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銘哲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24)
播音學立足于哲學、藝術學、新聞與傳播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四大學科支柱。不論教學環境如何改變,該學科始終堅持培養學生掌握規范的有聲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有良好的審美情趣和進行藝術創作的能力。
張頌先生在《播音教學法研究管窺》中提到:最早的(播音)教學形式,在當時的條件下,只能是“一帶一”。這種教學形式雖然簡單粗陋,卻抓住了播音教學的精髓。播音學強調主體間性,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互補互動、彼此融通[1]。
趙俐老師在《語言用聲能力的喚醒與充實》中提到:發聲教學當中,師生合作的和諧程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學中要通過交流思想認識,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切入,建立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信任,這是培養能力、提高效率的保證[2]。
在線下課堂中,老師與學生處于同一時空,老師對于學生的能力和狀態能夠有全面的感知,而線上教學通過電子設備,將三維空間的人轉化為屏幕鏡像,雖然同樣可以進行授課,但扁平而難以感知。播音教學方法也被稱為“口耳之學”,當視覺和聽覺等感官被鏡頭削弱后,若將線下授課模式移植到線上課堂,回歸一人講、眾人聽的大課堂模式,老師辛苦,學生也難收獲等量的知識。
線上教學如今已成為常態,在線上課程中,師生通過屏幕實現面對面教學。電子媒介的介入使得師生二者從同一時空轉變為同時異空,僅這一變化衍生出諸多新變化。如若僅將線下教學模式完全照搬到線上教學中,則效率和質量都會受到影響。專業教師需及時調整并探索出適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勇敢面對困境。
傳統的播音教學中,教師給學生面對面地講授播音專業理論,指導學生在話筒前或鏡頭前依據正確的播音創作規律,使信息得到共享,認知達成共識。總體來說,就是一個講授理論——指導實踐——成果展示的遞進過程。
在線上教學中,由于受到設備技術的影響,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受到限制。線下課堂,師生可以同時發言,并且能清晰明了地知道發言者和發言內容。但線上如若教師和學生們參與討論,一旦人數過多,那么電腦輸出的聲音效果會駁雜不堪,使師生雙方無法辨清信息,故使得從師生間多頻互動的課堂變得單一。
“播音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語言功力。從觀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到表現力、鑒賞力、調檢力、回饋力,都能夯實有聲語言的能力[3]。”不論線上或是線下,教師對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都不能改變,要通過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的。
此處的空間改變包含兩層意義,一為學校所提供的專業教學空間改變,二為日常在教室內師生共建的同一時空的教學空間改變。
專業化的教學空間是高校中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教學的重要場所,還原真實的工作場景,能夠訓練學生職業能力和強化學生的播講狀態。教學空間中所包含的硬件設備包括燈光舞美、攝影器材和錄音器材、提詞器等設施,盡最大可能還原了播音員主持人一線工作的工作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在還原了一線工作場景的教室中,學生們穿著職業服飾,甚至做好造型再進行專業訓練,提升的不僅是業務上的能力,還可提升對所學專業的自豪感,教師在教學空間中制造出儀式感,使得課堂效率和質量得到提高。
由于空間的改變使得傳播方式被改變,從面對面的口語傳播模式轉變為智能傳播,這一變化所導致的變量對教學影響顯著的便是身體的缺席。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中,提到“人類的存在既非離身的心智,也非復雜的機器,其主體性在于作為活躍的生物以人類所特有的生理結構介入世界。”“身體是在世界上存在的媒介物,擁有一個身體,對一個生物來說就是介入確定的環境,殘余某些計劃和繼續置身其中[4]。”屏幕裹挾下的身體對現實空間的感受能力基本被截除了,改變了身體和在世空間的關聯程度。在遠程狀態下,身體不再是現象學意義上主動的、富有感知能力的身體,而是成了終端,只是技術假體的承受者,消弭了不同身體之間的差異性[5]。
回歸到語音發聲課程中來,身體在同一空間,其所產生的細微動作、微表情、氣息等具體可感的信號,這對于教師判斷學生的專業實踐是否標準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通過身體的起伏判斷氣息與情緒、通過微表情和微動作感知學生的投入狀態、通過細微的摩擦聲判斷學生發音部位是否標準。而僅依靠屏幕上所截取的扁平化圖像,由身體缺席所導致的問題難以解決,與此同時,身體不在場所造成即時互動、交流的喪失在線上課堂中難以彌補。
線上課堂中,受線上教學技術、學習環境改變、身體缺席等原因影響,出現了目前線上教學中學生參與程度不高、持續學習意愿不強、教學內容內化不足等實際問題,而探究其本質是在線學習投入不足的問題。諸如學生們上課地點在家中,舒適熟悉的環境往往帶來懈怠和對課程的不重視。常見學生們穿著隨意,氣虛聲散,精神渙散,“癱坐”在攝像頭面前,影響課堂的效率和質量。
語音發聲課程中,學生需正確認識發音器官,從發音的生理基礎進行學習。教師常用簡略的發音器官簡圖作為參照,如圖1所示。

圖1 發音器官示意圖
舌尖中音“d、t、n、l”的發音部位均是由舌尖和齒齦前部形成阻礙。四個音的發音區別依靠細微的變換所產生,如常見的發音問題“l、n不分”困擾許多同學。而此時,教師在講授理論時,更加要注重言傳身教,活用移動設備的攝像功能視作為“醫學探針”來使用,通過鏡頭放大發音位置的圖像,教師展示正確的發音動作,學生同樣可以通過屏幕放大發音位置的圖像,使內容更加具體和可操作。
線上課堂的教學空間雖然不在教室,但可存在于任何地點。借助于移動數據網絡,信號所覆蓋之地,均可成為課堂。不限制學生在固定空間進行創作,而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在不同區域甚至到大自然中強化觀察力和理解力。教師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善用線上技術的優勢,而打造更為高效的課堂。
比如,為訓練學生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教師會提出一個名為“聞花香”的訓練方法,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半身高的花壇旁,附身聞花香味,以此來訓練專業的呼吸方法。但在線上課堂,設備可移動使學生的上課地點不再局限于狹小的空間內,學生可走出課桌和房間,找到自己喜愛的帶有香氣的物品,借助實物進行訓練,變得更加具體可感。總而言之,雖然線上課堂使學生無法使用專業的儀器設備,但播音主持并非僅僅是在主播臺前的工作。在業務方面,現場報道、直播等業務都是可以一臺手機就可打造出專業的播出節目;在藝術創作方面,不再擠在教室中,而是走到戶外真正感受自然,更能激發學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線上教學的空間不再局限于教室,反而擴大到廣袤無垠的大自然和更為豐富的生活場景中。
為解決在線學習投入不足的問題,有學者認為,激發人的正確行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充分發揮人的治理效應,并做出最大成績的最終目的,與激勵理論不謀而合[6]。
激勵理論的發展前景廣闊,并且與多個領域單向和交叉發展,針對線上教學,本文借鑒凱勒的ARCS模型,借助該模型劃分出“引起注意、創造聯系、培養信心和獎勵激勵”四條創新路徑,結合線上教學和線上學習經驗制定不同的激勵策略,試圖解決學生線上學習投入不足的問題。
(1)知覺喚醒
知覺喚醒,即提供與學習者經驗相沖突、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實例,引發認知沖突。例如,口腔開度會影響聲音之美,給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單元音a在普通話400多個基本音節中出現比較多,大約在150個音節中出現。a音發得好,可以使聲音美化。a音發得不好,可以使聲音偏前發嗲,男聲女氣,在朗誦、播音中不大方、不莊重。a音靠后,壓舌根喉音重,吐字不清楚,男聲顯老氣。a音口腔開大了,聲音散,不集中。a音口腔開度小,聲音扁,沒力度。a音發音時,軟腭挺不起來,氣流通過鼻腔,帶鼻音色彩……[7]張頌老師將幾種口腔開度導致a音不好聽的問題指出,可以讓學生們規避錯誤。
當前,大眾對有聲語言作品的審美取向多樣,一些音視頻作品靠審丑博得眼球。比如,一些視頻中主播運用變聲軟件或改變發音位置發出所謂“夾子音”等,而這些發音的位置都是通過改變正常發音位置,而發出不莊重、不得體的聲音。老師可以選取這些素材為反面案例,不僅可以引起學生注意,具體指出發音位置的問題,同時可以培養學生正確和健康的審美取向。
(2)創造聯系
將學生與所學內容建立多重聯系,使學生明白所學內容與個人相關或有意義。尋找相關性在線上教學中不妨從自身關聯、價值關聯、職場關聯等角度挖掘。
自身關聯。所學內容與學習者若能搭建起相關聯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曾為西安一所學校遠程授課,課堂上出現學生不配合,表現不積極的情況。在后期備課過程中,筆者在網上找到國家一級演員郭達用陜西方言朗誦的《將進酒》,同學們大部分都對陜西方言非常熟悉,加之郭達老師的精彩演繹,不少學生開始用陜西方言模仿。同學紛紛在課堂直播評論區打出如“大氣”“自豪”等言論,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價值關聯。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在不同的時代會被賦予新的價值。當前環境中,優秀的播音主持人才除了肩負黨的喉舌這一重擔,還承文化傳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和推廣等新使命。比如,在進行字音糾正時,教師應告知學生不僅是為錘煉語言功力,也是為將來有能力承擔文化傳播這一使命,從而增強學生的信念感。
職場關聯。例如,邀請業界前輩、專家學者為學生授課,發揮榜樣作用,為學生們指明方向,帶領學生提前領會職場與校園間的區別,使學生的目標更加明確。
(3)培養信心
線上教學中,教師借助翻轉課堂的教學手段,將學生課后反饋中優秀作品進行課上賞析,以作品形式進行集體鑒賞,互相評判,以及培養學生自信心和鑒賞水平。
(4)獎勵激勵
教師通過獎勵激勵等手段,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趣味性,并且對這個過程感到滿足。線上教學時,教師應更注重正向的獎勵,著重考慮線上教學情況,也要避免作為監督者、威脅者的身份去迫使學生強制完成,打消學生的積極性。
當前,線上教學已經普及且必要,并且接受程度較高。播音主持藝術線上教學應該著重思考技術、學生、教師三者間的關系,善用新媒介的優勢,保持播音主持藝術傳統教育內核,使傳統教學與線上教學有機結合,以激勵為前提,使學生適應線上教學環境,培養良好的線上聽課習慣和整體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