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芝雅
摘要: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目標。為準確把握我縣鄉村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探索加強鄉村治理的有效路徑,筆者通過實地考察、集中座談、個別訪談等方式,對全縣的鄉村治理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
關鍵詞:鄉村治理;問題;對策
1 我縣鄉村治理取得的經驗
我縣現有行政村233個,社區23個,農業人口58.41萬人,共17個鄉鎮,自改革開放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村民獲得感增強,農民生活富裕,通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反腐、精準扶貧、掃黑除惡及各項惠農政策落實,農民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一是村支“兩委”號召力、治理能力增強。對村干部管理更加嚴格規范,其待遇保障有了提高,認同感增強,他們絕大部分精力投入村里的工作,黨的各項政策能落實如精準扶貧、掃黑除惡及惠農政策等。村級黨的建設工作逐步走上正軌,農村黨員的存在感、榮譽感、使命感進一步增強。
二是村民自治探索新路徑。如白蓮鎮馬房村的網格化管理、紅白喜事申請督查管理、村容村貌環境衛生管理;白蓮村婦聯積極發揮作用,調動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管理;堰橋村的和事佬德治模式等等。
三是鄉風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農民素質普遍提高,鄉風文明與時俱進,例如白蓮村,積極發動留守婦女參與鄉村治理,通過開展文藝、清掃、閱讀、烹飪、評選等系列活動,提高婦女覺悟。通過婦女來帶動每個家庭,婆媳關系處好了,家風家教上來了,鄰里關系融洽了,良好的民風形成了。
四是鄉村治理主體多元化。鄉村治理主體不再局限于村干部和村民自己,而是成功引入第三方參與鄉村治理。第三方指的是公司、專業合作社、鄉賢會等社會組織,在鄉村治理的過程中已逐步發揮其積極作用,是鄉村治理的有力補充。如青鴉村,采用“一核五會”的模式治理村級事務,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發揮村民委員會、村民議事會、監督委員會會、紅白理事會、鄉賢會作用,將各方面力量集中起來,達到了有效治理。
2 我縣鄉村治理面臨的困境
鄉村治理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人民的幸福指數提高了,但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我縣鄉村治理面臨的困境:
一是村級黨組織建設有待加強,村支兩委班子能力素質有待提高。村級治理有效的關鍵在基層黨組織,而黨組書記是村級治理的“掌門人”,凡是現階段村級治理搞得好的村,必定有一個好班子,一個好“班長”。“掌門人”村級黨組書記的能力和魄力直接關系到村級治理的效果,有的村支書既不是能人、賢人,也不是強人,不會當“班長”,存在私心。村支兩委凝聚力不高,甚至分派性,心沒往一處想,力沒往一處使,發展經濟無方,只做老好人、維持基本穩定,這樣的村級組織得不到村民的好評,鄉村治理難度大,村民對村級事務不參與、冷對待。
二是部分村民自治制度沒有完全落實。如村級財務公開,有的村財務不公開,村民總是懷疑村干部吃了他們的錢,村民怨氣較大。
三是村集體經濟薄弱導致鄉村治理疲軟。目前,我縣鄉村治理所必需的資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財政轉移支付。二是集體經濟投入。三是捐贈。目前捐贈還不是普遍存在,而且捐贈的錢大都用來建設鄉村硬件設施,用于鄉村治理的很少。
四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近幾年隨著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加大,農村部分勞動力回流,但大部分村莊依然是“空心化”嚴重。人口流失造成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缺乏有新思想、懂經營、愛農村的新型農民參加農村建設。加之農業農村投資項目周期長、見效慢、風險大,而且農村吸引人才方面沒有資金和制度支持,難以吸引精英人才回農村發展。
五是第三方參與鄉村治理較少。盡管有的村已經開始積極引入第三方參與鄉村治理,但由于部分村的治理主體村支兩委治理能力弱。公司、合作社進來不了,即使進來了,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動力不足。
六是民主管理遇到現實障礙。由于一些村民務工經商或對集體事項不感興趣,個別村要召集村民開一次村民會議相當難,導致民主管理有名無實。受文化程度和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個別村民議事的紀律意識比較淡薄,影響了民主會議的效果。民主決議的執行也比較難。對一些通過民主決策形成的民主決議,如修路、水利建設、土地流轉等,只要有少數不同意的村民不執行,就很難執行下去,只能采取說服教育的方式來解決,沒有強制執行的依據和辦法。
七是鄉村社會治理中德治力量減弱。鄉村人口的流失致使空心村狀況在鄉村中較為常見,導致鄉村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逐漸衰弱,鄉村傳統文化共識、價值觀念也愈發不足,在城鎮化、信息化的沖刷下,一些城市的俗文化被鄉村民眾盲目汲取,外加上西方在意識形態范疇上的不斷滲透,將部分消極、不健康與反動的思想在鄉村內傳遞,致使鄉村優質傳統文化內的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在不同層次上被淡化,道德失范行為持續遞增,這也就導致原先著重憑借“德治”的鄉村社會治理難度持續遞增。
八是鄉村基層工作形式主義始終存在。現今,在基層體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基層工作形式主義始終存在,這也是現今區域基層治理水準停滯不前最直觀的體現。首先是區域治理方法與審核制度存在問題。鎮、村兩級的工作重點是依據落實上級任務而進行。上級政府單位對鎮一級的審核成果作為獎金、人員晉升等的重要憑證,這一類層級式審核會導致村(社區)成為基層的審核實體,而村(社區)就會作為鎮一級的下屬機構,而不是群眾性的自治組織。其次是“辦事留痕”應付上級審核損耗時間與精力,基層工作要承擔大量的審核,這些審核工作通常需要提供海量的審核資料,填寫大量同質性表格,并且還必須上傳至各類工作APP軟件內,導致村干部大多數時間與精力消磨在各種表格、卡片、冊的填寫與審核上,真正意義上運用至與農村民眾交流的時間較為不足。
3 對我縣鄉村治理有效推進的對策建議
3.1 突出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核心作用
調研發現,基層黨組織建設好的,村支“兩委”團結得力的村,鄉村治理的效果就好,反之亦然。
(1)選優配強村級領導班子。組織部門、鄉鎮黨委在村級換屆選舉之前要對各村黨員、能人進行摸底,對能人、賢人、強人適時與他們溝通交流,引導、激勵他們參與選舉,參與家鄉建設。政法部門對“惡人”、黑勢力干擾選舉、擾亂鄉村治理秩序的現象要從嚴從快給予打擊。
(2)提高村支“兩委”的鄉村治理能力。一是組織支部認真學習《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加大理論學習培訓力度,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能力。大多數黨員只是在入黨前進過黨校,可通過黨校送課下鄉、來校培訓等方式,適時給予充電,以提高為群眾辦實事能力。二是建立容錯糾錯機制,讓他們在鄉村治理中既能放開手腳去干事,又無后顧之憂。
(3)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個黨員是一面旗幟,鼓勵在外創業、辦實業的流動黨員回家辦實事、實業。吸納優秀青年人才早日加入黨組織,為鄉村治理儲備人才。可以在全縣開展評選“十佳優秀基層黨組書記”、“十佳鄉賢”、“十佳農村黨員”等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以此來宣傳、發動、引導賢人志士積極投身鄉村治理。
3.2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治理體系
(1)進一步完善、落實現有村民自治制度。“一核五會”制度不只是掛在墻上而是要落實到鄉村治理中去。在村務公開中尤其要注意財務公開,財務公開不僅僅是設立村級財務監督委員會,而是要向全體村民公開。建議鄉鎮要加強對村一級財務公開的指導、督促、檢查力度,要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的審計、督查,將財務制度落實情況作為村干部年終考評的重要指標。村級財務監督委員會,也要作為起來,發揮作用。要積極培育新型鄉村社會組織,注重經濟互助會、鄉賢理事會、村民理事會、老年人協會等鄉村公益性、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培育。建立健全鄉村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鄉村事務管理的體制機制,確保基層政府、基層黨組織、傳統民間力量、社會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不同主體能夠有效參與鄉村治理。要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建議添加以下三個方面的村規民約來加強鄉村治理實效:一是充分發揮和調動婦女在村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作為留守婦女,她們雖然在家照顧老人和小孩,但她們是事實的家長,她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村級治理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二是嚴格控制紅白喜事的大操大辦。村民辦酒只限婚喪,現在農村紅白喜事鋪張過大,對村民對請客范圍、酒席桌數、煙酒價格、煙花數量作出規定,喪事不允許做道場,并由監督委員會監督。三是逐步推行文明喪葬。每村劃定專門墓葬區,鼓勵對采取火葬的村
民在穴位選擇、遺體及骨灰接送方面予以優惠或由村買單,對要求土葬的村民用專車拉靈柩,挖機開井一條龍服務。
(2)大力推進鄉村法治建設。大力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引導廣大群眾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正確維護自身權益。強化農村執法隊伍建設,加強對生態治理、國土資源管理、農產品安全等領域的執法力度,尤其對脫貧攻堅中的腐敗實行“零容忍”,堅決查處侵犯農民利益的“微腐敗”,為農民致富、農村和諧、農業發展保駕護航,除此之外,鄉村干部要善于運用法律法規,在工作實踐過程中落實依法設計政策、依法貫徹落實政策,促進鄉村治理在法治化軌道上持續前進,借此來為鄉村治理的持續發展帶來一定幫助與支持。
(3)大力加強德治建設。德治在中國的歷史悠久,也有著其獨特的優勢。新時代仍需發揮德治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比如,發動婦女在培育良好家風、文明鄉風和淳樸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潤人心”,以德治國始終是我國的治國基本方針。鄉村治理過程中的德治,是維持鄉村良好秩序的內在核心動力,也是鄉村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保證。以鄉村德治的重新構建來促進“治理高效性”第一步是要建立與現今鄉村社會發展相吻合的道德內容。不同時期,“德”的內容也存在差異。新時期,大家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同時將其轉換為鄉村人民群眾的情感認可與行為原則。第二步是要深入發掘鄉村內具備文化、威望、擅于協調的人員組成調解小組或者道德評估小組承擔矛盾糾紛的調解與評估。從而達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效果。第三步是要在鄉村內廣泛落實“家風家訓家規”構建,形成“家家戶戶構建好家庭、人人發揚好家風”的德治環境。
3.3 加強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建設
(1)念好“引”字訣,借智人才。必須引進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端人才為鄉村振興“望聞問切”支好招,高端規劃引好路,科學發展咨好政。要打好“鄉情牌”,充分挖掘在外人才關心家鄉建設,有志服務家鄉發展的潛力,用活在外人才“余力”。架設在外優秀人才“連心橋”,發揮在外人才的人脈優勢、資金優勢、研學優勢、管理優勢、信息渠道優勢,使他們成為鄉村治理、鄉村振興人才引進的橋梁、智力引進的媒介、推動發展的外援。要制定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工作的激勵機制,既可以緩解農村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又可以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要發揮城里退休知識分子余熱,鼓勵城市退休教師、醫生等專業技術人員攜老伴到農村定居并從事相關專業技術工作。
(2)念好“留”字訣,留住人才。制定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工作的激勵機制,既可以緩解農村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又可以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有序安排市縣兩級教科文衛等專業技術人員到所屬轄區鄉村掛職或幫助工作,并將此作為其晉級晉職的必要條件;要加大對現有農村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使用和激勵,用培訓提技能,用激勵讓他們扎根農村工作。
(3)念好“育”字訣,培養人才。要立足本村居民,挖掘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大力培養滿足農技農機、鄉村旅游管理、農村合作社經營等需要的實用性人才。
3.4 增強鄉村“智治”的制度構建
中辦刊發的《關于增強與改善鄉村治理的指導建議》中提倡,要“構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民眾參與、法治保證、科技支持的現代化鄉村社會治理制度”,將“科技支持”作為增強與改善鄉村治理的關鍵所在。鄉村社會治理改革當中的一個關鍵的改革,就是治理方式的改革。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云計算等科學技術的合理應用,眾多地市一級的行政單位構建了綜合治理平臺,落實雪亮工程,將技術特點與制度特點充分融合在一起,達成社會治理主體多樣化、治理制度合理化、治理方法有效化。并且,增強網格化管控,體現信息化支持,優化鄉村信息資源相互連接,逐漸健全信息搜集、處理、反饋工作機制與聯動制度,進而更好的提高鄉村治理成效,促進鄉村振興的持續發展。
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沖擊著原先的鄉村社會框架、傳統文化與民眾的思想心理。在鄉村振興綜合開展的時代趨勢下,國家對于達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的堅定不移且信心百倍。要達成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務必要面對新趨勢下的鄉村社會治理過程中暴露的新問題與新挑戰,要充分體現基層黨組織的真正價值,將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充分融合,最大程度體現治理效果,進而為鄉村振興戰略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利兵.河南農村民間組織參與鄉村治理面臨的困境及路徑探析[J].新絲路:中旬,2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