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寧霞
(臨海市特殊教育中心 浙江臨海 317000)
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教育部等部門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的通知》中提出,要“深化特殊教育課程教學改革”,要“強化生活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這份綱領性文件的頒布反映了在培智學校教學中進行生活化的教學改革和教學設計是一個大勢所趨。
研究表明,人的絕大部分知識獲取來源于視覺。因此,美工課是培智學校的重要課程。該課程通過美術、繪畫和手工制作的教學,不僅可以通過手眼協調的訓練來提高左右腦的協調發展,更是可以讓學生在對“美”的發現、欣賞、展示中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對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有積極的康復作用。
精準的學情分析是有效開展培智教育的基礎。臨海市特殊教育中心位于臨海城鄉結合部,目前有學生134名。總體而言,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較高,但整體智力水平參差不齊。筆者作為該校的美工課教師,以五年級一班的學生作為教學對象開展學情分析。目前該班學生年齡集中在10-15歲之間,智力能力相對一般,生活自理能力差異較大。通過一段時間觀察學生在學校生活和課堂中的表現,逐一對學生的個體特征和興趣能力進行分析和歸類。(見表1所列)

表1
通過一一具體的學情分析發現,學生之間的能力水平和興趣關注點差異較大,究其原因,主要不是來自年齡和性格上的差異,而是其病理所致的智力差異引發。想要收到有效的教學成果還要依據學生不同的情況和興趣點開展美工課的個別化教學計劃,貼近他們在生活中面臨的現實需要。
在幾年的教學中,筆者認為本校的美工課程開展較好,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但教材使用和教學內容選用上仍不盡人意,主要表現在教材內容體現出很強的學科性,如描線、涂色、仿畫、剪貼畫、折紙等繪畫與手工制作,很難體現出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另外,教材的框架性較強,框架內的內容看似很豐富,但離具體學生具體生活總是有差距,缺乏具有體驗的情景和場景,實用性大打折扣。
2016年頒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不同地區擁有的自然、社會、人文等課程資源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各地教研機構、研究人員和教師要根據地方特點、學校特點、師生特點,努力做好開發工作,有組織地在當地進行調查、了解,分類整理,充分加以利用,構建地方或學校的繪畫與手工課程”,在課程理念中要求“從學生的生活需要出發,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驗繪畫與手工和生活的關聯”。因此,實際教學中就要對教材使用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造,設置出單元主題,使其更貼近生活實用,更體現地方文化資源的特色,更結合本土社會生活。這樣以適用于日常生活的實用美工課程,方能以生活實用性為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根據研究對象班級學生的生活能力,可以將美工課堂的教學資源劃分為三個領域:以自我認識、管理和行為分析為資源的自我資源;以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認知為資源的生活資源;以人際關系、社會環境為資源的社會資源。
結合美工課程性質,將繪畫、手工、欣賞、活動四大類型為基礎,穿插講故事、舞臺表演、展示展覽、友誼比賽等輕松活潑的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類型亦考慮不同學生的能力層次和心理特征,最大化地提升對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強化學生的多感官體驗感。
充分挖掘各類可用于教學的資源,重構教學內容框架,把自然、學校、家庭、社會中的方方面面納入美工課堂中,讓教學就像發生在生活中、身邊的故事一樣,從而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資源開發的實踐中,自我資源更貼近學生日常的生活能力,讓學生首先對自我進行認知,具有很強的現實價值。(見表2)

表2 本校美工課生活化教學資源開發表
結合教學資源和教學類型,重構教學內容為三個單元主題:“美與自我”“美與生活”和“美與社會”,按照難易程度布局教學內容。本校美工課生活化教學開發方案部分單元項目示例如下。
(1)單元一:美與自我
項目1:美麗的臉
學習內容:認識人臉五官的位置分布和看、聽、說、飲食、聞的功能,畫人臉和人物面部五官拼貼。教學方式:欣賞展示、感官游戲活動、繪畫與手工拼貼交替進行。
項目2:我的身體
學習內容:認識軀干結構,展示手腳肩等構造、功能,展現一些動作能力,學習一些保健知識。教學方式:欣賞展示、舞蹈游戲體驗。
項目3:我會洗手
學習內容:通過識讀五步洗手法圖片,讓學生了解洗手方法、步驟,洗手時間(飯前便后),洗手液的使用,毛巾的使用。學生開展輪流體驗、展示活動。教學方式:展示、體驗、良好衛生習慣的講述。
項目4:我的理想
學習內容:了解一步步努力走向成功的普遍規律,初步建立自己的職業理想,并用繪畫、表述等方式來表達對未來職業的理解。教學方式:繪畫、講故事、展示與表演等。
(2)單元二:美與生活
項目1:漂亮的花
學習內容:選擇生活中的一種花,如菊花。先對此花進行寫生仿畫,再拿出實物,用觀察法介紹顏色,用嗅覺介紹氣味,用觸摸感受觸覺,用泡茶等展示其味道。教學方式:繪畫、欣賞、展示,多感官體驗與講述結合進行。
項目2:美味的水果
學習內容:選取生活中的一種水果,如西瓜。通過色香味的辨認,逐漸延伸到其它水果的識別。仿畫水果。教學方式:繪畫、欣賞、展示,多感官體驗與講述結合進行。
項目3:營養的蔬菜
學習內容:選取生活中的一種蔬菜,如菠菜。通過色香味的辨認,逐漸延伸到其它蔬菜的識別。仿畫蔬菜。教學方式:繪畫、欣賞、展示,多感官體驗與講述結合進行。
項目4:有趣的樹葉
學習內容:落葉季節收集的樹葉,對樹葉不同顏色、大小、形狀的認識。嘗試把樹葉拼成生動可愛的動物形象,并評出最受歡迎作品。教學方式:欣賞展示,獨立收集活動,手工拼貼,學生投票作品評選。
項目5:干凈的街道
學習內容:圖片展示學校附近的道路、學習方位、行走方向規則等。教學方式:欣賞,聯想與講述結合。
項目6:安全標識
學習內容: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安全標識,通過視頻和圖片展示安全事故、災害等危害,講解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和回避措施。教學方式:聯想與講述結合。
項目7:我會做家務
學習內容:展示提前準備的學生在家的一些勞動圖片,如掃地、倒垃圾、擦桌子、洗碗等。讓學生自己介紹場景。展示動作和個人成就。通過繪畫展示家務勞動。教學方式:情景欣賞,練習指導,表演互動。
(3)單元三:美與社會
項目1:超市購物
學習內容:用圖片展示超市場景,了解各類貨物的歸類和分區,了解超時購物流程,學習如何去超時選取自己想要買的東西。用畫圖、表述等方式表達。教學方式:欣賞展示,講解討論,情景體驗,實踐演練,繪畫在學校小超時實地演練,與課堂講述結合。
項目2:繪本講故事
學習內容:選取繪本故事《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在欣賞畫面美的同時,對故事中出現的打工、火災、鄰里互助、購物和貨幣兌換等問題做了講解,并讓學生扮演小老師再同大家講一遍。教學方式:情景欣賞,講解討論,表演互動。
項目3:美麗的墻畫
學習內容:選取學校圍墻的宣傳畫,讓學生講述畫中的色彩、內容,尤其是表述行為規范、良好道德品質的故事。教學方式:墻畫增加了校園美的氛圍環境,通過欣賞,講解討論,交流互動,讓學生潛移默化中規范自己的行為。
項目4:好朋友的賀卡
學習內容:以兒童節節日禮物為契機,指導學生手工制作賀卡,能力好的同學寫上祝福的內容,相互贈送。教學方式:手工制作,讓學生講解說明賀卡的贈送人,贈送原因,交流互動,增強學生情誼。
項目5:我的家人
學習內容:通過提前準備的學生家長照片,讓學生描述家長的性格,優點,模仿家長的動作。教學方式:表演,聯想與講述結合。
項目6:諺語漫畫
學習內容:選一篇諺語漫畫故事如“螞蟻壘窩要下雨”,讓學生理解意思,漫畫的情景講解,再結合各個學生在生活中遇到該諺語的情況逐一互動,加深印象。訓練學生社交能力。教學方式:情景欣賞,講解討論,交流互動。
項目7:中秋節
學習內容:以中秋節為背景的傳統民俗故事動畫短片的欣賞,了解節日的古老內涵和風俗習慣。教學方式:欣賞展示,講解說明,練習指導,情景表演。
通過單元和項目的分解,將生活中的文化常識、自然科學、口語交際、勞動技能和商品交易等融入美工課生活化教學,打破了單一的學科知識壁壘,把美工課作為認知、體驗、展示等能力提升的載體通道,同時又符合課程特點,并未失去美工課動手、動腦、創作等開發智力的主旨,而且結合生活實際,能深刻、直觀、強烈地將視覺傳達和動手實踐的體驗感入腦入心,提升了特教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