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路遙
摘要:音樂劇《歌劇魅影》改編自經典小說,隨著在百老匯的上演,其成為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其中,三位主角的情感糾葛是最引人矚目的亮點,也是該劇最具戲劇性特色之處。筆者以劇中插曲《別無所求》為例,分析出韋伯是運用音樂創作中的不同技法,通過音樂結構的對比、調式調性的互相轉換,以及音樂旋律的反復變化等方式,推動情節發展,反映出人物性格特征,并與劇情變化相呼應。該曲不僅將劇中三位主角戲劇化的三角關系生動展示出來,還使觀眾加深對劇情的理解,獲得更多的情感共鳴。
關鍵詞:劇院魅影? 音樂劇? 韋伯? 別無所求? 戲劇化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3-0158-03
《劇院魅影》又譯為《歌劇院幽靈》或《歌劇魅影》,講述了19 世紀發生在法國巴黎歌劇院的一個凄美的愛情悲劇,它是著名作曲家安德魯·洛伊德·韋伯根據法國小說家加斯頓·勒魯的一部哥特式愛情小說《歌劇院的幽靈》改編創作的音樂劇。該劇以奇幻神秘的故事情節、瑯瑯上口的音樂旋律、奢華富麗的布景、千變萬化的舞臺奇觀,于1986年10月9日在倫敦女王劇院隆重上演,成為音樂劇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被譽為“20世紀最成功劇目”之一。
《劇院魅影》以音樂的殿堂——巴黎歌劇院為背景,采用古典音樂與爵士、搖滾等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充分發揮了音樂劇的綜合舞臺優勢。其中,《別無所求》是《劇院魅影》中最重要的音樂唱段之一,它在該劇中反復出現,貫穿始終。這首歌作為拉烏爾和克麗斯汀的定情之曲,在二人互傾愛意的同時,又加入了魅影的演唱,表達他對克麗斯汀背叛的憤怒。韋伯通過這首歌曲向觀眾展示出非常戲劇化的三角關系,很好地刻畫了三位主角對愛情的追求。
一、對比統一的音樂結構
《別無所求》是拉烏爾和克麗斯汀互傾愛意的一曲情歌對唱,也是該劇的“愛情主題”。在第一幕第七場中, 克麗斯汀和拉烏爾趁著慌亂逃到了屋頂上。在僻靜的夜晚,拉烏爾向克麗斯汀表達了埋藏已久的愛意。克麗斯汀面對拉烏爾的撫慰和勇敢的示愛,也逐漸打開了心扉,接受了他的愛,二人合唱了一曲《別無所求》。然而,這一切還是沒有逃出躲藏在暗處的魅影監視。在拉烏爾和克麗斯汀相擁離開屋頂后,由于克麗斯汀的背叛,魅影決定詛咒他們,劇情由此轉入第二幕。《別無所求》作為第一幕到第二幕的過渡曲段,起到了承前引后的作用。
整首樂曲為復三部曲式結構,其中呈示部是一個二部性的單二部曲式,采用情歌對唱的方式訴說情感。樂曲開頭的A樂段由男主角拉烏爾演唱,此段旋律音域為一個八度,從最低音小字組的bA到最高音小字一組的bB是男中音演唱時最為舒服的位置,韋伯在這種流暢、自然、平易近人且接近于訴說的發聲狀態下,表現拉烏爾對克麗斯汀深摯的愛,向觀眾展示出濃厚的愛情氣氛。而B樂段則是克麗斯汀對拉烏爾的回應。音樂旋律的大跨度進行,體現出克麗斯汀內心的不安與糾結。在B段的演唱中,韋伯將小字二組的bE作為整段最高音放在開始的位置,與A段最后落音的小字一組的bE相隔一個八度。音域上的鮮明對比,一瞬間把觀眾從拉烏爾深情低沉的告白中拉出來,平穩的氣息加上舒展的旋律線,表達出克麗斯汀內心對愛情的美好期盼。B段結束后A段再次重復,為了表現出克麗斯汀內心的激動,韋伯將第二句速度加快,通過動力化再現的手法,渲染克麗斯汀的情緒變化。緊接著B段進行三次反復,二人的合唱表達出內心的情感。當B段反復至第三次,也就是呈示部的最后一段時,由樂隊演奏第一句,二人合唱第二句。此時,隨著二人愛的告白,樂隊也激情涌動,音樂情緒推向高潮。在管弦樂輝煌的伴奏中,二人唱出了全曲的最高音——小字二組的bA,仿佛在對世人宣告他們美好的愛情。中部的C樂段是一個全新的音樂主題,二人從剛剛激動的情緒中清醒過來,對話式的旋律演唱訴說愛意以及即將離別的不舍,音樂進入再現部。當再現部中的第二個A段到了尾聲時,音樂逐漸緩慢,低八度的伴奏音響預示著魅影的到來。魅影演唱的旋律位置從小字二組的D開始,與拉烏爾演唱的低音位置形成鮮明對比。韋伯通過這種對比統一的方式,表達魅影內心的痛苦、無奈以及對克麗斯汀的愛的渴望。音樂最后重復B段,用魅影的主題旋律作為尾聲,調式由C大調轉向c小調,劇情進入第二幕。
通過對曲式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韋伯用一個復三部曲式把三角關系完美的展現出來,把很多戲劇場面、細節都包括在一個復三部曲式里。通過角色的轉換、速度的變化、音域的對比,把戲劇場景推到高潮。這種對唱方式不但避免了音樂重復帶來的乏味與枯燥,而且體現出故事情節的發展與人物情緒的對比。音樂旋律的相互反復與交融,體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恩愛場面,將對比統一做到極致。
二、用音樂為劇情發展提供線索
韋伯作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他異于常人的音樂才華在《別無所求》中得到完美的展示。他在音樂中始終秉持緊扣戲劇情節的創作理念,用音樂語言配合劇情發展,對故事的戲劇化發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他堅守音樂線索的邏輯性,用音樂襯托三位主角的情感糾葛,力求在還原故事情節的同時,與大眾審美緊密結合起來。
(一)調式調性的轉換
“轉調是促成樂句發展、提高音樂表現力、擴大音樂結構的重要手段,也是音樂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創作手法”。通覽全曲,這首情歌對唱始終保持在大調進行中。韋伯運用bD大調明亮、寬廣的音樂色彩,暗示男主角拉烏爾和女主角克麗斯汀浪漫的愛情。旋律自然的反復,帶來靜謐溫和的聽覺體驗,音樂宛如溪水一般緩慢流動。到了呈示部與中部的銜接小節時,調式由bD大調轉為bA大調。二者屬于近關系轉調,由于其轉調關系較協和,過渡較平緩,因此韋伯采用調內和弦作為共同和弦。韋伯通過調式調性的轉換讓音樂平緩進行,把轉調用在情緒和意境即將轉折的地方,用變化的音樂為接下來三人出現情感的糾纏做出預示。
(二)變化的終止式
“終止式是作曲家為了營造終止感并最終形成終止感而設計的和聲配置方式,”終止式不同的運用體現出作曲家創作的音樂風格特征。在開頭A、B兩段的結尾處,韋伯將最后一句停留在屬和弦上,用開放終止結束A段,用完滿終止K46-Ⅴ-Ⅰ來結束B段,接著進行A段反復。B段結尾回到主和弦,與A段開頭的主和弦完美銜接,這種音樂創作手法很好的展現出男女主一問一答的對話模式,豐富了音樂的層次。
(三)樂器代替人聲演奏旋律
根據前文所述,《別無所求》這首歌曲中有大量重復的樂段和樂句。在音樂創作中,旋律反復是一種常見的創作手法,通過旋律的反復可以將優美的音樂延續下去,在聽眾腦海留下深刻的印記,形成音樂的前后呼應。韋伯為了音樂的統一性和連貫性,將主題旋律做了多次反復后,依然帶給聽眾全新的音響效果。他不僅讓人聲互換旋律,而且讓樂器代替人聲演奏主題旋律。不同的音響效果營造不同的音樂氛圍,通過音色的變化與劇情發展相配合。
音樂作為音樂劇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起到了突出主題和配合劇情發展的作用。《劇院魅影》的成功離不開韋伯別出心裁的音樂設計,他用音樂預示劇情,用音樂表達情感。在《別無所求》中,韋伯以獨特的作曲技法將劇情發展和人物情感串連起來,在配樂的編排上注重層次遞進,利用豐富多彩的音色變化對旋律加以精雕細琢,使音樂表現和情感表達更加細膩,不但為劇情戲劇化的發展提供線索,而且為傳遞三位主角之間的情感關系增添色彩。
三、突出三角關系的戲劇性發展
“音樂劇是以簡單而有創意的情節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使音樂和舞蹈得以充分發揮潛能,將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統一體的藝術形式”。也就是說,音樂劇是建立在戲劇、音樂、舞蹈三者相輔相成的基礎之上的綜合性音樂體裁。它和歌劇相比,更注重戲劇情節的發展,更具戲劇形式的優勢,音樂、舞蹈等一切都服從于故事情節。在《別無所求》這首歌曲中,韋伯將劇情與音樂完美結合,突出了三角關系的戲劇性發展。
(一)推動戲劇情節發展——三人關系交疊引發沖突
縱觀全劇,《歌劇魅影》描寫的是一場唯美的三角戀愛。但若不細細品味,很容易會理解為這就是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關系。當魅影透過地下室的縫隙中看到美麗的克麗斯汀,聽到她天籟般的歌聲時,他就無可救藥地陷入愛情。魅影天生一副畸形丑陋的面孔,令他心生自卑,他不敢向克麗斯汀告白,他只能帶著面具生活在迷宮般的地下室。克麗斯汀無可挑剔的樣貌彌補了魅影內心深處的缺失感,他默默地守護她,期盼克麗斯汀能夠長伴他左右。而克麗斯汀也癡迷于魅影帶給她的美妙的音樂世界,對他產生了一絲朦朧的、難以隱喻的情感。但拉烏爾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微妙的關系。當克麗斯汀初次登臺后,她那天使般的歌聲引起了拉烏爾的注意。拉烏爾邀請克麗斯汀共進晚餐,魅影得知后頓時心生嫉妒,這便是三人愛情關系的開端。經歷一系列的矛盾與慌亂后,這個英俊、富有的年輕人開始追求克麗斯汀,而克麗斯汀也接受了拉烏爾的愛,魅影面對克麗斯汀的選擇而變得傷心欲絕。故事發展到這里時,韋伯以《別無所求》作為拉烏爾與克麗斯汀互表愛意的定情之曲,并在結尾處穿插了魅影帶有憤怒情緒的演唱,極具戲劇性之味,它不僅推動劇情發展,將劇情與人物情感變化無縫銜接,而且交代出此刻三人之間的愛恨糾纏。二人如癡如醉的深情對唱,讓魅影的心隨著音樂一點一點被嫉妒淹沒。他心中的憤怒逐漸轉變為仇恨,與拉烏爾之間的“敵對關系”就此確立,沖突已然形成。
(二)音樂旋律表達情感——凸顯人物性格特征
“音樂劇的音樂必須具有起碼的戲劇性,它必須生成于情節發展之中,符合人物性格及其在特定的戲劇情境中特定的情感抒發需要。”魅影、克麗斯汀和拉烏爾三個人有著不同的人物性格,他們就像是三個不同世界的人,因為愛情才有了交集。魅影是一個擁有雙重性格的人物,他既有善良真誠的一面,又有狂妄霸氣、陰暗腹黑的一面。他對克麗斯汀的愛執著而熱烈,可命運的不公使他變得孤獨又自卑。拉烏爾有著顯赫的身世和背景,他年輕有為,成熟穩重,對克麗斯汀的愛忠貞不渝,是克麗斯汀心中的白馬王子。當拉烏爾演唱《別無所求》表達心意后,觀眾便從曲風和旋律中得到非常直觀的感受。大調之間的相互轉換,明亮簡潔;旋律平穩級進,和聲規整統一。這首歌曲的音樂旋律展示了拉烏爾忠實沉穩的性格特征,讓觀眾進一步對拉烏爾的人物形象有了新的認識。而當魅影唱起了拉烏爾對克麗斯汀表白情感的旋律時,就代表了他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是注定輸給拉烏爾的。魅影雖然重復了拉烏爾的旋律線條,但卻提高了音域位置,與拉烏爾柔和抒情的音樂旋律相比,他演唱的音樂旋律帶有一絲悲憤和尖銳,給觀眾帶來聽覺上的反差。魅影用了“情敵”的音樂旋律,這便是人物自卑心理的寫照。除了帶有諷刺意味之外,也影射出魅影命中注定的悲劇性命運,令觀眾為之嘆息。
《別無所求》雖然主要由代表拉烏爾和克麗斯汀的兩個主題組成,但魅影的加入給音樂帶來了更具戲劇性的色彩。不同角色、不同唱詞的不同演繹,既表達了兩位男主角對克麗斯汀不同的愛情,又表達了克麗斯汀面對二人愛戀時的勇敢和溫柔。韋伯利用這首歌曲配合劇情的發展,進一步刻畫出人物形象,將三人的情感濃縮在一首歌曲里,既展示了三人此時的情感狀態,又藝術性的表達了矛盾與沖突的升級,突出了整部劇“三角關系”的主題。
四、結語
《劇院魅影》作為一部風靡全球的音樂劇,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喚起了人們對愛情的向往以及對人性的思索。該劇通過藝術形式描繪了三人愛情的戲劇性色彩,利用魅影不可能實現的愛情夢想傳遞出“悲劇性”的審美價值,為世人締造了一個如真如幻又神秘優美的音樂世界。韋伯作為一名優秀的音樂劇作曲家,他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各種音樂類型之間的界限,以高超的藝術技巧和演藝理念,游走于古典與流行之間。他用音樂觸動人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神經,不論是氣勢輝宏的交響樂,還是溫柔抒情的優美旋律,無一不使觀眾的心靈為之震撼。韋伯以其創新性的音樂才華,引領音樂劇走上又一個黃金時代,為當時低迷的音樂劇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該劇的成功是藝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為音樂劇產業鏈的發展開辟了新思路,使之像常青藤一樣立于當代音樂舞臺的中央。時至今日,《別無所求》作為《劇院魅影》中重要的音樂唱段,依然是人們最喜愛的曲目之一。
參考文獻:
[1]徐雯宣.戴留斯創作技法與風格的多樣性與融合性探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9年.
[2]魏揚.金湘合唱作品中的純五度復合和聲[J].音樂研究,2017(06):77.
[3]張藝.音樂劇的概念及起源[J].才智,2009(07):229-230.
[4]居其宏.如歌抒詠 直指人心——音樂劇音樂創作散論[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04):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