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要:產出導向的教育體系OBE構成師范專業認證核心理念,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本科師范類音樂專業對標《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二級)》,以《視唱練耳》課程教學大綱制訂為研究對象,從課程目標撰寫內容、學生學習成果準確表述、成績評定標準與要求等多方面探討基于“OBE”理念下音樂學專業的課程教學改革,揭示音樂技能課程目標應對應專業認證標準,對接基礎音樂教育發展需求,這樣才能有效推進音樂學專業建設,實現教師教育內涵發展。
關鍵詞:OBE? 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 視唱練耳? 課程大綱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3-0103-03
近幾年,我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展。2017年,教育部頒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以健全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為著力點,開展全國普通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明確師范類專業認證體系,實行三級監測認證。確定“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核心基本理念。將新標準、新理念、新要求落實到音樂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畢業要求對培養目標的支撐,課程目標對畢業要求的支撐,課程內容對課程目標的支撐關系,課程是專業建設核心要素。
一、課程目標撰寫適應培養方案的要求
課程目標主要根據學習者的需要、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和學科自身的發展來決定。課程目標內容包括課程在專業中的性質、作用和地位;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必要性;學生學習該課程后能夠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等。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種基于學習產出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基于“OBE”理念的課程目標理解為:學生學習該課程應該掌握特定知識,還需掌握哪些專業技能?學生后續課程學習或職業生涯中必須掌握的有關知識與技能有哪些?視唱練耳課程目標撰寫應說明課程的教學目標,并與專業認證標準中的畢業要求相對應,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的設置能夠有效實現課程目標,課程考核與評分標準針對課程目標設計,適應音樂學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
(一)課程目標
視唱練耳是音樂學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節奏、視唱、聽辨訓練,使其準確判斷音樂中的音準、節奏,并能熟練進行單聲部和多聲部的視唱和聽寫,能憑聽覺適當分析作品中的調性、節奏、和聲、結構等方面,全面發展學生的節奏感、調性感、音程感、和聲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理論、聲樂、器樂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本課程應著重提高學生音樂素質,從實際音樂作品出發,培養學生的內心音樂聽覺,發展音樂記憶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具備視唱練耳課程所涵蓋的學科素養(支撐畢業要求3)
通過調式視唱及聽力的基礎訓練,學生獲得運用聽覺判斷、記憶、聽寫歌曲及器樂曲片段中基本音樂要素的能力,以及準確理解和表達各類音樂術語、樂句等,具有運用首調唱名或固定唱名法進行音樂作品的視譜即唱能力。了解多聲部音樂相關知識,建立多聲音樂思維與聽覺,理解音樂風格形成因素,培養多元音樂文化認同感。
2.具有中學音樂教學能力(支撐畢業要求4)
掌握視唱練耳技能,整合中學音樂教學內容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突出視唱練耳的應用價值,運用適當的教學法培養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注重拓寬學習者的學科知識面,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從視唱練耳學科體系中挑選相關知識,進行視唱練耳學習評價、視唱練耳教學評價,改進自身教學,促進學生學習。
3.具有學科研究的反思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支撐畢業要求7)
了解國內外關于視唱練耳學科的發展動向,分析和借鑒先進的理論指導教學;學會從不同角度反思和解決教學復雜問題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因,并能提出對策,能夠自主完成課程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評價的設計與指導、反饋與研究工作。
(二)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的對應關系
上面是本科師范類音樂專業按照二級要求,《視唱練耳》教學大綱的課程目標包括課程的教學目標、分類課程目標,課程目標與專業認證標準中的畢業要求呈對應關系。畢業要求是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屬于專業的預期培養目標范疇,《視唱練耳》課程目標揭示課程所涵蓋的學科素養、技能特點及專業基礎性,對接畢業要求“學科素養”“教學能力”“學會反思”等三個維度,每個維度具化成預期專業課程學習目標。學生熟知《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學會依據音樂課標教學,明確課程技能與未來職業需求的具體關系,學會教學研究與反思,揭示課程目標具體指向要求。與此同時,基于“OBE”理念的課程“反向設計”,研究課程所有學習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學習該課程后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體系和專業技能,并運用于中學音樂教學,于施教者而言,更新教學理念、探討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制訂可操作性考核評價方法和標準,確保學生在每一個學習目標的表現都能夠有恰當的評價是課程目標賦予的教改課題。
二、學生學習成果準確表述
學生學習成果(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簡稱SLO)是學生在完成或參加專業、課程、活動、項目學習后具有的并能展示的知識及能力。學生是學習行為主體,學生學習行為可觀察,學生學習行為可測量是SLO的三個主要特點。例如:“學生能欣賞來自其他文化的音樂”與“學生能識別來自其他文化的音樂”相比較而言,“識別”說明學生不僅了解、熟悉來自其他文化的音樂知識,理解音樂風格、情緒、旋律特點,而且還能對音樂拍子、調式、聲部、音色等進行區別、區分、鑒別。運用可觀測、可測量行為動詞,如完成、分析、設計、選擇、應用等撰寫學生學習成果,則能客觀、清晰、準確反映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能力,即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準確表述。
《視唱練耳》作為本科師范類音樂專業學科基礎課,課程大綱制訂中SLO的表述,應結合所在地區高校的辦學定位及學院專業特色,聚焦課程主題、所屬專業核心知識與技能;專注于學生從課程中得到的學習結果,不是單一地描述課程活動或章節內容;相關單元、章節、作業等環節可顯示詳細、可預期的學習成果。
SLO重點是學生學習成果,關注學生走向社會后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與素質,即學生“學”為中心,而非教師“教”為中心。以此來倒推學生需要實現什么樣的預期“學習成果”。下列表選取了《視唱練耳》教學大綱不同章節調性視唱的內容對應課程預期學習成果,第一章無調號調各調式視唱,屬于調式視唱及聽力的基礎訓練,涵蓋學科素養內容,對應課程目標1。第二章一個升號調各調式視唱的看譜唱詞環節,對接中學課堂教學所需的自彈自唱技能訓練,學科基礎課從看譜唱詞開始,運用首調唱名法訓練學生的讀譜能力,彈唱回課觀測點重在樂曲拍子、調式、音準及作品風格、情緒的把握與音樂表現上,解決一字多音和各類裝飾音的演唱問題,強調以譜帶詞,詞曲合一。自彈自唱包含聲樂、鋼琴、鋼琴即興伴奏等多課程知識,是音樂綜合性技能訓練,也是未來中學音樂教師必備的基本功,目前已列入中小學音樂教師資格證面試考試內容,因此,強化學生看譜唱詞技能訓練,并有效運用于中學課堂教學,教學內容與預期學習成效課程目標1課程目標2相對應,屬于H值。
三、成績評定標準與要求
課程評價反映了課程目標實現程度和師范生的學習成效,評價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課程目標的達成度是對課程與教學環節畢業要求達成情況的有效監控。專業從評價標準、評價辦法、評價反饋與改進等方面立足學生成效與質量,注重過程評價和多元評價持續改進,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成績評定標準作為課程教學大綱中的常見元素,內容主要表述教師如何計算或確定學生在課程或作業的等級,包括遲交作業的懲罰、考勤、獎勵分政策等。評定內容是所有將給予等級評定或納入課程最終成績評定的作業、項目、活動的清單。
視唱練耳成績評定由期末成績60%(視唱面試成績+練耳筆試成績),平時成績20%(課堂表現、課堂回課、書面作業、考勤),期中考試(藝術項目藝術實踐)20%組成。在平時成績的書面作業項目,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作業數量和書寫的規范性與正確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D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10-26.
[2]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19.
[3]劉永平.調性視唱教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42,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