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軍帥
摘要:筆者以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的傘頭秧歌為研究對象,以傘頭秧歌的當代變遷為研究主題,全文分為四大節:第一節對傘頭秧歌的歷史淵源進行介紹;第二節對傘頭秧歌的儀式過程進行分析;第三節以傘頭秧歌的形態、表演時空和功能等三方面為主,分析傘頭秧歌的社會變遷體現在哪些方面;在第三節的基礎上,第四節從社會變革及經濟轉型等兩方面對變遷的原因進行闡釋。
關鍵詞:文化變遷? 傘頭秧歌? 原因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3-0011-03
一、臨縣傘頭秧歌的歷史淵源
臨縣傘頭秧歌是一種大型民間歌舞,表演時因執“傘”扭唱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晉西呂梁山區臨縣及其周邊地區。臨縣傘頭秧歌歷史悠久,當地傘頭藝人多數認為傘頭秧歌起源于祭祀活動,是臨縣先民祈神驅穢驅瘟的宗教活動,如今村中依然沿襲傘頭秧歌的祭神拜神傳統。也有藝人認為傘頭秧歌源于田間插秧勞作時的閑暇歌舞娛樂,人們一邊勞動一邊相互對唱扭跳,用以緩解疲勞,后來逐漸演變成一種歌舞活動。而關于為何用“傘”,“據呂梁群眾藝術館前副館長郭貴平講述,追溯到傘頭文化起源時期,其時并不存在傘頭,而是在隊伍里有一形狀像傘的羅皂,其后跟著一人領頭唱祭歌,這種祭祀活動逐漸發展成歌舞活動,唱祭歌的人也不再單單唱祭歌了,將形似傘的羅皂當成是一種工具,于是出現了傘頭這一形式。傘頭唱秧歌所使用的傘必須在傘的周圍縫一圈綢緞布。”
二、傘頭秧歌的儀式過程
據歷代相傳,臨縣傘頭秧歌正是由古代中國民間祭祀文化活動演變而來。當時,只有祈求諸神除去瘟疫,保佑莊稼的歌舞活動,有一套完整的儀式和規則。儀式第一天傘頭帶領村民到村外祭祀“田神”“風神”“雨神”“河神”,并朝拜村子中的廟宇。傘頭編唱祭歌,祈求眾神保佑百姓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最后上山祭祀瘟疫之神,這被稱為“祭祀瘟疫”。一直至第三天,秧歌隊才到百姓生活院里進行驅除活動,俗稱“跑院”,也叫“禳瘟”,以求可以消災免難。跑院時除了表演小戲外,還要唱愛情戲,當地人習慣稱之為“鬧小會則”,又稱壓凳(因為坐下來唱歌的形式而得名)。隨后的三五天,秧歌還是在傘頭帶領下,上山或者到村外祭奠,這叫“送瘟疫”。“送瘟”之后秧歌隊當即進行解散,回村時不再敲鑼打鼓。
三、傘頭秧歌的文化變遷體現
在歷史進程下臨縣傘頭秧歌一直處于變化發展中,尤其社會功能、表演場合和表演形態相對以前有較大不同。
(一)傘頭秧歌的形態變遷
1.人物形象
傘頭秧歌主要角色有三種類型:傘頭、丑角與文武身子。角色們通過化裝來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傘頭的扮相莊重體面,“在50年代以前,傘頭一般要頭扎紅色或黑色的頭巾,身穿黑色或灰色長袍,中式長褲,黑色布鞋,扎紅色腰帶。近年來,部分傘頭開始穿起西服、外套軍大衣或呢子大衣。”當下傘頭秧歌表演時傘頭穿著已經日常化,不再局限于特定服飾要求。文武身子是秧歌隊中的舞蹈主體,分別飾演男女角色,“文身子”又稱“包頭的”,臉上畫戲曲青衣妝,留有長辮,配以小花裝飾,穿大襟上衣,燈籠褲,紅花鞋。傳統秧歌中“包頭的”都是男性,男扮女裝,女人不允許參加表演。但在80年代以后,秧歌的表演形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女性也開始參與到秧歌活動中,出現了一些女傘頭,打破了原來男性傘頭獨大的局面,其中以薛青愛最為著名,被稱為“傘頭皇后”,女性角色的加入進一步豐富了傘頭的表演風格,呈現了剛柔并濟的特色。
2.傘頭秧歌語言
唱詞是傘頭秧歌中的重要部分,詩詞與音樂的結合占有較大的比重。原有的唱詞內容常是歌神、頌神和求神,還涉及倫理道德的話語與情景,宣講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情愛、性愛,甚至亂倫的主題。“晉西事變”之后,臨縣傘頭秧歌的內容與形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從傘頭秧歌的語言內容來看,它丟棄了封建愚昧的迷信內容,轉而投入到贊頌人民偉大戰爭、歌頌黨的偉大壯舉中,用秧歌宣傳抗日精神和人民民主。文革期間“百花凋零,樣板戲一花獨放”,傘頭秧歌自然也受到政治限制,歌詞內容開始出現革命贊頌等內容。近年來,隨著傘頭秧歌的進一步傳播,早已不僅限于廣場村頭,其秧歌唱詞的主題與內容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之前參與傘頭秧歌的多是村民,當下隨著參與到傘頭秧歌的人員變多,各行各業的愛好者都可以根據自我需要和場景進行創作改編唱詞,主題內容涉社會現象、道德意識、歷史人文、婚喪嫁娶習俗、時代發展等領域,起到教化、言功、助興、宣傳等目的,為傘頭秧歌的當代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傘頭秧歌的表演時空
臨縣傘頭秧歌作為黃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順應時代,不斷變化發展,尤其在近代,50年代和80年代發生了兩次巨大的變革,于2008年成功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至今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傘頭秧歌原是一種民間祭祀活動,隨著時代需求漸漸發展成當下具有祝福道樂的慶典活動,它所存在的時間、空間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傘頭秧歌大多在元宵節前后進行表演,傳統的臨縣傘頭秧歌包括拜謁秧歌、道喜秧歌、出村秧歌、九曲秧歌,四者在不同場合的表演不同,在整個儀式過程中具有各自獨特的意義。拜謁儀式一般在黃昏后,為祈求村落安寧,風調雨順。道喜秧歌是在本村鄉戶家中院落進行表演,且須在太陽下山前,否則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以前道喜秧歌的道喜的村戶一般為新添人口或兒童開鎖的人家,現在則是按照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等先行表演。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四之間一般為出村表演的時間,正月十五晚返回本村參加“轉九曲”,在廣場表演節目,完成九曲秧歌。
隨著改革開放后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傘頭秧歌也不再僅僅是年歲時的民俗活動。1983年由臨縣縣委書記,縣長帶領六支秧歌隊伍赴離石表演,氣氛極其熱烈,這成為傘頭秧歌從街頭走向舞臺的開端。傘頭秧歌的表演時空也由最初的村落神廟和廣場逐漸向專業舞臺、民間舞臺擴散,演出場合逐漸增多,且漸漸地成為一種有規模的商業娛樂活動,民眾婚喪嫁娶、開業剪彩等活動都可以請秧歌隊來演出。而到了21世紀,信息化的發展更是為這種民間表演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原本在村頭廣場的秧歌展演,穿過屏幕到全國各地,秧歌愛好者們通過網絡相聚對唱秧歌,而以傘頭秧歌為主題拍攝的影視文化劇更是走進千家萬戶,網絡成了傘頭秧歌生存的一片沃土。
(三)傘頭秧歌的功能變遷
傘頭秧歌原是民眾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祈福祈神的祭祀活動,隨著社會發展變遷,在原有的祭祀功能基礎上逐漸衍生出了經濟功能和教化功能等新功能。
1.經濟功能
當下傘頭秧歌已逐漸商業化,從神圣的祭祀空間轉入日常的生活娛樂空間,從一種自娛祭祀的活動轉換為娛人的活動,并成為商品進行藝術販賣。在臨縣當地,商家開業、商鎮集會、慶功婚喪等都要請傘頭秧歌駐地展演,事后給予經濟報酬。同時,傘頭秧歌也成為臨縣當地旅游的人文資源,在娛人的同時也帶來了經濟效益,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發展。可見,傘頭秧歌的消費模式逐漸從審美性的精神消費轉向實用性的經濟消費。
2.教化功能
在物質生活越來越發達、精神文化越來越多元的今天,傳統文化仍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來源。民俗文化對民眾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長此以往地從生活中各個方面規范人們的道德與行為。傘頭秧歌無疑對人們也有著教化作用,且隨時代發展,教化之意不斷豐富增多,主要表現在唱詞語言。傘頭秧歌的歌詞內容既有中國人孝悌道德的歌頌,也有大贊祖國美好、傳達精忠報國的贊頌,還有保持奮發樂觀精神的勉勵,以及對當下美好生活的贊美。可以看出,傘頭秧歌對民眾的教化作用是不容小覷的。
四、臨縣傘頭秧歌文化變遷的原因
日月更替,歲月前行,所有的文化形式都在歷史長河中“調整”自己,以適應社會、群眾的需求。傘頭秧歌也在經歷著歲月的改變,追求其變遷的原因,可以從以下方面理解。
(一)社會變革
抗戰時期到50年代初,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也影響著傘頭秧歌自身的變革。人民擺脫了封建壓迫,解除了剝削,翻身成為國家主人,這種喜悅便借助秧歌的扭唱形式表達,唱詞創作中多是描寫當時社會新貌的內容。伴隨著婦女地位的提高,她們也積極參入到以前只能是男人參與的傘頭秧歌中,致使傘頭秧歌的形式和表演風格增添了色彩。而后的文化大革命是動蕩的十年,種種社會活動被烙上政治的印記。傘頭秧歌作為民俗活動,尤其帶有祭祀性的意味,更成了“除四舊”運動追求打擊的活動,傳統的傘頭秧歌形式被打壓到幾乎到無的地步,取而代之的是“文藝為政治服務”等國家話語主體控制下的紅色革命文藝表演,傘頭秧歌中也出現了“革命曲”“革命詞”之風,導致了傘頭秧歌的政治化,對傘頭秧歌本身的藝術性和世俗性打擊較大。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伴隨改革開放之風,國家對政治、文藝方面的控制開始放松,開放自由的思想下被壓制的傘頭秧歌又開始興起。這個時期傘頭秧歌變遷主要表現在表演的活動范圍較廣、表演形式的出新以及傘頭人員和性別構成的變化。這一時期國家重心的轉變使得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溫飽滿足后再加上輕松的政治環境,精神娛樂需求便隨之增長。從盛行地域空間看,臨縣傘頭秧歌以前主要是臨縣村落表演,而臨縣縣城以前并沒有傘頭秧歌活動,即使正月十五元宵活動也是各鄉村組織秧歌隊來縣表演。而后不僅原來的村民大張旗鼓,就連縣級領導也加入到秧歌隊伍中。縣里的機關單位每年正月鬧元宵前都會組織自己的傘頭秧歌隊伍,城市里秧歌隊伍的人數規模、所用裝備和道具方面遠超農村的秧歌隊伍。更多人對這一活動的重視使得臨縣傘頭秧歌飛速發展,就連多年不鬧傘頭秧歌的地方又重新開始組建自己的秧歌隊,且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臨縣文化宣傳部門開始組織各種比賽活動,“比如秧歌會演、傘頭比賽、外出表演、召開座談會、舉行研討會。每年正月上表演的秧歌隊都會經過層層選拔,優秀的秧歌隊會去縣城、市里展演,甚至會登上省城演出的大舞臺,乃至參加全國性的表演活動。”社會的變革讓傘頭秧歌的表演時空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村間地頭走向了街頭,又搬上舞臺,從以前固定的年前表演到隨時可唱可舞,它開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表演的內容和形態自然也隨之變化。
(二)經濟轉型
傳統傘頭秧歌的表演時間和地點是固定的,一年中只演于正月,且有嚴格的表演儀式要求,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傘頭秧歌漸漸成了一種文化資源,開始走向舞臺,且不斷商業化。信息時代的特殊經濟方式使得傘頭秧歌逐漸成為一種文化商品,融入到臨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縣里的婚喪嫁娶、升學慶祝、廟會剪彩以及店鋪開業等活動都有表演傘頭秧歌,在不同的場合語境下,傘頭秧歌表演的內容也大不相同。請傘頭一是因為傘頭秧歌強大的世俗性能夠吸引觀眾,特別是商鋪開業,可以起到“廣告”功能,宣傳店鋪產品和店面;二是為了助興寓好,如小孩升學的慶功,傘頭通過歌詞言好,贊頌美好未來,達到寓意功能,也在結婚時增添了喜慶氣氛;三是表孝歌功,主要表現在喪事活動上,傘頭通過唱詞講述死者的一生,使在場民眾了解其生前功過,同時也贊頌子孫生者如何厚葬逝者,贊美孝道。由此可見臨縣傘頭秧歌逐漸成為當地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已經不簡單是臨縣當地正月所進行的民俗活動。傘頭秧歌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下,隨著場合的增多,其也不斷變換著自己的功能、表演形式以及內容。而原有復雜神圣的儀式逐漸減少,祈神頌神的內容已經被言吉祥、寓功德以及助興的意義所取代。
五、結語
傘頭秧歌作為一種動態文化,伴隨著鄉民的生活由古至今,不斷傳承,依然在當下發揮著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被臨縣群眾所熱愛,依然是臨縣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下國家、政府以及民眾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保護傳承著這一文化,在與現代社會種種因素碰撞的過程中,這位歷史的老人并沒有退縮銷聲匿跡,而是在不斷的調試以符合民眾的需求,繼續發揮自己強勁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靖宇.近十年來(2005-2015)晉西臨縣傘頭秧歌的發展變化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5年.
[2]任建華.臨縣傘頭秧歌的儀式與文化展演[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8年.
[3]張建偉.中國民間舞身份、話語之“變”與“思”——以臨縣傘頭秧歌為例[J].北方音樂,2017(03).
[4]武小卜.淺析臨縣傘頭秧歌興衰[J].北方音樂,2015(18).
[5]王志文.儀式、歌舞與文化展演[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