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艷
(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蓼蘭鎮蓼蘭中學 山東青島 266731)
初中數學課堂是新課改背景下實施基礎教育改革策略的主要陣地,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密切關注新課程標準理念,積極轉變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們由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轉化為自主探索的學習模式,并在課堂中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除此之外,合作探究精神也是學生綜合素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夠幫助初中數學教師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交際能力以及合作精神,讓素質教育深入到初中數學課堂的各個環節之中。
合作探究式教學法是教學方法創新的一種重要表現,在教育教學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的應用一般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組合成幾個小組,針對一些具有困難性的問題,利用探索交流以及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1]。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的應用強調激發學生們的探索熱情和學習主動性,倡導學生們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促進新課程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從教育理論的角度出發,合作學習的理念最早衍生于20世紀70 年代的美國,在教學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理念能夠很好地調節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因此得到了諸多教育工作者的認可與支持,并且教育專家不斷地應用這種教學方法開展實踐活動,讓合作學習理念逐漸成為一項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的教學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教育法不斷地創新與改革,現階段合作探究式教學法逐漸被應用到新時代的教育教學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效果[2]。根據統計調查發現,有專家稱合作探究教學法是近些年來最為成功的教學改革。表面來看,從20 世紀80 年代,我國才開始應用這項教學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實際上來講,合作探究學習早就已經存在于我國歷史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根源。近些年來,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推進,黨中央密切關注合作探究教學法的應用,并積極倡導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制定了諸多能夠促進教學水平提升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由于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目前在我國仍然處在探索階段,屬于我國教育領域的新興產物,因此能否在教學課堂中開展高效實用的合作學習活動,關鍵點在于教師是否能夠真正把握合作探究教學法的應用內涵。基于此,現階段需要針對合作探究教學法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與探索[3]。
合作探究式教學理念的提出能夠促使初中數學教師及時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限制,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互動中,讓學生們成為教學課堂的主體,幫助學生們養成積極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組織合作探究教學法,能夠促使每位學生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合作和互動的過程中相互幫助、相互激勵,調動全體學習的學習積極性。合作探究式教學法打破了學生們對傳統數學課堂的刻板印象,是一種對傳統單一化教學模式的沖擊,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讓課堂的主體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給學生們創造更多能夠自主學習和合作研究的時間與機會,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奠定基礎[4]。
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能夠為學生們展現出多種多樣的研究主題,利用合作過程中不同信息的導入,引導學生們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合作探究式教學法還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們實現個人進步,提高自主實踐能力,樹立起團結共進的精神。在應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承擔起指導者和輔助者的身份,讓學生把握正確的思考和學習方向,向著共同的學習目標前進,在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
傳統教學課堂,教師應用的教學方法是機械化地傳授知識,強制性地引導學生接受知識,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卻限制了學生思維想象力的拓展與提升,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養。應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法,教師利用給學生們創設一個良好適宜的學習情境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學習和交流,主動向教師請教問題,并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勇敢發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優勢,在提高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樹立起自信心,引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利用創新能力和探究精神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學科具有抽象化和復雜性的特點,因此數學的學習需要合理劃分層次。數學學科最低和最基礎的層次是引導學生通過推理和探索,基于現實數學情境出發,主動發現問題,尋找規律,站在整體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探索問題。在日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沒有重視這個環節,傳授知識的方式也往往是直接給予結論,而不是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索獲取答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良好的體驗感,只能選擇被動地接受知識[5]。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很好地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中的不足和缺陷,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活動的方式,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慢慢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中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對于現階段的初中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教師在為學生們安排分組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不是為了分組而分組,教師在授課之前還要制訂科學完善的教學方案,利用合理設計教學計劃的方式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夠理解知識,并且掌握知識。此外,科學合理的分組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但是現階段教師在給學生進行分組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應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法需要從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全體學生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方案,在根本上解決學生集體中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問題。
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其學習主動性直接影響著其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由于初中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化和復雜性的學科,針對初中年齡階段的學生來講具有生澀難懂的特點,教師在為學生開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時,學生通常不懂如何正確地與其他同學合作學習,且由于初中學生正處于叛逆期,他們對于教師的指示存在著反抗情緒,由此導致合作學習效果不佳,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還有部分學生趁小組合作的時間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不僅浪費課堂時間,還會導致全體學習效率的降低。
結合大量教學案例以及實際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數學教師在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時并沒有認真借鑒教學經驗,而是完全按照成功的教學案例生搬硬套,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導致教學方法的應用具有形式化的特點,且無法發揮實際作用。例如,小組合作交流存在著明顯的表演成分,表面上學習氛圍十分濃厚,但其實大部分小組并沒有認真探討課程主題,而是交流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等到教師走到他們面前再匆匆轉移話題。另外,合作學習模式具有形式化的特點,教師一般情況下設置的問題都比較簡單,抑或是提前就將答案的傾向透露給學生,學生通常無須進行探索交流就已經知曉了答案,合作探究也就變成了可有可無的環節。教師組織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具有十分明顯的程序化特點,教師和學生像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在參與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此導致學生在教學課堂上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定義明確的主題能夠給學生規劃一個思考范圍,而提出問題則給學生指出正確的思考方向,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節省時間,提高學習效率[6]。基于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性格特點來合理設計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探索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需要保證問題難度適中,符合邏輯,避免因為難度太大,從一開始就打消學生的探索積極性。
以“一元一次方程”(數學教材北師大版本七年級上冊第五章)這堂課為例,為了更好地代入教學主題,教師可以向學生們提出問題,例如 “小明弟弟的身高現在是80 厘米,如果按照每年10 厘米的速度長高,那么小明弟弟需要幾年能夠長到180 厘米呢?”教師將問題留給學生探索,并讓學生結成小組,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條件進行思考和交流,共同尋找問題的答案。一般情況下,學生在沒有接觸過一元一次方程時,大多都會采用直接計算和推算的方式來獲得最終答案,這種方式雖然也能夠獲得正確的答案,但是比較浪費時間與精力,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入這堂課的教學主題,然后教學生們如何設未知數,將已知條件組合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解出未知數,從而獲得答案。利用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機會,還能夠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教師在開展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個體的差異合理劃分小組,形成各小組實力均衡的局面,提高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另外,教師在劃分小組時還要給每位小組成員分配合適的任務,避免學生們盲目開展合作學習,浪費時間的同時還會導致學習效率的降低。例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可以擔任組長,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把控好方向和進度;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可以協助組長,并結合問題探究的過程做好記錄;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則需要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盡快追趕大家的學習進度。利用這樣的方式劃分小組能夠有效提高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的針對性,避免出現流于形式的問題,有利于促進整體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以“不等關系”(數學教材北師大版本八年級下冊第二章)這堂課為例,教師在開展合作探究教學活動時,可以按照給學生劃分不同任務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需要提前制訂幾個教學計劃,例如了解不等關系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格、明確不等式的解集等;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可以記錄下小組探究的過程,例如如何體現出不等式的關系,怎樣背誦和記憶不等關系的概念等;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需要根據探究計劃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項任務,并且保證在探究過程中能夠真正掌握知識點。只有打造職責分明的合作學習模式,才能有效避免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在根本上保障合作探究學習質量。
合作探究式教學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之中,還可以落實到課外學習當中。教師可以應用組織小組實踐任務的方式替代學生們大量的作業任務,讓學生們針對課堂上不懂的問題相互提問,繼續探究,互相借鑒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與此同時,實踐活動替代作業任務還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們的知識應用能力,幫助學生們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例如“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數學教材北師大版本七年級上冊第六章)這堂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主題給學生布置一個學習任務,例如回到家里調查本小區最近幾個月的用水情況,并做出表格和數據統計圖。學生們到家里可以帶好紙筆,以小區為單位開展調查活動,記錄這幾個月小區居民的用水費用,最后將這些數據進行統一的整理,生成清晰明確的統計圖,從而了解近月來小區居民的用水情況。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一個小組的學生可以共同負責一個小區的調查統計任務,最后將統計到的數據進行整合,不僅能夠節省時間,還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總而言之,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階段,而數學則是初中階段學生必學的基礎學科,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及時創新和改革教學模式,合理應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法,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合作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在根本上優化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