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鋒 于仟
摘要:有害生物一直都是困擾林業資源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減輕有害生物對林業資源的破壞,是當前林業從業者一直在研究的課題。但在當前的林業行業當中,傳統的防治措施仍然以化學藥物為主,長期使用下去不但會使害蟲產生抗藥性,無法獲得有效的防治效果,而且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問題。所以,根據這些現實情況,本章將以陜西省關中地區為例,根據當前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實際使用狀況,對無公害防治技術在有害生物防治領域中的具體運用情況加以研討與剖析。
關鍵詞:林業;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技術;應用研究
保護林業資源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維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要想保障林業資源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做好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關中地區南連秦嶺山脈,北接黃土高原,是由渭河的沖積平原區構成的一個東西狹長的區域,其林業資源主要以楊樹為主,單一的綠化種類造成害蟲的大量繁殖,嚴重危害當地的林業資源。從當前的現狀來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手段主要是以物理、化學和生物技術來實施,盡管也引入了無公害防治技術,但因為防治技術不夠完善、實際操作經驗不足等原因,使得其防治效果并不突出。所以,深入探討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有效運用,對陜西關中地區林業資源的保存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含義及重要作用
1.1 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含義
無公害防治的主要含義就是利用森林培育技術為基礎,以生物控制為核心,有效殺滅病蟲害。構建穩定的林業生態系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業自身的防御能力,實現長久控災的目的。這種防治技術的主要特點是投入成本較低,可減少對環境和林業資源的污染,對病蟲害的防治作用較為持久。
1.2 無公害防治技術的重要作用
1.2.1 保護生態環境
對林業資源而言,清除害蟲并不是無公害防治的終極目的,更關鍵的是利用無公害防治技術減輕傳統農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保護好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因此無公害防治技術嚴格遵循環保原則,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對害蟲的有效防治工作。相比于傳統的方法來說,通過無公害防治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蟲害防治,也克服了傳統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從而減輕了生態環境保護的負荷與壓力。由于陜西省關中地區綠化網較多,以往的害蟲防治手段或多或少會留下部分農藥殘留,繼而滲入土壤當中破壞綠化網的生產。但是通過無公害防治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護地方的森林資源,有效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1.2.2 節約經濟成本,提高經濟價值
傳統的有害生物防治方式雖然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但同時藥物也會對樹木本身產生傷害,也會滲透到土壤當中,不利于植物的長期種植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和長期發展。但是無公害技術的應用可以減少對化學藥品的購買和使用,提升蟲害防治的效果,能夠充分節約防治成本,提升林業產業的利潤空間。其次,也促進了當地環境保護、綠色林業技術的發展,有效提升林業資源對周邊環境的環保效果,減少對陜西關中當地土壤、水體等資源造成損害和環境污染,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自身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為綠化網的長期穩固和森林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1]。
2 當前林業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的困境
2.1 缺乏人才和專業設備
由于無公害防治技術在實際運用當中不僅需要用到一些專業的防治設備,而且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在操作過程中對關鍵步驟加以引導和示范。還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根據各地林業種植的實際狀況,推出相應的林業無公害防治技術標準,逐步建立更加專業化、系統性的防治技術體系,才能真正全面防治林木病蟲害。當前陜西關中平原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各項科學技術都有一定的發展和進步,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與一線大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引進時間較短,專家力量相對薄弱,因此,當前的林業防治技術隊伍的整體實力水平并不能完全滿足有害生物的防治要求,仍需要進一步提升和加強。同時,現有從事林業害蟲防治的技術人員缺少專業培訓,獲取無公害防治技術信息的渠道較少,無法及時掌握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最新情況和變化,對最新技術的掌握仍有待提高。此外,由于國家財政扶持力度相對較小,無法引入先進的專業技術設備,使得無公害防控技術體系無法充分地發揮其實際作用,從而影響了更高效地防控與管理。人才、技術和專業設備的缺少導致陜西關中地區的無公害防治水平無法獲得有效提高,當地林業資源也得不到有效地保護。
2.2 防治措施落實不到位
部分地區的林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對林業無公害防治技術重視程度不夠,在林業病蟲害管理過程中未能有效實施防治技術,沒有建立較為完善的病蟲害防治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林業資源的發展。由于受傳統種植觀念局限性和無公害防治技術較為復雜的影響,很多基礎林業防治人員不愿意接受新的防治技術,導致新技術的推廣受到限制。還有一點是無公害防治技術的見效時間不同于普通的農藥等防治手段,無公害防治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夠見到良好的效果,但很多林業管理者追求高效率,在一段時間內看不到實際效果后就會選擇放棄嘗試。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對于林業無公害防治技術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對具體的實施過程沒有跟蹤監測,會出現操作不規范,防治手段不符合當地情況的現象。
2.3 監測預警工作滯后
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工作同樣是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當中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環節,提前進行有害生物預警能夠極大提高防治效果。但是目前我國的監測預警工作相對滯后,大部分預警監測仍采用傳統的地面調查方式,還未引入先進的監測設備和監測技術。同時,監測預警信息的傳遞工作也存在漏洞,無法及時將監測信息進行傳遞。另外,當前的監測網絡也不夠健全,從事監測預警工作的專業人員太少,大部分兼職人員專業水平又無法勝任工作,致使對病蟲害災情的調查監測覆蓋面不廣,信息傳遞不及時,最終的測報結果不準確,不能滿足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據的要求。
3 促進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技術實施的有效措施
3.1 選用適當的無公害防治技術
林業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全面推行要求相關技術人員積極引入領先的科學技術做保障,林業種植技術人員要采取多樣化的防治措施,包括采取生物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以及生物農藥技術。
3.1.1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屬于無公害防治科學技術當中一種運用得非常普遍而且也十分合理的重要科學技術,是林業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措施中效果最好、也是最常用的防治手段。林業單位管理人員要結合各地區林業植被的特點,全面分析所屬地區的林業植被中常出現的害蟲種群及其有害生物的繁殖情況,針對性地使用一些無殘留且低濃度的生物農藥加以抑制。管理人員還可以通過建立人工巢穴吸引一些鳥類來棲息,通過這些鳥類來消滅一部分害蟲。這樣不但能夠保證林木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種類的多樣性,還能夠實現無公害預防有害生物的目的。除上述措施之外,有關技術人員還可以引入捕食性天敵、寄生陛天敵以及微生物源等方式,來開展對有害的生物防治工作。目前關中地區危害綠化林木的害蟲共計9目74科419種[2]。從危害植被所屬的物目分析來看,以鱗毛蕨種類最多,而鞘翅目最小,這一特點也基本符合西北地區林業病蟲的主要特點。因此,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引進天敵的辦法來捕食害蟲,這不僅能夠增加較好的防治效果,也不會對原本的林業資源造成污染和負擔。
3.1.2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一般可分為機械捕捉、物理隔離和機械誘殺等三種方式。機械捕捉通常是指在防控技術中使用物理工具對害蟲所實施的捕捉手段,如懸掛困死器等,并利用其誘芯中所形成的昆蟲性信息素等,以實現誘捕昆蟲成蟲的目的。而物理阻隔指的則是選擇了利用機械深翻技術的方式,同時利用自然光照殺死了在土壤中的越冬地害蟲。還可能在害蟲遷移時,設置了一些障礙設施,如放一些塑料布等。至于機械誘殺,則指的是由林業科技人員們利用高溫、噪聲、光等技術手段,摧毀了病蟲害的棲息地,從而降低了害蟲的存活率。另外,物理防治技術是現階段對我國林木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中一個最主要的補充手段。
3.1.3 加強生物農藥的應用
生物農藥,指的是運用現代生物科技來研制新型的農藥產品,是指充分利用生物活體所制成能殺死、控制害蟲的生化藥劑,其中一般有苦參堿、除蟲脲等。隨著現代生物科技的高速發展,不但生物農藥的種類增多,其使用效果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當前林木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方面已達到了不錯的使用效益,對提高林業資源的質量和可持續發展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3.2 加強植物檢疫和育苗設計工作
關中地區的黃斑星天牛、白楊透翅蛾、棗球堅蚧、美國白蛾等害蟲為境內的檢疫害蟲,另外還有月季莖葉蜂等害蟲則是隨著品種的引入而人為引入關中地區。林業管理部門還應當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林木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工作的關注程度,在引入種苗以前,就應當做好對有害生物的監控管理工作,不得引入或者利用其他具有病蟲害的苗木進行植樹造林管理工作,不然易對整個森林中的林木正常生長發育帶來不良影響。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在組織進行種苗培育管理工作時,將重心放到對環境社會適應能力更高且具有較良好的病蟲害預防與抵御能力的鄉土樹木的栽培管理上,苗圃花園地要盡可能減少選擇在地勢低洼處、潮濕、土質黏重的地方。同時,要合理設定種子管理方法,在進行植被播種前,要對種子和土地進行滅菌,以降低病蟲害基數、消除病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林分抵御病蟲害的能力。
3.3 完善監測預警體系
在防治害蟲的傳統方法中,往往在病蟲害的前期各類苗頭會被忽視,當病蟲害開始大規模擴散后,林業管理者才會對這種情況有所重視。但由于病蟲害擴散的速率十分迅速,在爆發后期管理困難也相當大,這往往會給林業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由此可見,在林區建立健全的監測預警科學技術系統十分重要。有關人員還必須根據社會常見的各種病蟲害具體發生規律、特征,建立監測預警管理制度,在情況逐步掌握和經驗逐漸總結的工作環節中,不斷完善及改進此管理機制。此外,有關管理人員還需要加強日常巡查管理工作,如果出現重大病蟲害隱患,就需要在第一時間做出相應的處置舉措,以便有效減少所帶來的經濟損失。
3.4 加強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宣傳工作
林業害蟲的防控管理工作必須以無公害科學技術方法為主導,并著力促進廣大林戶和全體林業工作者意識到無公害科學技術的巨大價值。首先,政府有關行政部門必須形成完善的教育推廣系統,廣泛地運用各種宣傳渠道推廣林業無公害技術手段,更有效地普及林業無公害科技方法,使管理人員更加意識到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其次,要為林業管理者科普有關的知識,指派專門的科技人員深入林地開展無公害林業科技的指導工作,形成無公害林業科技的宣傳系統,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手段進行林業無公害科技的宣傳工作。最后,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引進綠色無公害林業防治技術,通過實際示范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效果和重要價值。并注意做好一對一的幫扶工作,對于操作不熟練或仍對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林戶加強技術培訓和思想引導,提升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普及率。
3.5 建立獎懲機制
要實現林業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不僅應該從科學技術和人才方面入手,更重要的是要對防治工作的開展進行監督和獎懲,以提高林業從業者對推廣林業無公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建立獎懲機制來調動人們參與無公害防治的熱情,并且可以設立技術創新基金或突出貢獻獎勵等鼓勵措施,激發人們對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充分發揮基層工作人員的作用,將無公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進而推動林業生態工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可以對主管部門的推廣工作進行考核,處于意識松懈、工作態度消極的工作人員加大處罰力度,以提高主管部門的思想意識,扎實做好無公害防治工作。
4 結語
經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對林業害蟲進行防控的過程中,科學、合理的使用無公害防治能夠達到非常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實施無公害防治技術的過程中,除了采取生物防治或新型生物農藥防治手段外,還可以融合一些我國傳統的物理防治技術,形成無公害防治的重要手段,有效減少林業有害生物。通過無公害防治理技術,既可以對林木產生一種很好的防護效果,同時又不會損害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減少當地土壤中養分的流失,從而整體地提升了林業資源的綜合效益和長遠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金愛俠.無公害防治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應用[J].花卉,2020(10):263-264.
[2] 段世齊.無公害防治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合理應用[J].南方農業,2021,15(8):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