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振華
審議意見是經過人大常委會會議,聽取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發言,集多數人的意見形成的,它是《監督法》規定的人大常委會監督“一府一委兩院”改進工作的指向性文書和依據。近年來,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如何提高審議質量上進行了多方面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制度優勢日趨彰顯,作用發揮日益顯現。但地方人大每年審議事項少則十幾項、多則幾十項,且每一項里都有許多條需要落實的意見和建議,若按照以往傳統的辦理方式,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難以吸收到位更難以全部消化,審議意見落實效果遠未達到制度設計要求。
究其原因,主要表現為:審議議題確定還不夠合理、審前調研還不夠深入、審議力度還有待加強;書面意見雖面面俱到,但內容往往空泛,多為“提高思想認識”“加大工作力度”“加強組織領導”等原則性話語,針對性、操作性不強;對審議意見的督辦缺乏系統性,跟蹤問效缺乏相應制度安排,許多審議意見在文來文往中成為“一紙空文”;等等。這種大而化之、不了了之的做法嚴重影響了審議意見的辦理落實,也影響了人大監督的憲法法律權威。
只有形成完整的閉合,才能讓人大監督有始有終。由此可見,人大監督必須加強過程管控,重點要對議題選擇、調查研究、提出意見、辦理落實等環節進行鏈式化管理,創新“審議意見+”督辦模式,實現“審議意見+問題清單+掛牌督辦+測評銷號”全過程閉環,促進人大審議意見從“辦理回復”向“辦理落實”轉變。
一是要列出“問題清單”。在實際調研中,要突出問題導向,改變以往時間短走馬觀花式的調研,多些明察暗訪式的調研,把時間放寬、調查做細、研究做深,保證掌握真實客觀全面的第一手資料,為撰寫好審議意見夯實基礎。同時,針對調研中涉及的專業性問題,主動“找幫手”“請援兵”,邀請各行各業專家參與調研。將調研中收集到的問題、專家所提出的建議、審議時提出的問題整理形成條目式“問題清單”,并通過文件形式送達“一府一委兩院”要求其整改落實。
二是要堅持“掛牌督辦”。對形成“問題清單”后的審議意見推行掛牌督辦制度,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和整改時限,逐條逐項予以辦理落實。人大常委會相關領導和涉及的工委(室)負責同志對“問題清單”進行跟蹤監督,督促整改落實,查驗辦理結果。對辦理不徹底、不到位的政府部門,進一步提出繼續辦理要求,努力做到審議有決、整改有果,并將“問題清單”整改落實情況提交主任會議研究討論,逐一進行點評。
三是要進行“測評銷號”。創設“問題清單”銷號制度,根據滿意度測評結果進行銷號。建立滿意度測評機制,主任會議討論通過后,適時在人大常委會會議上由常委會組成人員對提交審議的審議意見“問題清單”辦理落實情況進行測評。建議將測評結果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檔次,得滿意票高于或等于80%的為“滿意”檔次;得滿意票低于60%的為“不滿意”檔次;中間分值為“基本滿意”檔次。對測評結果為“不滿意”的,列入人大常委會再審議題,持續開展跟蹤督辦,直至辦結銷號為止。
綜上所述,創新實踐“審議意見+問題清單+掛牌督辦+測評銷號”人大監督新模式,可有效改變審議意見過于宏觀原則、督辦可操作性不強等現狀,著力解決辦理單位辦理落實方向不明、效率低下等問題,致力于增強人大審議的實效,提升人大監督的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