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秀梅,王華杰
2019 年 4 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以下簡稱“雙高計劃”),旨在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創新服務平臺,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開啟高職院校發展新階段。“雙高計劃”要求各高職院校的專業發展要緊跟時代步伐,改革培養模式,加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既懂技能,又懂創意的專門設計人才,大力推行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模式,加強培養學生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隨著我國制造業的蓬勃發展,產品藝術設計專業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多元化教學的發展需要,教學模式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本研究提出的“教學—競賽—證書”三者融合的教學模式將為藝術類高職院校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與借鑒,以期能夠提高本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而更好地服務上海經濟發展。此外,“教學—競賽—證書”三者融合的教學模式還可以促進校企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鼓勵教師不斷鉆研新技術和新方法,把握產品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前沿動態。
筆者通過閱讀相關文獻,梳理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包括系統論、項目驅動式學習,以及基于競賽機制(平臺)的設計教學模式。路德維?!ゑT·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最早提出“一般系統論”的概念,他把所有可以稱為系統的事物當作統一的研究對象進行處理,從系統的形式、狀態、結構、功能和行為一直探索到系統的可能組織、演化、生長或消亡,無論這種系統究竟來自何種學科[1]。系統論主張從整體出發,研究系統與系統、系統與組成部分,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的普遍聯系,它為解決現代科學技術、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的復雜系統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武器[2]。
德菲利皮(Robert Defillippi)[3]將“項目驅動式學習”定義為通過項目推動個體與集體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绊椖框寗邮綄W習”的教學模式加深了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理解和認知,避免了教師的紙上談兵,增加了學生的動手實踐機會。姜龍[4]、李勇[5]等學者提出建立基于競賽機制的設計教學模式,將設計類學科競賽與教學安排及課程設置緊密結合,通過競賽拓展學生的學習路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隨著《上海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的若干意見》的發布,上海對產品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隨之增加。因此,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技能、有創新意識、有團隊合作精神的應用型設計人才迫在眉睫。筆者通過對藝術類高職院校進行調研,發現現階段藝術類高職院校的產品藝術設計專業還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以往的藝術類高職教育中,經常把教學工作、技能考證、設計競賽三者孤立開來,在課程設置上沒有把學生職業技能競賽項目的訓練內容、考取職業技能證書的課程教學與實體項目相結合,導致資源較為分散、學生學習興趣普遍不高。這種獨立的培養模式不利于產品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隨著網絡化、國際化進程對市場環境、消費形式和社會格局的影響逐漸增強,使得越來越多行業面臨產業的升級和轉型。目前許多藝術類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與市場環境結合不夠緊密,導致學生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脫節。主要表現為畢業生的創新意識和設計能力不足,缺乏跨學科知識,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產品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學科,課程設置跨度大,課程多且雜,各院校間課程設置同質化較為嚴重,無法體現學校特色。課程設置機械地按照先基礎后專業進行排課,無法體現“做中學、學中做”。
目前藝術類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絕大多數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合作模式不夠成熟和完備。校企合作時間短暫,往往一個項目結束后,學校就終止了與該企業的合作。學校和企業不能建立一種長效機制,學生能力訓練也無法得到長足發展。傳統的教育制度偏重院校自身發展而忽視了社會經濟建設的需求,缺乏對教學模式的及時轉變,以及對產業發展的及時反饋。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提出“教學—競賽—證書”三者融合的教學模式,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以提高藝術類高職院校產品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本研究以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為例,主要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闡述“教學—競賽—證書”三者融合的教學模式,并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完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1.課程設置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產品藝術設計專業三年課程設置的思路圍繞上海區域發展需要、企業工作總流程,以及本校辦學特色展開。在將“教學—競賽—證書”三者相結合設置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之前,筆者認為,應先調研清楚產品藝術設計專業對應崗位的工作任務是什么,應聘該崗位的求職者需具備什么樣的能力(見表 1)。

表1 基于工作項目對應工作任務的職業能力分析
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遵循企業工作總流程,其核心課程來自崗位“典型工作情境”,工作情境主觀性強[6]。筆者通過對家居日用品、文創產品、智能產品等產品藝術設計領域進行調研和工作情境的分析后,總結出企業的設計流程、各崗位的能力需求以及相對應的課程設置。將部分關聯的課程組合成模塊課程,在相應的模塊課程中提煉出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例如,產品創意思維訓練、產品創意設計表現、三維軟件應用、產品設計創意模型制作等課程,分別對應培養學生的設計思考、2D溝通、3D執行、模型塑造等能力。筆者認為,在產品藝術設計專業大一的課程設置中,應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實踐課程中適當增設一些設計類相關比賽和職業資格考試,這樣有利于學生盡早接觸本專業內容,了解相關前沿動態,明確學習的方向。
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分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理論部分的教學應以普及為主,需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實踐部分。以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產品設計創意模型制作課程為例,該課程屬于必修課,共有 36 個學時,分為 8大項目。
項目一為產品模型制作基本認知。教師通過對理論知識的簡要介紹和大量經典作品的解讀,讓學生對產品設計創意模型制作課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達到課程學習的入門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項目二至項目八為實際訓練階段,教師通過對石膏、木材、塑料、油泥等不同材質案例進行講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材料特性、加工工藝、模型制作方法和工具使用方法。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各種材質的區別,從理論層面逐步進入實踐操作的學習。學生跟隨教師的講解和演示來學習,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項目六的教學中,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與上海廣中電子電器有限公司合作,以競賽的形式將工作任務傳達給教師和學生。教師帶領學生進入企業參觀生產流水線,了解生產加工工藝,并對市場上燈具的現狀進行調研,通過分析市場需求和消費者需求,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頭腦風暴,設計出多個方案,用 3D軟件繪制出效果圖、零部件爆炸圖,并對設計作品進行展示。在比賽中獲得優秀設計獎的作品,企業會進行模型打樣,加工工藝正好是課上所學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通過企業和學校的聯合授課,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教學方法
本研究以案例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為例進行論述。案例教學法,指通過描述一個具體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對特殊情景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教師提供一些設計經典案例給學生,引導學生去觀察和分析該產品的優缺點,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和交流,提高專業敏銳度。案例教學法盡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通過技能提升帶動學能提升,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專業能力的目的。項目教學法也稱項目(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設計領域中,項目指以設計一件具有實用價值產品為目的的任務。項目教學法是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對復雜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也是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7]。在設計教育領域,PBL教學法多用于應用型研究中,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培養符合就業崗位能力的人才,是產教融合背景下較為理想的一種教學方法。
參與學科競賽需要教師掌握全面的業務知識、具備過硬的教學能力,有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導向的課程教學,可促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可培養出符合當前生產一線的實踐型高技能人才。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產品藝術設計專業先后組織學生參加了“海上文博”上海創意設計大賽、“國寶聯萌”青年創意設計大賽、“義烏小商品城”杯國際小商品創意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以及“匯創青春”上海大學生文化創意作品展示活動等設計比賽。學生在比賽中屢獲嘉獎,設計作品得到了行業與企業的好評。這些比賽的主辦方來自行業協會,也有來自企業或其他兄弟院校?!昂I衔牟鄙虾撘庠O計大賽和“國寶聯萌”青年創意設計大賽對應的是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文創產品設計?!傲x烏小商品城”杯國際小商品創意設計大賽對應的是智能產品設計課程,比賽組織方會選拔出優秀的學生到義烏參加集訓營,進一步完善設計方案,與生產廠家進行對接,將產品轉化為商品,打破一直以來虛擬課題訓練的形式,使設計競賽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但需指出的是,對于社會上的一些設計類比賽,教師應注意甄別,弄清楚比賽的要求是否與課程內容相匹配,過度讓學生參加比賽,不僅會浪費師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打亂教學進度,學生的實踐能力也不一定能得到提升。
通過參加競賽活動,不僅可以加強校企間的交流與合作,還可以通過增強學生的自信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技能水平,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目的。
2019年,教育部啟動了“1+X證書”技能考證,鼓勵學生除獲得學歷證書之外,還可以考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兩個證書的有機銜接,將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應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需求相融合,培養出更多符合企業需求的設計應用型人才。目前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產品藝術設計專業已參與產品創意設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設計開發,還組織學生參加產品創意設計技能等級考試和界面設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通過率分別達到了 95%和 93%,這些都為學生步入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
本研究是針對藝術類高職院校產品藝術設計專業較為單一的教學模式提出的解決方案,傳統“先理論、后基礎”的教學模式容易與專業所需技能割裂開來,從而阻礙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學、競賽、證書并非孤立存在教學中,應相互融合、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將有質量的設計比賽、行業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有實力的企業引入產品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提升產品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也為藝術類高職院校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