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良 龔 麗 張詩雅
(北京市對外貿易學校 北京 100102)
近幾年來,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學前教育作為個體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啟蒙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舞蹈教學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教學評價有效性的提升也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做好對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評價改革,也是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教學中的重點關注方向。
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板塊,其中,中職教育每年為社會輸送大量具有實踐技能的操作型人才,他們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舞蹈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同時也是一項運動,其通過使用肢體完成各種各樣的動作來表達情緒和感情,因此在舞蹈表演中常常會調動身體各方面的機能。而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舞蹈課程教學,是對美育理念的貫徹,舞蹈不僅貼近幼兒的生活,也能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是學前教育教學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塊。當前我國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并非藝術生,大多數學生都沒有接觸過正規、系統的舞蹈教學,因此,在舞蹈教學方面可以將其定義為零基礎的學生,并且學生在年齡上普遍都處在17 歲上下,根據人體發展的規律,在這一階段個體的骨骼已經基本發育成型,和學習舞蹈的最佳時期已經擦肩而過,因此在舞蹈教學方面的難度更高。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能夠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然而,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在專業技能的接受能力和掌握速度方面存在著客觀差異,例如,雖然大部分學生在舞蹈學習方面都是零基礎,但是有的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的天賦更好,柔韌性和節奏性更強,在舞蹈學習中更加游刃有余,然而在身體靈活性上較差的學生則在舞蹈教學中更為吃力,因此,針對這些學生之間的客觀差異,在舞蹈教學的內容設計上要做到全面性,促使學生的共同進步。
我國職業院校開展學前教育專業的目的是為學前教育階段輸送更多的師范類人才,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中開展舞蹈教學,也是培養學生對幼兒舞蹈教學的編排能力,并且通過促使學生將各類舞蹈知識進行整合,以統一體的方式加深幼兒的情感體驗,由此我們能夠看出,學前教育階段的舞蹈教學和藝術類專業的舞蹈教學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學前教育階段的舞蹈教學中不能照搬藝術類舞蹈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是要結合專業特點創建屬于自己的教學模式。
有效的舞蹈課程教學評價必須是全方位的和動態的。然而,當前職業教育階段對舞蹈教學的評價過于單一,不利于該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也能促進教師在教學中的創新。構建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堂的評價體系,應該加強教師對課堂評價體系的轉變,秉持“以人為本”的教學評價理念,設置針對性的教學評價目標,注重對舞蹈能力訓練的評價設計等。
通過對當前我國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現狀的調查,發現很多職業院校在舞蹈教學方面所使用的教學評價方法較為單一,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在教育對象上的特殊性,要想加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首先提高學生對舞蹈學習的興趣。然而,當前一些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在對舞蹈教學評價模式的構建中缺乏靈活性,教學評價重點放在對舞蹈技巧的觀察上,忽視了對學生具體情況的了解,導致評價缺乏針對性,在不知不覺中拉大了學生考核成績之間的差距,不利于學生的共同進步,也忽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沒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且在該教學評價體系之下進行的重復性的動作訓練也大大降低了學生在舞蹈課堂中的學習興趣,使得初次接觸舞蹈教學的學生逐漸喪失對舞蹈學習的熱情。
教學評價目標作為教學評價活動的開展目的,在對教學評價目標的制定上,需要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以及身心發展規律,同樣,評價作為教學工作的核心環節之一,任何評價工作只有明確了教學考評目標后才能有具體的評價方向。然而,當前我國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在教學評價目標的設定上缺乏層次感,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教學評價目標的設定距離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著較大的差距,無論過高還是過低的教學評價目標,都使得在此目標下構建的教學內容較為籠統,究其根本,還是教師忽視了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與藝術類專業舞蹈教學之間的區別,并且也缺乏對學生具體情況的調研,導致教學評價目標和水平的設定沒有滿足最近發展區的理念,最終由此延伸出的挫敗感也會大大降低學生對舞蹈教學的參與熱情。
在教學評價工作的開展中,課程評價體系的合理性能夠有效推動教學考評工作的實施,在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課程評價設置中往往分為舞蹈技巧類評價和理論知識評價,只有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做好平衡的教學評價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學前教育舞蹈教學評價的質量。然而,當前我國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在舞蹈教學的課程評價設置中,重點更多放在了對舞蹈技巧的分析和評價上,不僅忽略了對舞蹈理論知識進行教學評價的重要性,在理論與實踐課程評價標準的對應上也并不同步,導致整體教學評價缺乏連貫性,而在這種教學評價體系下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所習得的舞蹈能力也難以適應崗位要求。
學前教育專業在性質上作為一個師范類的專業,學生在畢業后大多從事與教學有關的工作,因此,在舞蹈教學評價中強化學生的兒童觀與教學觀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根本。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締造者,自然也是課堂評價的發起者,因此要構建一個好的舞蹈課堂評價體系,就必須保證任課教師秉持相應的教學理念,教師要首先認識到教學評價對舞蹈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在教學理念上首先引起重視,促進教師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進行融合,強調教學過程與教學成效的統一。同時,教師要在評價體系中促使學生明白,在未來從事相關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兒童是教學的對象,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學理念“教與學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因此在進行教學評價改革的時候,對于學生兒童觀和教學觀的考核要納入其中,并重點關注。學生未來在教學崗位上開展舞蹈教學設計時,其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取決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運用效率,同時還與學生秉持怎樣的教學觀念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兒童的成長速度迅速,其在每一階段身心素質方面的發展都有著一定的差距,因此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結合兒童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具體需求,貫徹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所以,在教學評價的改革中要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并完善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評價考核體系,除了對于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考查之外,還要在其中強化兒童觀、教師觀的考核重心。只有在切實了解幼兒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的基礎上,在“以人為本”理念中貫徹學生觀和教師觀的指導,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才能符合新時代對于該專業人才的要求。
舞蹈教學作為我國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同時也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其在整體教學目標上旨在借助該課程的開展,促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實現綜合性的進步,同時幫助學生養成深厚的舞蹈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實踐技能,鍛煉學生在舞蹈表演力和創新改編能力方面的表現,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想象能力。在教學評價體系中應該設置較為全面、同時又有針對性的課程評價目標。在能力目標的設置上,要對學生在各種形式和風格的舞蹈作品的表演能力方面進行設置,在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過程中要展現自身對幼兒舞蹈的編排原則以及幼兒舞蹈編排過程中的必備要素的深刻掌握,以此促使學生通過重視對幼兒舞蹈的編排,幫助幼兒獲得感知美和表達美的能力,使學生在實際教學中能夠幫助幼兒在活潑歡快的舞蹈氛圍中實現創造力方面的激發,為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打下基礎。另外,舞蹈教學評價體系在知識目標的設置上則要強調學生對于形體訓練中的技術技巧以及開展方法的掌握程度,比如,對于中國古典舞或民族舞的舞蹈語言的深入了解,對于舞臺調控的原則和基礎知識的深刻掌握;與此同時,評價體系在考查對幼兒舞蹈進行編排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幼兒在身體素質方面的發展,在學生的動作設計方面也要以能采用幼兒能夠熟練掌握或者和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動作方面進行評價考核,同時還要考慮幼兒在心理方面的發展特點,在評價時考慮到學生對舞蹈主題的選擇上是否符合幼兒的身心特點,這樣在確保對舞蹈內容藝術性評價的同時,還能保證學生在實際課堂中的舞蹈教學能夠具有豐富的趣味性,體現舞蹈內容的兒童化。最后則是在人文素養方面的教學目標。學前專業的學生雖然并沒有藝術類的學習基礎,但是在舞蹈編排設計中也要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才能保障舞蹈內容的藝術性,因此在評價體系中也要考慮學生的藝術素養以及終身學習等觀念的評析,來確保學生的職業操守符合新時代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要求。
教育心理學強調,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經歷各不相同,因此學生之間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而一個良好的教學評價模式是不能忽視這種個體差異的,這一點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中也是一樣的。由于中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多半不是專業舞蹈、藝術類背景出身,學生之間由客觀因素決定了其在舞蹈課程之中必然有著個體差異。因此,在制定課堂評價體系時要考慮到學生在個體發展上的客觀差異,做好對學生實際情況的調研,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在各類舞蹈教學活動中表現的觀察,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定性和定量的評價內容,結合不同教學活動的規則切實對學生在舞蹈課程活動中的表現做好觀測,通過針對性的教學以實現對全體學生的共同提升。同時,在評價方式的制定上要確保動態化,一個好的教學評價體系并非一成不變的單一評價,而是對學生在整體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的考量,因此要確保評價方式既有定性和定量評價,也包括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以及最終評價和過程評價等。過去在傳統的舞蹈課堂評價中,往往是先由教師根據考試內容來選定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課堂評價自然就顯得較為封閉且呆板,一些天生在身體素質上表現較好或是有舞蹈功底的學生往往不需要認真參與課堂教學也能在測試中拿到高分,這種評價體系自然也會磨滅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熱情,因此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制定有針對性的課堂評價體系,是構建良好的課堂評價體系的關鍵。
當前,我國職業院校學前教育階段舞蹈教學所涉及的舞蹈類型包括芭蕾、古典舞以及民族民間舞等,因此在對舞蹈能力訓練的項目設計評價中,也要做好針對性的項目訓練內容的評價,例如在芭蕾的教學評價中要注重對學生身體柔軟度和形體方面的評價,關注學生在形體站立、運動姿態以及靈活性、穩定性和協調性等各方面的表現,同時在綜合上述要素的旋轉、跳躍等運動中也要做到靈活流暢。而在中國古典舞的項目訓練評價中,對于訓練過程的評價重點則是對學生身韻的培養,同時還要對于舞蹈的基本元素進行考核,即身法、神韻、呼吸等,在這種評價體系之下促使學生在實際教學中能夠通過形體訓練使教學達到以形傳神的程度,以此也能考查學生對古典舞的賞析能力,同時也能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水平進行評價。最后,在民族民間舞的訓練能力評價中,評價重點則更多放在學生對我國各種風格的民族民間舞的賞析能力上,關注學生在舞蹈語言方面的積累。
綜上所述,學前教育作為面向幼兒的基礎教育階段,其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對幼兒畢生的成長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對于社會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提升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評價質量也是我國中職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而舞蹈教學作為我國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重點教學內容,對幼兒舞蹈的設計能力等也是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必備技能,我們身為職業院校教師,要認識到舞蹈教學評價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重要地位,在對舞蹈教學的評價設計上不斷加強探索,結合實踐教學情況完善教學評價模式,為提高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貢獻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