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麗
(上海市寶山區新民實驗學校 上海 200941)
2018 年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了由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共同構成的學科核心素養,引導教師更加關注育人目的,并且強調課程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豐富課程資源,拓展學習渠道。由此可見,深化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已然是不可阻擋的教研趨勢。
核心素養是關于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的綜合要求[1]。核心素養側重學生培養過程中的身心感受,它同時具有相對不變性、多元性與發展性的特點,是一個使學生終生持續發展、與時俱進的動態優化學習的系統,為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生學習、實現全面發展提供基本保障。由此可見,核心素養不但對個體發展有利,而且也能促進社會的優化進步。
學科核心素養實質是植根于各學科的具體內容,關注學生基礎學科素質培育和學科的理論和應用能力,兼顧學科特點,發揮學科特長,融合人文主義思想和學生的自然屬性,體現學科特色價值學科核心素養與以人為本的關系。從素養角度理解,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的基礎性作用在學科意義上的呈現;從學科角度理解,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的以人為本與學科價值的有機結合,是該學科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價值所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既不能離開學科的沃土,也不能離開基礎性的人本價值。
單元是承載主題意義的基本單元,就英語學科的本質而言,一個單元是一系列以主題意義為主導的不同文本的組合。根據英語學科“意義為本、語言整合、思維優化”的本質要求,積極嘗試以大概念為背景的英語單元整體教學[2]。首先,單元的整體教學不是一個自然單元中任意小時數的簡單機械疊加,而是運用整體教育觀的理論,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提高學科定位。單元整體教學就是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以學生的主觀發展作為單元整合的基礎,一個單元是一個完整的學習事件或學習故事。基于大概念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以課程標準為基礎,著眼于小學英語自然單元的功能和話題特點,從連接各種小話題的小概念入手,進行整合提煉。基于大概念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要求教師將單元的整體學習視為一個有機的網絡,這個網絡的連接點就是本單元主題的大概念。可見,大概念視角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更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語言技能,避免出現“見樹不見林”的現象。在課堂教學中各個版本的新英語教材大多將碎片化的知識融入大單元的結構中,這是課堂轉型的重要支點,以新教材為主體的單元教學與英語的大概念息息相關。一方面,大概念聚焦核心知識,體現概念發展的關鍵脈絡和單元內容的基本結構;另一方面,大概念提供教與學,為了獲得清晰明了的線索,有意義的單元整體教學需要圍繞大概念組織教學內容,面向整體、促進整體、以探究為基礎,充分揭示概念之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在教學中,要打破獨立課時教學順序的束縛,以整合的教學理念協調教學進度,在學生現有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大概念的學習過程。
傳統的小學英語課堂大多數是以教師主導下的任務型教學,通過機械化的問答、對話等完成任務。隨著科技的發展,微課逐漸成為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重要資源[3]。通過五至十分鐘的演示,學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感官,感受語言情境,自主分析與解決問題,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例如,在詞匯課前,筆者通常會將核心詞匯的拼讀方法、構詞法通過微課滲透;與此同時,設計有趣的故事幫助學生進行聯結記憶。如教授 plant 時,將其與 plan 進行聯系:在動畫中兩個孩子在討論植樹節計劃,用氣泡框呈現他們腦海中除草施肥、挑水澆樹的情景。這時,通過flash 動畫功能把鐮刀、鋤頭等工具閃現,變成字母 t 進行強調,學生馬上就能分清plan 和 plant 的區別——plant 作動詞時是“種植”的意思;而 plan 是“計劃、打算”,屬于意識層面的事物。除此之外,還引導學生即興造句:We plan to planttrees next Sunday.通過巧妙的微課設計,學生既記住了單詞,又進行了核心句型的操練,使得教學事半功倍。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在實際情境中展開教學,實現知識與概念的建構。英語作為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科,需要在真實情境中多說多練,才能有效地抵抗語言磨蝕。例如,在 I live in a big house 一課中,需要學習不同功能場室中人物的活動。傳統的教學都是展示圖片,教讀單詞、操練句型,這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筆者使用 Focusky 動畫演示軟件創設了某幢別墅中一家人活動的情境。通過巧妙的鏡頭切換,使用炫彩多樣的縮放、旋轉和平移鏡頭幀交叉轉場,學生們感到“身臨其境”。特別是使用“聚光燈”功能時,演示屏上幾乎“一片漆黑”,學生只能靠聽聲音去猜是哪一個功能室,猜對后白板上會依據音節逐步呈現出單詞,在這種仿真度較高的教學情境下,學生們愿意開口拼讀或跟讀,進行句型操練。通過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自主表達觀點,實現知識概念的建構和語言的運用。
問題鏈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基礎、技能條件等要素,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設計的一系列探究性、遞進性、遷移性問題等,這些問題環環相扣、層次鮮明、難度螺旋上升,學生在思考探究時能最大程度激發求知欲、鍛煉能力,從而達到“深度學習”[4]。基于信息技術支持的英語課堂,并不是讓學生機械地瀏覽幻燈片或動畫,跟讀幾句便敷衍了事,而是要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激活高階思維,培養核心素養。例如,筆者在執教Pete the Cat’s Train Trip 繪本閱讀課時,設計了幾類問題:(1)引入性問題鏈:Do you love travelling?Have you ever taken a train trip?What was it like?通過聯系學生真實生活體驗,激起學生的興趣,為進入繪本閱讀鋪墊。(2)遞進式問題鏈:Who shows Pete around the train?Where do they go first?After they gothrough the tunnel,what does Pete do?引導學生理解故事情節,逐步梳理文章脈絡,培養學生篩選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建立思維導圖,為深入挖掘文本內涵與人物個性特征打基礎。(3)探究式問題鏈:Q1:What do you think of Pete?Why doyou say that?Q2:If you were Pete,how will you make your trip plan?Q3:Are thereany problems about Pete’s behaviors?If you were Pete,what will you do?在 理解故事情節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結合時事或生活實際,對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行深入挖掘,批判性地審視人物的行為,進行德育滲透,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
文化意識是理解各國文化內涵,尊重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有益于英語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除了夯實語言基礎,教師要積極開展線上與線下混合式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拓展文化視野。例如,在廣州版五年級下冊“A trip to Beijing”的寫作拓展課前,筆者布置了一個“Travel Tips and Recommendations”任務,要求學生們在小組合作基礎上,通過網絡收集資料,介紹某個城市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并設計個性化旅游攻略,展示形式不限。大多數小組都能按要求完成,個別小組還制作了短視頻、旅游小畫冊、手工繪本等趣味橫生的作品,令人大開眼界。英語教學不應是枯燥的知識點講解或灌輸,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研發新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要“見縫插針”地為學生提供說英語的機會,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樹立積極的文化情感意識,堅定文化自信。
作業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起著查漏補缺、鞏固提升的重要作用。有些教師生怕學生“吃不飽”,布置作業“多多益善”,然而學生卻“消化不良”。可見,作業貴在“精”而非“多”。既要針對性地提高學生能力,又要把控好作業量,減輕學生負擔。例如,在詞匯課前,筆者通常會使用視聽說軟件如一起作業App,布置單詞及課文的朗讀預習,通過大數據掌握每位學生完成朗讀作業的時間和時長、詞句朗讀情況,精準把握、有的放矢。詞匯課后,為了鞏固所學詞匯,布置學生錄制自然拼讀小視頻進行打卡,或在微信班群里進行詞匯接龍、謎語接龍、詞匯創意記憶等游戲,鼓勵學生挖掘詞匯學習的好方法,對于完成積極的同學進行表揚或獎勵,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與學習習慣。又如閱讀課后,布置學生利用小程序 Xmind,Mind Master,Mindly 等進行思維導圖的自主構建并復述課文,以及電子手抄報、海報、繪本、宣傳畫冊等個性化作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后將優秀作品收集起來做成美篇或公眾號推文,轉發在班群或班級共享空間,對于學生是一種激勵,也是他們成長道路上可回味的點點滴滴。
在當前新課改工作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角度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符合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目標。那么,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小學英語教學現狀和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堅持目標導向,調整課堂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從而有效激活課堂教學氛圍,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程學習。尤其是在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可以將對話放在第一部分,利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交際語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避免碎片化學習。同時,教師要及時調整各單元的順序,綜合考慮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容,重新組織教材的內容。對于一些相近的語言知識單元,教師可以進行綜合教學,創設真實情景,設計有趣的活動,及時調整單元教學的順序。
教師想要不斷優化小學英語單元的整體教學設計,就必須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優化教學方法,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以確保能夠深入分析單元教學的內容。從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科學設計英語單元教學內容,結合小學生特點,實現教學設計的活動性和情境化,有問題的發展。并做好充分的準備,明確課程教學中與學生討論哪些問題,學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知識結構來探索和學習這些問題。
教師在小學英語單元的整體設計中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對于小學生來說,很多學生的思維還不夠成熟,尤其是對于英語學科本身,還是比較陌生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科學學習,提高英語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指出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帶領學生一一突破,通過舉例、深入分析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相關知識,有效提高初等英語單元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發展英語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是黨和人民對教師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作為教師,應當適時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探索和學習,研究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真正地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小學英語課程注入生命力,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