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耕種植逐漸走向機械化,也不在滿足于解決我們的溫飽問題,對于農業種植過程的安全性,綠色健康,生態環保也提出來新的要求。由于我國的農業一直延續傳統種植技術,在生態環保方面還有一定的不足,傳統種植技術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社會發展需要。在生態經濟的推行下,本文將探討生態經濟背景下推廣綠色種植技術。
關鍵詞:生態經濟;綠色農業;種植技術
1 生態經濟及其特征
生態經濟就是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充分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來轉變農業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農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生態經濟是把可持續發展放在第一位,注重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互統一。生態經濟具有時間性,空間性,效率性三個特點:
1.1 時間性
生態經濟的時間性指的是在資源利用上的持續性,目前我國的農業都是以機械化,化學化為主,在能源消耗,環境保護上有很多的不足。根據數據統計,我國的燃油使用量35%來自農業機械,超出其他發展國家燃油占比。我國目前仍然是以小農經濟為主,以個體為單位,大部分的農機為小型機械,小農機械的資源消耗大,效率低導致我國的勞動生產效率較低。反觀美國以農場經濟為主,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經營生產。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生態經濟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點。發展要始終牢記不可犧牲后代人的利益換取現在的舒適。
1.2 空間性
生態經濟的空間性指資源利用在空間維度上的持續性。區域的資源開發利用和區域發展不應損害其他區域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區域間農業資源環境共享和共建。發展講究相對平衡不應該為了滿足該區域農業發展需要而損壞其他區域的利益。例如,河水上游端為了滿足自身農田灌溉需求,關閘蓄水,導致下游端的蓄水量不足,農田灌溉出現無水可灌的現象發生。
1.3 效率性
生態經濟的效率性指資源利用在效率維度上的高效性。我國傳統農業消耗巨大,每年我國平均農業灌溉用水量在3400億m3,占社會用水的56%,要滿足我國不斷擴大的農耕面積,節水灌溉,滴灌等灌溉方式需要不斷推廣。在技術的支持下,通過資源配置優化,最大限度的降低資源的消耗來提高農產品的生產率。我國的資源有限,雖然我國的蓄水量處于世界第五位,人均卻是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的28%,我國人均可用水資源較少,每年農業灌溉需求巨大,生態經濟推行下的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可以為我國資源利用率有巨大的提高。
2 綠色種植技術的意義
綠色種植技術是以生物循環再生為基礎,農業種植與環境保護共同發展為目的的種植技術。綠色種植技術主要針對農作物的育種、栽培、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種植過程,傳統農業種植技術,水資源消耗,燃油資源消耗,化學產品使用量巨大,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能用消耗。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的耕種機械、精細化的田間管理等手段,保證農業生產各個環節滿足綠色環保要求,減少化學農藥及化肥使用量,為生產綠色健康食品提供低污染、無公害原材料。綠色種植技術不僅僅能夠保證人們所食用的蔬菜綠色健康,也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是實現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2.1 保障農產品安全和食品安全
綠色種植技術在種植過程中主要強調農作物按照自然規律生長,減少人為干預,最大限度的減少農藥使用和化肥的使用。近幾年我國對于視頻安全越來越重視,食品的安全性與綠色種植技術密不可分。例如有機蔬菜和綠色種植,農產品吸收安全的養分,產出滿足國家食品安全的產品。前幾年我國大部分農產品為了提高產量和外表的美觀性,大量運用農藥和色素,導致不少農產品出現農藥含量超標現象時有發生,不少民眾對于國產的農產品出現了失望,轉向大量購買有機蔬菜和國外的綠色農產品,這值得我們警示。農產品的安全需要我們格外的重視,無農藥,無化肥的綠色種植技術則是人們最好的選擇。
2.2 推動地區農業收入發展
綠色種植技術的推廣讓農業技術有了更高的技術要求,減少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合理的資源配置也讓農業收入的提高。例如,套種,利用蘑菇喜歡潮濕陰涼的環境在玉米田的空隙中鋪上秸稈,實現一地兩種的種植方法。套種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間作形成的作物復合群體可增加對陽光的截取與吸收,減少光能的浪費;同時,兩種作物間作還可產生互補作用,如寬窄行間作或帶狀間作中的高稈作物有一定的邊行優勢、豆科與禾本科間作有利于補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套種,漁稻綜合養殖都是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利用,在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的同時帶動單位面積內農產品收入的上升。同時綠色種植技術也更具有市場前景,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越來越重視,從最開始的吃飽到現在的吃好,吃得健康。綠色種植技術下的農產品往往有更好的銷售和需求前景。農民收入的增加再反過來推動當地綠色種植技術的升級,相互發展,相互融合。
2.3 有利于樹立地區農作物品牌
綠色種植技術的推廣有助于地區形成品牌效益,相比于傳統的種植技術綠色種植技術有更好的技術要求對農產品進行生產規劃,在種植過程中更具有科學性和安全性,同時也更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現在很多農產品都會用綠色種植技術來吸引更多人去關注,也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去購買這一類產品。好的市場營銷,能夠打造地區的農產品品牌,增加農產品的效益。
3 生態經濟背景下如何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
3.1 推行利農惠農政策
我國目前仍是以小農經濟為主,農產者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相對于傳統種植技術來講綠色農業種植需要科學的種植體系和方法。在推行之初很容易受到傳統農業種植者的阻撓或者不愿相信綠色種植技術,政府需要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和扶植政策,讓農民感覺到綠色種植技術有實際的利益。例如,在基層多開展綠色種植技術培訓,幫助農民了解綠色種植技術,加大農機具購機補貼,提升優化農民運用的工具,引導農民由傳統種植技術向綠色種植技術改變。同時政府也要持續加強惠農政策的研究制定,給予綠色種植的資金幫扶力度,促使更多的企業、農戶開展綠色生態種植。
3.2 根據不同的區域制定不同的綠色種植技術規劃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地理條件,在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時需要考慮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地區特色,根據多方面綜合考量來選擇農作物。例如,云南以山地為主無法大規模使用大型機械,多數農田在山區或半山區,壩區稻田相互穿插,于是漁稻綜合養殖模式孕育而出。漁稻綜合養殖模式就是在田里種水稻,水稻下面來養魚。這樣魚可以吃稻田里面的蟲,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而魚類產生的糞便作為水稻的肥料,達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的目的。這種綜合種植模式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式,綜合養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資源重復性消耗。對于一些平原地區,可以充分利用大型可靠的機械來完成日常的農業種植,要做到集約化,統一化,盡可能的減少資源的消耗。
3.3 拓展綠色種植技術宣傳途徑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宣傳是發揮其價值的重要前提。科學有效的宣傳途徑則是綠色種植技術走向人們眼中的重要方式。對于綠色種植技術宣傳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政府加大宣傳力度,完善相關優惠政策,積極開展綠色種植技術宣傳活動,將綠色種植技術宣傳日常化,常態化。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建立試驗田讓專業的技術人員運用綠色種植技術進行種植,讓農民更加清晰了解綠色種植技術的優勢,同時幫助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和產業轉型。
其二,我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網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也成為了宣傳的重要手段。提高對網絡宣傳的重視,投入更多宣傳資金,組建專業推廣宣傳團隊,同時結合綠色種植技術的宣傳目的進一步制定完善的網絡宣傳策略。電視和報紙作為傳統的宣傳方式已經漸漸只適用于一些老人,我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一些新生力量,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等積極充分宣傳綠色種植技術,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綠色種植技術的農業生產中去,及時制定綠色種植技術線上培訓工作,并安排專業人士線下指導,學習與實踐相互配合,提高綜合素質。真正將綠色農業種植技術與多年種植經驗相結合,提高農業種植產量與質量。網絡的直播帶貨也是對于綠色種植技術的農產品的宣傳,直播帶貨不僅僅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綠色種植技術,也能讓更多綠色農產品走出去,打下堅實的口碑基礎。
3.4 加大對優質農產品的開發力度
在推行綠色種植技術的同時也要加大對于優質農產品的開發。綠色種植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消耗,提高生產力率。要讓農民相信綠色種植技術的優勢最直觀的就是優質的農產品,只有結果是好的,人們才愿意相信綠色種植技術是可行的。優質農產品開發必須根據農業種植區域的基本類型與特點,及時對種植匹配過程進行優化,及時提高農產品收益,完善農產品種植過程中的環保處理。避免出現盲目跟風,發展種植不適宜本地區的農產品。例如,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海水稻就是具有耐鹽堿性的高產水稻,它可以生長在灘涂和鹽堿地,海水灌溉就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海水稻的開發能有效利用海南海水倒灌鹽漬化農田,可解決因海水倒灌造成的大面積農田撂荒現象,可以擴大耕地面積,從而提高糧食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海水稻通過基因的改良讓水稻能夠在鹽堿地種植,在其他區域種植并未有如此的收成。袁隆平院士生前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為了完成袁農平院士的遺愿需要技術的依托,也需要科學的綠色種植技術的依托。我國雖然是農業生產大國,但并非農業生產強國。我國對于優質農產品的開發較為緩慢,目前我國有11種優勢農產品,在這11種農產品中,專用小麥,專用大豆得到長足的進步,但對于其他農產品而言,我國只是通過簡單的轉種,擇優選種的方式進行產品的研發,缺乏對于農產品的技術創新。
3.5 加強綠色種植技術研究
我國綠色種植技術萌芽較晚,發展也相對緩慢。首先,要高度重視綠色種植技術的人才培養,我國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去選擇農業生產技術研究,經濟的迅速發展讓現在年輕人很少靜下心來去研究,“讀好專業,未來好掙錢”的思想在人們心中固化,國家應該鼓勵更多的學生投入到農業技術開發中去,積極培養相關的科學技術人才,同時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其次,相關的綠色種植技術研究中心應與政府,農民積極聯系,把研究成果積極高效的轉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科學技術都需要實踐才能得到具體的效果,綠色種植技術也不例外,綠色種植技術研究中心與政府,農民簽訂更多的合作計劃,讓技術走出試驗田,同時讓農民也學習一些先進的種植經驗和技術,幫助綠色種植技術得到巨大飛躍。其三,加強綠色種植技術的可操作性,在綠色種植技術運用方面主體是農民而不是科研人員,我國大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和先進技術經驗有限,雖然近年來有一部分大學生也加入到農業種植中去,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帶向農田,但是始終是有限的,所以在綠色種植技術推廣時要簡單易懂,盡量減少書面知識,符合實際的生產發展需要。同時定期檢查農業生產數據,做到實時反饋,實時更新,為后來的綠色種植技術發展做出鋪墊,做到有跡可循。
4 結語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在生態經濟背景下綠色種植技術的推廣是為了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完善綠色種植技術相關的優惠政策和在民眾當中的推廣,讓民眾真正了解綠色種植技術的優勢和意義。通過實踐為綠色種植技術的發展提供經驗,發揮其應用價值。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什么是綠色種植技術,什么是生態經濟發展理念。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農村走向城市,這種現象的發生值得我們反思,在綠色種植技術的推行下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回到農村,去建設農村,發展農村。
參考文獻
[1] 萬江紅,李樹林,鄧家琴.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優勢及推廣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9(19):44,46.
[2] 段曉莉.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的重要性及發展建議探析[J].山西農經,2019(8):1.
[3] 孫培智,古陽陽.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概念以及推廣策略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7(22):165.
[4] 馮國建.淺談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的重要性及發展對策[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9(5):19.
[5] 段曉玉.淺析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的重要性及發展建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12):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