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靜1 周 宏1 岳 春2
(1.成都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四川成都 610106;2.成都大學黨委統戰部 四川成都 610106)
隨著國家對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斷發展,同時在改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理念上引入積極心理學視角,在教學中改革教學手段方法,在宣傳活動中活用新媒體等。2018年,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以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和預防干預“四位一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學校提出五位一體或六位一體的概念,但實質都包含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和預防干預四位一體之下。無論是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還是預防干預,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和改革,一方面需要緊跟時代,改革技術,更新理念,另一方面需要總結經驗,提高實效。
在教育教學、咨詢服務和預防干預工作方面,大多數高校都已建立數字化的效果評價體系,并根據效果改進后續工作進程。比如,部分高校建立教育教學評價體系,了解教師的教學效果,評估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效果;部分高校建立咨詢評價體系,要求學生咨詢后填寫一系列調查問卷,了解咨詢師的咨詢效果,評估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情況;部分高校學校開展新生普測、按季排查、跟蹤危機學生恢復情況等方式,了解評估學校危機干預工作情況。
高校是向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增強積極心理體驗的重要陣地,應立足學校定位,積極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
現有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效果的實證研究較少,但仍有一些研究表明,學生參與活動的動機較弱。楊東偉調查了某民族高校的330名同學,結果發現,僅有8.05%的同學經常參加學校或學院組織的心理健康活動,從未參加過的學生有37.77%[1],對是否愿意參加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僅15.67%的同學會主動參加。陳燕妮對872名高職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僅有27.61-28.52%的同學參加過學院或學校的心理健康活動[2]。王麗平指出,高校心理健康宣傳教育中存在重形式輕內容,重心理疾病知識傳播,輕積極心理品質傳,使宣傳教育活動流于形式,失去實效性[3]。可見,學校層面雖然用大量精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工作,但卻存在學生實際參與度不高,宣傳不到位,學生體驗較差的情況。此外,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全過程中,還存在下列問題:①多數高校僅從經驗或對學生的小規模調研后便確定活動主題,并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或實踐活動,其本質上忽略了大多數學生的需求,缺乏針對性;②“四位一體”中的實踐活動難以像教育教學、咨詢服務和預防干預等方面,擁有明確的目標評價體系,缺乏對學生獲得的評價。
PDCA循環的含義是將質量管理分為四個階段,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要求把各項工作按照制定計劃、計劃實施、檢查實施效果,再將成功之處納入標準,存在的問題納入下一循環解決。計劃部分(P)要求根據具體(如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根據相關調查資料、結合經驗,制定科學的計劃;執行部分(D)要求按計劃實施;檢查部分(C)要求在實施過程中或者實施完成之后,檢查是否按要求實施以及實施結果是否與目標一致;處理部分(A)要求對檢查結果進行處理,將成功經驗推廣以鞏固成績,盡可能納入標準化管理,將失敗經驗教訓和未解決的問題放入下一個PDCA循環中[4]。PDCA循環理論就是在不斷地循環中發現并解決問題,發揮成功經驗的積極作用,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PDCA理論在高校心理健康宣傳活動中有重要的意義。第一,高校心理健康宣傳活動主要包括活動企劃、活動宣傳、活動實施和活動收尾總結等步驟,其運行實質與PDCA循環相扣。引入PDCA理論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工作的改進和提升。第二,高校在舉辦宣傳活動時,常常重視在某一時間段內的宣傳,而忽視日常宣傳工作[3],引入PDCA理論有利于日常宣傳工作常態化、標準化。第三,高校一般有每年舉辦的品牌心理宣傳活動,如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等,但如果不及時了解學生心理方面的需求變化,調整宣傳內容和宣傳策略,容易使品牌活動成為“過氣產品”。引入PDCA理論,有利于保障品牌活動的效果逐步上升,保持“新鮮活力”。
PDCA循環理論在企業得到廣泛應用,在高校學生考勤、人事管理、繼續教育等工作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雖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工作與日常行政管理有所不同,但它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存在可系統化的步驟。其基本實施步驟與PDCA循環理念一致,包括:Plan——制定宣傳活動計劃(包括量化活動舉辦效果的指標)、Do——執行宣傳活動計劃具體要求、Check——監督檢查宣傳活動效果(以活動開展效果的量化指標為依據)、A——處理、總結宣傳活動中的經驗,并將其納入下一個循環中。PDCA循環模式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有效融合的過程中,體現其動態化、標準化、靈活性。
(1)動態化
PDCA循環模式是一種螺旋式向上發展的動態模式,基于PDCA循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每一個循環都在為下一個循環的效果和質量提升做準備。此外,基于PDCA循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還是一種小循環扣大循環的模式,在每個大循環的具體階段都可以進行內部的小循環,以保證在宣傳活動計劃、執行、檢查和處理的每個階段都可進行即時改善。
(2)標準化
基于PDCA循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標準化主要體現在于P-D-C-A中的計劃和檢查階段。在計劃階段,根據前期數據和人才培養目標形成規范的、一致的、可復制的活動開展策劃范例或指南,為規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開展提供策劃標準。在檢查階段,將活動執行中的過程評價結果和檢查中的效果評價結果收集整理,總結形成新的循環的標準和要求,并將標準與要求落實到下一個循環中。
(3)靈活性
雖然基于PDCA循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具有標準化的特性,也有科學規范的具體步驟,但并不意味它在執行過程中是死板、僵化的。在執行、檢查的階段,隨時都可評估當前流程是否合理、有效,并進行即時改進。
基于PDCA理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可將各個環節分四階段進行,具體流程如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構思與設計是開展該類活動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決定學生參與積極性的重要環節。制定活動計劃時,要注意四個全面。
第一,全面了解學生當下心理需求。不搜集信息直接進行計劃制定,很可能成為舉辦者的“一廂情愿”,脫離學生真實的心理需求。第二,全面評估執行計劃能力。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不同,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注意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擇重、擇需地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第三,全面調用活動渠道。比如,微信、微博、QQ甚至抖音等線上宣傳,展板、宣傳畫、易拉寶以及擺攤設點等下線宣傳等。在“互聯網+”的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牽頭部門結合各校的具體情況,從學生更易接納的宣傳渠道和宣傳方式開展宣傳活動,有助于了解學生心理需求,也能直接滿足其心理需求。第四,全面考量目標的制定。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的牽頭部門,除了參照往年的經驗、各界學生的入學心理普查檔案資料、個別咨詢以及團輔中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外,還要多渠道調研和調查,如定期和不定期走訪學院以及其他相關職能部門以便收集相關資料,同時,還需結合當前的社會現象和突發事件等制定和及時調整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以及制定量化效果標準,提升活動設計水平。
按照長、中、短期的目標要求,在具體活動制定時,根據以往經驗和年度主題,搜集資料,并對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行深入調研,漸進地、有針對性地確定活動主題、具體內容和形式、活動時間和人員分配等,針對活動中各個環節可能產生的突發事件制定備用方案,保障活動正常進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中大量工作需要由學生配合才能完成,為確保活動質量,需對學生團隊重點培訓。培訓目標主要包括兩點:一是提升學生團隊開展活動的基本素養;二是讓學生團隊掌握開展活動必須具備的相應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是否扎實到位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實施成功與否的一個的重要環節。
總體來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結合大學生發展需求和心理需要,進行系統化的頂層設計,根據不同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設計活動實施的主題、形式、內容、流程、評價形式和標準等,并形成規范的活動策劃書。
活動執行階段是落實標準化活動策劃書的具體環節,也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最重要的實踐環節。應落實規范化的活動策劃書中的主題、形式、內容和流程等,在活動宣傳、活動開展、效果評估、活動總結等階段均嚴格按照既定要求執行,使活動達到預期目標。在活動推進過程中,主管教師和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者各司其職,既對活動執行全程進行監督和管理,又根據考核標準考核活動進展情況,評估是否達標。
檢查是PDCA理論中的重要環節,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中的有效保障環節。為檢驗活動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可結合學校活動評估標準,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有效評價機制,形成定期檢查制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有效評價機制包括實施效果評估、與標準活動策劃案的一致性評估等,主要面向參與活動者和活動實施者。具體來說,對參與活動的師生進行隨機調查,從活動滿意度、活動質量、活動的趣味性及自己是否會參加之后的活動等方面評分,并填寫意見表,包括對本次活動印象深刻的部分、希望改進的方面、下一次活動的舉辦形式等。對組織和管理活動的師生進行隨機調查,對組織活動的滿意度、活動質量等方面評分,從組織者和運行者的角度,從活動企劃、活動宣傳、活動實施和收尾的各個階段,提出意見和建議。
定期檢查制度從班級、學院和學校出發,構建三層次評價體系,以相關領導、心理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委員和學生代表等為主體,每月或每學期組織不同層面的總結會,總結活動經驗,提高心理宣傳活動工作的有效性。
根據計劃、執行、檢查三個環節的完成情況,準確評價活動舉辦的優缺點,分析原因。對實施效果較好的活動方案,形成常態化活動;對實施效果較差的活動方案,認真討論,尤其重視檢查環節的反饋資料,全面、綜合、詳細地分析活動的優缺點,改進或尋找替代方案。改進后的方案在下一個循環中繼續施行。
ACT階段將總結出的經驗教訓精煉為可操作化的標準,并融入標準活動策劃書中,進一步幫助教師分析和理解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和活動效果。
PDCA理論在醫學管理、護理、檔案管理、高校教學管理中已有運用,并已產生顯著、積極的影響。基于PDCA理念的高校心理教育活動工作具有明顯的“過程”特點,在不斷實踐中自我革新,帶著未解決的問題和改進方案繼續探索,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工作的積極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