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婉寧
(延邊大學 吉林延邊 133002)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應該是最重要且最具有挑戰性的這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有這樣一條明確要求:認識3500 個左右的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階段目標中具體提出:第一學段(1—2 年級),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 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第二學段(3—4 年級),累計認識漢字2500 個,其中2000 個左右會寫;第三學段(5—6 年級),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 個,其中3000 個左右會寫[1]。而針對國家提出的這一要求,教師應該尋找合適的方法向學生講解漢字,而因為漢字本身具有的表音和表意性質,給學生講解漢字理據無疑是一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漢字的方式。
漢字作為當今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文字發明之一,相傳為皇帝的妻子倉頡所造,作為中華數千年文明的載體,由最早的甲骨文逐漸演變,金文、小篆、隸書、楷書,最終發展定型為現代通用的簡化字,漢字的類別浩繁,漢字的數量也讓人嘆為觀止,目前大概超過5 萬個漢字,它是世界上最復雜的一種文字。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演變中,隨著人類認知的不斷進步和變化,漢字的形體也經歷著不斷地改變,這也導致了人類不可能輕易地掌握漢字的規律。在漢字誕生以來,人們努力適應漢語的演變發展,漢字本身也從字形、字音、字義等方面不斷演變進化。漢字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歷史財富傳承至今。
漢字理據也就是一個字有某種寫法,讀某個音或某些音,表某個義或某些義的依據或道理。王寧教授指出了“構意”一詞,指的是漢字的造字理據,提出漢字的造字理據與主觀意識有關,即文字學所說造意,漢字構造時的理據在公眾認可下得到的含義。同時陳述漢字之所以具有表意性質就是因為其因義構形的特點。所以,根據原理可知,漢字應具有構形和構意這兩個部分。構形指采用什么組成部分、采用幾個組成部分、組合各部分的方式、各部分所處位置等[2]。漢字構字理據主要體現在形、音、義三個方面,可分為構形理據、讀音理據、意義理據。
賈國鈞先生說過:“字理識字教學法通過對漢字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構形理據的分析來突破字形這一難關,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率的目的[3]。”
而字理識字教學法即以漢字理據理論指導小學生識字教學,大致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在宏觀視角下,其二是在微觀視角下。宏觀視角下是指漢字理據作為教學指導思想指導未來識字教學,微觀視角下是指漢字理據作為指導小學生識字教學的基本教學方法[4]。
在小學的識字學習中,教師經常會向學生講解有關字的來源問題,例如“月”字,老師會講解,月字和我們平時在月初時候看到的月亮形狀是很像的,所以它是個象形字,表示月亮的意思,這就是將漢字的構形理據和意義理據運用到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實際應用。

圖1
同時,在學的時候我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例如“鯉”字,為什么讀音是“li”而不是“yu”呢,后來,通過漢字理據的學習我明白了,我們從“鯉”的字形結構可以判斷“鯉”的讀音是“lǐ”,意義與魚有關。又比方說人在造“木”字的時候,就通過觀察樹木的輪廓特征,通過線條加工形成了“木”這個形式,并用這個符號來指代自然界的各種樹木,而在字意的發展演變中,人們需要一個新的符號來表示數目頂端或底端的含義,于是便在“木”字的上端和下端加一個符號做指示義,構成了“本”和“末”的字形,用以體現不同含義。
隨著發展演變,人們開始需要用來表示樹木琳瑯的狀態的符號,于是把兩個或三個“木”字用以構成“林”字和“森”字分別表示樹木的數量,來表示許多樹木聚集在一個地點的場景。在人們需要其他符號表示“松”“柏”等不同品種的樹木,又運用強調重點的手法,用“木”做義符,就暗示出它的本質是“木”[5]。
在小學生的識字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理解講授的漢字的來源以及其所表達的意義,在講解的時候將漢字理據作為指導思想,以及結合漢字理據向學生講解漢字的讀音、寫法以及意義。在教學中如果教師不結合漢字理據進行教學,那么漢字的字義、字音、字形則無依憑,會使識字教學寸步難行。而結合漢字理據,從音形義三個角度分析解答,則會使學生對漢字的理解更加具體而且記憶深刻。
在小學階段,雖然學生通過教師的傳授和自身的學習,掌握了一部分漢字的學習技巧和經驗,但小學生對漢字的理據依然是不甚了解,并不完全掌握漢字的真正含義,很難洞悉漢字整體和部件之間的關系,更不清楚眾多筆畫是如何、為什么組合在一起,甚至不能理解漢字組成的理據和漢字本身蘊含的豐富的人文信息。因此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語文教學工作者充分根據每個漢字自身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入漢字的理據知識,讓小學生逐漸領悟漢字的規律,積極主動地學習漢語言,徹底喜愛漢字的學習。
低年級學生思維中具體形象仍然占據優勢,概括水平的發展較低,僅僅處于事物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外部特征水平階段。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還是具體的、直接感知的[6]。小學生認識漢字時,更適合利用直觀而且具體的方式進行講解,如果簡單地向學生講解漢字的筆畫,學生只能記住漢字的筆畫,可能理解不了漢字的內在含義以及音形義之間的關系。
小學生在理解漢字時,往往習慣多次抄寫來加深印象,而學生采取這種方法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對學習的漢字沒有理解,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在小學生語文識字教學中,結合漢字理據對學生進行講解,抓住音形義的要點,簡單為學生分析漢字的理據,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記住并且會運用和學習漢字。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湖南的賈國均先生最先提出了運用漢字理據進行識字教學。20 世紀80 年代,川省井研縣教育局教研員那文俊最初對這一教學法做出實踐并進行反復研究總結,最后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推廣漢字理據識字教學法。這種教學法以300 個母體字作為基礎,運用字的族系擴展識字范圍。
而部首識字教學法則是20 世紀60 年代提出的,在80 年代得以大面積推廣。這種識字法以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所歸納的540 個部首為基礎,利用部首所具有的一定程度的表意作用,對部首的表意性進行分析,然后對該部首所轄漢字進行集中學習。這種方法較為系統地對漢字進行了一定的理據分析,提高了學生的識字效率,但不容忽視的是,漢字在漫長的發展演變中部首的表意功能已被削弱,利用部首教學對漢字部首表意的過度依憑勢必影響識字效果[7]。
1958 年9 月,北方北關試驗學校對“集中識字”法進行實驗,“集中識字”教學法是以形聲字歸類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漢字,并用集中性教學的方式進行引導。這種“集中識字”教學法中將漢字理據作為主要依據利用在教學中,尤其是運用形聲字開展分類別的集中教學時,老師要對形聲字進行分類整理,并對其中特別的字進行分類比較,用學生已經熟悉和了解的字,運用形聲字規律,分析音形義的內在聯系,從而達到更好更集中、更靈活全面的識字。
在小學生有限的認知系統里,象形字是最容易理解的,例如“山”字就像一座隆起的山峰,老師在講解“山”字的時候,就可以結合圖片進行講解,除了山字以外,還有火、弓、月、人、木、羊等許多象形字可以運用圖畫法進行講解。
而因為現代印刷技術的發達,教師可以將象形字的甲骨文字形打印出來同時配上相對應的實物,這樣加深學生的記憶,這種象形字圖畫教學法,對學生理解簡單的象形字有很大作用。
形聲字是現代漢字的主體,占到了全部漢字的90%以上。因此,形聲字教學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形符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字的意義類屬,幫助了解和區別字義。例如:纟部,《說文解字》中說,細絲也,像束絲之形。“纟”的意義為細絲,以“纟”為形符的形聲字的意義大都與“絲”或“織”有關。例如:經、紙等。
而聲旁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讀音,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形聲字聲符和整個字的讀音完全相同,例如:“煌、偟、惶、蝗、徨”等,讀音同聲符“皇”完全相同。雖然有些形聲字與聲符的讀音不完全相同,但也有一定的規律,通過它們讀音的特點,可以幫助區別形似字。如,用“侖”作聲符的字,一般讀“lun”(論、輪、倫、掄、綸)[8]。
在小學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漢字理據知識,為學生講解形聲字的構成要素,幫助學生記住相似的字,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去自己認識和了解漢字,在遇到形旁或者聲旁與自己所學漢字一致時,學生可以自行理解漢字的含義,推測讀音。
在當下網絡社會和信息社會迅速發展的情況下,老師可以利用游戲設計軟件,設計有關漢字形旁聲旁的辨析,將同一形旁的漢字放入一組,讓學生選擇正確的字義,將聲旁一致的字放在一組,讓學生猜測字音,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小學生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和效率。
在抽象字和指示字之外,凡是由兩個以上意符來表示一個跟這些意符本身的意義都不相同的意義的字,我們都看作會意字。構成會意字的意符既可以是形符,也可以是意符[9]。
在小學生識字教學中,會意字的教學有一定難度,我認為,在講解會意字的時候,可以將構成會意字的兩個部分拆分開來分別理解,之后,再對結合意進行理解,這樣更加直觀,而且學生在遇到其他類型的會意字時,也可以對其進行分析以及理解。
例如“從”字可以分解成兩個“人”部,作為這兩個意符組成的會意字,就是指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就可以理解其跟從的意思。再例如采字,上半部分意符是一只手在做摘的動作,下面則是“木”,意思就是摘樹上的葉子,就是“采”。還有“相”字,可以分成左側的“木”和右側的“目”,就有用眼睛看樹的意思,有“查看”之意。
在對小學生講解會意字時可以采用拆分法,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各部分意符形符的意思,也可以讓學生利用這一含義來理解其他的會意字。
利用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并且學會漢字,借助多媒體、互聯網等設備,對小學生識字教學進行新形式的探索,利用游戲、圖片視頻、音樂等各種方式,以漢字理據為指導思想,對小學生進行識字教學能夠起到更加有效的效果,面對當今小學生語文漢字教學難度的增大,教師需要采取更多有效的方式針對小學生的思想特點進行講解。
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更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漢字學的素養,這是小學生學習漢字取得突破的基本保障。授課教師是一切教學工作中最關鍵的因素,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但是當今國內小學校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漢語言素養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相當一部分教師不具備充足的知識儲備,這也是國內師范教育整體結構不健全產生的弊端,為語文教學工作者提出了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體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持續關注和竭誠努力下,在新的教改模式推動下,一定可以探索出更加科學有效的漢字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