表決是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法定權利和義務,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一環。如果出現較多的“未按”,就有可能導致議而不決,甚而造成民主環節的缺失,帶來不良后果。比如,1999年4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在表決公路法修正案時,因只差一票而未獲通過。人大代表是人民權利的使者,常委會組成人員是代表中的代表,因為受到信任而被賦予權利、委以重托,應當而且必須依法代言和行權。在按鍵表決中,“未按”不同于“棄權”,“棄權”是行使了表決權,而“未按”是未行使表決權。“未按”的實質,一是不尊法,二是不履職,三是不負責。長此以往,勢必影響代表形象,損害人大權威。
“未按”之對策。雖然“未按”現象由來已久、普遍存在,但只要嚴以要求、細以做事,應該能夠逐步消除進而杜絕此類現象。建議針對性地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排除故障。要事先對相關設施進行仔細測試、認真檢查,確保電子表決系統正常運行、萬無一失。二是改進服務。從報到激活—開始表決—表決結束—宣布結果等各個環節,都要精心周密,不急不緩,有遲到者時要先按鍵報到,表決按鍵時要求不提前也不滯后,有未按時進行必要的提醒,如果出現個別一直未按的,主持人可以反復提醒、耐心等待,必要時安排會場工作人員逐排查看并進行提示,確保全部按鍵后再宣布表決結束,電子表決器操作人員務必與主持人的主持程序保持同步,待主持人宣布表決結束之后再關閉投票通道并予以顯示,做到不全部按鍵就不結束表決,倒逼形成按鍵的習慣和自覺。三是強調紀律。應當明確,按什么鍵是自由意志,按不按鍵是紀律要求,體現了表決者的政治態度、規矩意識。會前可以通過印發通知、預備會議、團組會議等,表決中可以通過主持人提醒、工作人員查看指導等方式,要求“必須按”,確保“全部按”。四是扣除不計。“未按鍵”等于“未投票”,應當將“未按”者從參加會議投票總人數中扣除,不計入實際投票人數之列,既不在會場大屏上進行顯示,也不作為表決結果進行宣讀。
(作者系青海省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選舉工作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