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云 邱知塵
摘要:法國文學理論家熱奈特所提出的敘事學理論對于敘事學的研究導向了新的層面,對之后的理論研究產生深刻影響的同時,熱奈特也成為了敘事學理論的代表人物。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一經上映便在國內獲得了巨大的熱度。本文通過將其作為敘事學研究的范本,利用熱奈特敘事理論中的時態與語式理論,從劇中往往被人所忽視的細節中探究其獲得如此成功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隱秘的角落? 熱奈特? 敘事學? 時態與語式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3-0161-03
一、介紹與理論依據
(一)劇作介紹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是由韓三平監制,辛爽執導,秦昊、王景春領銜主演的國內首部家庭懸疑劇集。該劇播出于2020年6月,一經播出就收獲了觀眾們的較高評價,在豆瓣影視這一國內較權威的影視評論網站獲得了高達9.0的評分,這一劇作無疑成為了2020年影視圈內的黑馬之作。
該劇改編自紫金陳的推理小說《壞小孩》,主要講述了一個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游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次謀殺,從而將幾個家庭卷入一系列撲朔迷離的案情之中,最后孩子們依靠警方,利用聰明才智戰勝罪犯的故事。
(二)理論淵源
影視作為一門有著敘事功能的藝術,其敘事性在一定程度上與戲劇、小說等文學性藝術有著較深的淵源。而電影敘事學的理論自發生到成熟,以至達到研究的范疇都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學敘事的影響。
敘事通俗來說就是“講故事”,相較于講什么故事,它更傾向于怎么講故事。“敘事學”這一術語正式提出的是法國結構主義理論家茨維坦·托多洛夫,他首先從敘事語法的角度對敘事作品進行研究,并第一次提出了“敘事學”這一概念。而后法國文學理論家熱奈特撰寫的《敘事話語》為敘事學理論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將敘事學對于結構的研究引領向了影視藝術更為細致的文本操作層面,更加關注作品的故事、情節、人物、時間等細節要素,提出了敘事的時序、語式和語序等理論,從而為之后的影視敘事學理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熱奈特的敘事學理論視域下劇中懸念設計的分析
作為一部家庭懸疑劇集,《隱秘的角落》最大的看點就在于劇中人物之間為達到目的而進行的博弈,在情節發展的過程中帶給觀眾以“燒腦”體驗。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編劇在劇中安排了大量的細節描寫、情節鋪墊,使得觀眾引發思考。在觀眾思考的同時又會落入新的“圈套”,環環相扣。如此一來劇中的人物與情節就可以得到相互補充,使整部劇得到升華。
熱奈特所提出的敘事學理論將敘事分成了:時態、語式與語態,下文著重從時態和語式兩方面對《隱秘的角落》進行分析。
(一)時態
時態,即故事的時間線與敘事時間之間所構成的關系。為了追求神秘懸疑的效果,制造緊張感,劇中常用與故事本身發展順序不相吻合的敘事順序。劇作第一集中,故事一開始便是張東升將兩名老人推下山崖的情節,口中大喊著爸媽,這樣的安排讓觀眾不自覺地產生疑問:為什么推兩人下山?兩人到底和兇手是什么關系等問題。觀眾隨著疑問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節的吸引,而這一效果正是通過使用“倒敘”的方法所產生的錯位感來完成的。隨著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逐漸重合,隨之而來的還有對劇作懸疑效果的沖擊。為維持這種懸疑的氣氛和情節的緊張感,編劇使用閃回或夢中驚醒的方法完成插入式的敘事。劇中多次出現嚴良閃回兒時父親被捕時,以及朱朝陽父母未離婚時美好的夢突然驚醒的場景。這類高頻率、高速度的插敘打碎了劇作的“平淡”,交代了人物性格的成因,在保持緊張感的同時完善了人物形象,用更立體的人物形象帶動故事情節的懸疑感。
單單依靠挖掘人物性格的成因和略顯“莫名其妙”的敘事順序來講好一個懸疑故事是不現實的,情節的環環相扣和人物的高智商博弈更多的需要敘事方法中的“同時性(順序性)”來體現。編劇通過大量交叉蒙太奇的使用,依靠一部小小的手機將所有的點聯系起來。通過總結,發現劇中的懸疑成分幾乎都出現在三個孩子通過偷來的張東升的手機與其談條件的情節中,雙方相互算計,高智商的朱朝陽、膽大的嚴良和聰明的普普與思維縝密且心狠手辣的張東升之間的頭腦博弈。在一次次的通話中人物形象愈加豐滿,劇作懸疑程度逐漸飽和,推動情節向高潮發展。
劇中還使用了與倒敘、插敘相似卻效果不同的方法——預敘,預敘與倒敘、插敘這種將結尾放在開頭或插入一段情節的處理方法不同,預敘處理下故事的敘事邏輯仍然以開始-經過-高潮-結局進行。但在經過和高潮的中間加入一個預寫的情節,這么做是為了減少高潮過后結局的突兀感。劇集的第二集和第三集朱晶晶墜樓事件作為豐滿主角人物形象的情節,在敘事上與主線故事并沒有很直接的聯系。突然制造墜樓案件難免有些突兀,編劇通過使用預敘的手法,將陳冠聲糾纏嚴良隨即女孩墜樓的情節展示出來,設置懸念的同時又呼應了之前朱朝陽通過窗子看到朱晶晶走上頂樓的情節,不僅將這部分略顯突兀的情節順理成章的設置下來,還為之后王立綁架朱朝陽的情節埋下了動因。
(二)語式
語式,即敘事者對于故事的敘述(表達)方式,主要涉及的方面有“距離”和“聚焦”兩個理論概念。
第一,距離,這里的距離指敘事者與故事之間的距離,通俗的解釋即敘事者的敘述和故事本身的相似程度。《隱秘的角落》作為一部改編自小說的劇作,它在情節、人物等要素上的呈現與小說《壞小孩》之間的差異就是兩者的距離。劇作的編劇與小說的作者并不是同一位,所以在方向上兩者就已經產生了距離。電視劇由于其“家庭懸疑劇”的標簽,使得其無法像原著那樣更深層次地展現出人性的陰暗面。在原著中,主人公朱朝陽是一個冷靜的“殺手”,所有人都直接或間接地死于他之手:朱晶晶被他失手推下樓致死;朱永平和王瑤被他拜托張東升殺死;張東升被他偷襲而死。甚至張東升所下的毒也只有他有所防范,從而活了下來。而在劇作中編劇通過情節調整(減少角色死亡),將這令人不寒而栗的壓迫感轉移到了張東升的身上,張東升成了釋放負能量的角色,而朱朝陽就只是個頭腦聰明、處事冷靜、能夠隨機應變的孩子罷了。劇作畢竟是改編,對于距離的把控也要適當,所以編劇通過設計,將情節的壓抑與黑暗放在片頭曲的動畫之中,盡可能拉近這兩者之間的距離。仔細觀看不難發現,片頭動畫中三個孩子在躲避一個人的追殺,逃到最后進入迷宮的卻只有一個孩子。這里是劇作對原著的暗示(最后存活下來一位孩子),同時進入迷宮后獨自隱藏在角落,隱喻著主人公朱朝陽在經歷一系列事件后內心的變化(內心鎖閉,變得冷血)。
第二,聚焦,這一理論所偏重的是敘事者與劇中人物的關系,通俗來說就是敘事者主觀對于敘事視角的選擇。按照熱奈特的敘事學理論中的劃分,聚焦可以劃分為“無聚焦”“內聚焦”與“外聚焦”。無聚焦就是我們常說的“上帝視角”,敘事者可以選擇任何時空、任何角度進行敘事,同時敘述者所能了解到的對于人物的所見所聞,對于人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內心所思所想都了若指掌。而內聚焦又稱內視角,指的是敘述者借助某一人物的身體意識,從這一人物的視角出發,敘述該人物所體驗的世界和生活。可以始終使用一位人物,也可以在敘事中根據需要輪流采用多人物視角敘述情節的發展階段。外聚焦又稱外視角,這里的敘事者以一種非人格化的態度進行敘述,“冷漠”的描寫所見所聞,但不加任何詮釋和拓展,不介入所敘述故事中的任何一個人物的內心活動,如此一來,該視角下敘事者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是少于人物的。《隱秘的角落》是一部懸疑劇,其中所牽扯的人物也較多,為增加劇作的緊張感和神秘感,劇中所涉及到的聚焦類型也相對豐富。
外聚焦在這部追求神秘懸疑劇中使用的最為常見。劇中作為案件的中心,張東升無疑是整個局的設計者。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他思維縝密,瞻前顧后,方方面面都考慮得十分周到。在我們看來他似乎是掌握著一切的“操縱者”,他不需要也無法與其他人交流他的想法。所以這一人物就成了外聚焦能夠隱藏起敘事者的最合適人選。在劇作的第一集開頭,我們只能看到他無緣無故的將兩位老人推下山崖,但是觀眾卻一頭霧水。第四集中張東升在辦公室拿到朱朝陽的“警告信”之后冷靜地用鉛筆拓出筆跡,循著地址找到三位孩子。之后換妻子的藥、找社會人員借高利貸、詢問船塢看守人問題等等情節都是通過外聚焦來呈現的。
內聚焦常出現在三個孩子聚在一起的場景,通過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實現多視角的輪流轉換,通過這樣的轉換、信息的交流推動情節的發展。三人在去山上游玩回家后發現錄下證據時進行的交談、三個孩子通過電話多次與張東升之間的談判、三個孩子在海邊的船塢商量是否報警的情節等等都是內聚焦視角的運用。
僅僅內聚焦和外聚焦的效果還不足以支撐劇作的張力,突顯情節的懸疑,劇中內外聚焦視角的轉換才是整部劇的最大亮點。編劇通過鋪設大量的細節和暗線,將視角由外聚焦轉向內聚焦,用可見的細節將隱藏起來的敘事者暴露出來,讓觀眾提前思考和分析,使得本該閉塞的信息得以傳達,達到內外聚焦視角轉換的目的,從而更有力地刻畫人物,推進情節的發展。第二集中朱晶晶墜樓之后,趕來的葉警官看到了掛在樹枝上的白色演出服,此時鏡頭給了特寫。雖然并沒有任何交代,但從中透露出很多的信息,比如朱晶晶是不是直接墜樓、朱朝陽能否及時救助、朱朝陽故意不救助……這一細節也在故事的結尾給了觀眾答案:普普給朱朝陽留的信中提到讓他說出真相,重新開始生活。但朱朝陽并沒有選擇按照普普信中說的去做,而是選擇了隱瞞,在帶著警察還原現場時出現閃回情景,普普口中所說的并不是“她摔下去了”而是“她要摔下去了”說明朱朝陽確實有意不救助。結尾的設計在致敬原著的同時貫徹了整部劇懸疑緊張、令人細思極恐的感受。劇中多次出現閃爍的紅色燈光也是一種通過細節轉換聚焦的手法:張東升為岳父母拍照時鏡頭閃爍紅色;王立尾隨朱朝陽實施綁架時海灘反射的紅色;朱朝陽被綁架到水產場,張東升刺死王立的情節整個場景也被紅光覆蓋,這些紅光的運用都是一種聚焦視角的轉換。紅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著血腥、暴力,甚至死亡。通過安排紅色燈光的閃爍,讓觀眾獲得一種超出時空的預知能力。劇中類似的細節鋪設還有很多,如:小調性本就壓抑的兒歌《小白船》,在劇中唯一一次完整的展示,歌曲卻結束在“飄向西天”的歌詞上,當畫面中的霧散后出現張東升妻子的尸體。在推動情節的同時隱喻原著中三個孩子的命運;第十集的開頭動畫用了童話《三只小雞》的形式,童話中小雞被狐貍吃掉,暗示三個孩子去張東升家中可能會遭遇不測……這些都是作為轉換作用來設計的。
三、結語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作為近些年不可多得的優秀網劇,同時作為國內首部家庭懸疑劇,其質量是有目共睹的,在播出的短短一個月就獲得相當大的熱度和較高的評價。許多影評人、影視自媒體和影視愛好者們紛紛就其中細節的設計發表探討觀點,單從這一點來看該劇已經是一部較為成功的劇作。劇作從家庭出發,注重溫情,在懸疑緊張之余不忘關注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正能量的導向也是其成為黑馬之作的有利條件。
通過對于劇作中細節的安排、情景的設計,加以熱奈特敘事理論的分析,不難看出編劇在距離把控、時空構建以及敘事方式的視角問題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劇中也都一一有所考究。通過視角大小、遠近的轉變,使敘事結構產生化學反應,從而使情節達到環環相扣的效果,促成了整部劇爾虞我詐、懸念層出的風格特點。
參考文獻:
[1]陳曉云.電影理論基礎[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2][法]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郭建飛.熱奈特的類文本理論及其效應[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153-160.
[4]劉星.用熱奈特的敘事理論分析《寵兒》的敘事策略[D].太原:中北大學,2012年.
[5]隱秘的角落 短評[DB/OL].豆瓣,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