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利
(新鄉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3)
從基本信息部分可以看出,孩子生活方面大多由媽媽負責,高達88.13%,而爸爸僅有41.39%;孩子學習方面的主要負責人,選擇媽媽的占88.87%,爸爸僅有33.83%;參與問卷調查的,媽媽占到81.01%,而爸爸僅有16.32%。
由此可見,在孩子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媽媽付出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爸爸的參與度不到媽媽的一半。
(1)對“雙減”政策內容、實施目的、態度方面的認知偏差
從“您對‘雙減’政策的具體內容了解程度”一題的答題情況來看,“一般了解”的占到50%以上,“不大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各占14.09%和4.15%。
“您對‘雙減’政策實施的目的了解程度”一題的調查結果中,“一般了解”的占到50%以上,“不大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各占15.73%和4.15%。
“您對國家‘雙減’政策所持的態度”一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3.15%的家長“非常支持”,38.72%的家長“比較支持”。
由此可見,家長對“雙減”政策內容、實施目的的了解不夠,對政策所持的態度有一定的認知偏差。
(2)對“雙減”政策理解的偏差
有不到60%的家長認為國家對“雙減”政策的態度是“長期性的”,33.68%的家長認為是“一段時期內的”,還有近10%的家長認為是“暫時性”的。
70.18%的家長認為“雙減”對孩子而言意味著“課余時間增加,有了更多的放松身心和玩的時間”,居所有選項之首。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不少家長對“雙減”政策的理解有偏差,對孩子可能會造成一定不良影響。
僅有62.22的家長認為“雙減”后孩子和家人的關系“比以前有所改善”,17.04%的家長認為“沒有改善”,5.48%的家長認為“比以前更緊張”。高達15.26%的家長表示“不清楚”。
不到50%的家長認為“雙減”后,孩子和同學、朋友的關系“比以前更融洽了”,34.96%的家長認為“沒有變化”,也有0.44%的家長認為“更緊張了”。高達14.96%的家長表示“不清楚”。
不到50%的家長認為“雙減”后,孩子和老師的關系“比以前更融洽了”,30.22%的家長認為“沒有變化”,也有0.89%的家長認為“更緊張了”。高達19.11%的家長表示“不清楚”。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知,在家長眼中,孩子的人際關系有一定進步,但不明顯,不少家長甚至不清楚自家孩子人際關系的變化。
(1)擔心“雙減”后孩子學習落后
七成以上的家長在調查中表示“雙減”后會擔心孩子學習落后。
“雙減”后您有沒有擔心過孩子學習會落后 的調查結果

(2)各種形式的“加餐”
①額外布置家庭作業
46.97%的家長在調查中表示給孩子布置過額外的家庭作業。
②各種網課
調查顯示,有20.53%的家長在“雙減”后,給孩子報過網課(語數英之類的學科類課程),33.38%的家長在“雙減”后,孩子原來的網課(語數英之類的學科類課程)并沒有停上。54.95%的家長在“雙減”后,給孩子報過線下的藝術課(體能、舞蹈、美術、各種器樂、語言表演類等),同時有10.04%的家長表示“雙減”后,孩子原來的線下藝術課(體能、舞蹈、美術、各種器樂、語言表演類等)變多了。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家長擔心“雙減”后孩子學習會落后,于是給孩子主動“加餐”。
針對以上調查結果,希望能幫助家長走出誤區,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政府、家長、學校等多方共同努力,幫助小學生在“雙減”政策落實過程中健康全面發展[1]。
調查顯示,85%以上的媽媽參與負責孩子平時的學習與生活,而爸爸的比重不到媽媽們的一半,參與程度較低。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起著不同的重要作用,且不可替代。母親影響孩子的情緒和性格,父親則影響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孩子從出生,到幼兒園,再到小學,周圍照顧自己生活和學習的成人,大部分都是女性,因此非常需要爸爸們積極參與到他們的生活與學習中,平衡生長環境中的男女性別角色。
爸爸們如果每天能抽出10—30分鐘,與孩子聊聊天,溝通感情,了解孩子生活與學習;每周能與孩子有一次親子游戲,共享親情,不但能改善親子關系、拉進親子感情,也能為孩子成長帶來樂趣,為家庭生活增加幸福。
父母共同參與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不但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的愛,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有積極的助力作用,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您是通過何種途徑了解“雙減”政策的”一題的調查結果可知,“學校宣傳”居了解途徑之首,排在第二位的是“新聞報道”,第三位是“其他家長分享”,還有“聽孩子說起”的。由此可見,家長了解“雙減”政策的途徑有限、形式單一[2]。
從前文的調查結果可知,不少家長對“雙減”政策的內容、實施目的、態度以及對政策本身的理解也有偏差,對孩子可能會造成一定不良影響。
因此,新鄉市的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需要多途徑、多形式地向家長宣傳“雙減”政策。
(1)新鄉市各小學通過各種形式向家長進行宣傳
從調查結果得知,學校宣傳是家長了解政策最多的途徑,新鄉市可以充分利用學校這個主渠道,加大宣傳力度。
家長會。班主任在家長會上專門安排關于“雙減”的內容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對家長進行宣傳講解。
家長課堂。線上線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可以做系列課程,系統給家長講解“雙減”政策的背景、實施目的、內容及相關部分的解讀。
宣傳墻、宣傳欄。學校可利用學校外墻、宣傳板,在接送點制作“雙減”政策的宣傳畫,家長在等待接孩子的過程中,既了解了“雙減”政策,也減少了消極等待。
學校公眾號、微博。學校可利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平臺,定期推送“雙減”專題文章。
專家講座。學校可以定期邀請研究“雙減”政策的專家,定期面向家長舉辦專題講座,宣傳政策的同時,解答家長的一些困惑。
(2)新鄉市政府與社會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進行宣傳
通過教育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平臺定期推送“雙減”方面的專家講解、專題文章,并開通家長答疑平臺,幫助家長了解“雙減”政策,解答家長疑惑,減少家長的不安與焦慮。
電視、網絡新聞開辟專欄報道“雙減”落實過程中的優秀案例。
利用文字、圖畫、圖文并茂、漫畫、音樂、小品或者其他藝術形式,多樣化地宣傳“雙減”政策,提高家長學習的積極性。
(3)通過新鄉市的小學生或者特殊小學生家長資源進行宣傳在校期間對學生適時進行“雙減”政策教育,家庭中的親子溝通可以把科學的觀點傳遞給家長。
在教育系統工作的家長或者對“雙減”政策有研究的家長,可以作為宣傳的帶頭人,在家長群體中進行積極宣傳。
首先,引導家長正確看待孩子的人際交往變化現狀。人際交往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雙減”政策落地也不過半年,孩子的業余時間也不是都用在人際交往上。
其次,人際交往也有一定的技巧。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交往技巧有限,年級越低,表現越明顯。情緒自控能力有限,表達情感比較直接,喜歡與不喜歡會表露無疑,不拐彎抹角。
再次,家長要多關心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愛,從家庭成員的言行中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家庭是孩子人際交往的起點。家長通過每天的親子溝通了解和感受孩子的人際交往情況;通過經常關心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改善親子關系;通過和家庭成員的和諧相處,示范給孩子與人交往的正確方法,從而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水平。
針對調查結果中,僅有不足50%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家表現“有進步”和綜合能力“提高了”的情況,家長最好的做法不是說教和指責,而是以身示范,給孩子做榜樣。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家長先要讓自己努力成為那樣的人[3]。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人。
想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家長要不斷努力,讓自己不斷成長,全面發展,并且和孩子一起參加一些活動,與孩子同進步、共成長,在此過程中影響孩子,同時也提升自己。
從調查得知,七成的家長擔心“雙減”后孩子的學習成績會落后,家長擔心“雙減”政策縮減了學習時間、減了作業量,也減了成績,于是給孩子明里暗里地搞“加餐”。但有時會遭到孩子反抗或者不配合,也感覺很無奈。
要想讓家長打消顧慮,就需要讓家長明白“雙減”后,政府、教育部門會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學校、家庭、社會需要凝心聚力,攜手同行。其中,學校要發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讓學生學好學足,教育部門要履行好監管與督促職責,共同努力幫助學生學習和成長。
讓家長了解“雙減”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讓教育回歸正軌,回歸育人本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引導家長正確看待國家實施“雙減”的決心和良苦用心,看到希望孩子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共同目的。
通過解讀“雙減”政策的內容,讓家長全面了解“雙減”的總體要求以及政府、教育部門、學校、社會各自努力的方向,并通過相關配套措施進行保障,確保教育回歸本位,各司其職,使孩子受益[4]。
家庭教育培養動力,學校教育培養能力。“雙減”形勢下,家長用心了解孩子,陪伴孩子,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學習的激情;與學校積極配合,順應形勢,共同努力,打好組合拳,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