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賢威
摘要:我國的人口基數龐大,為了保障我國的經濟社會取得穩定的發展提升和不斷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必須解決好人們最基礎的衣食住行的問題。水稻作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其優質高產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一直是我國長期以來重點研究和發展的項目,本文針對現階段比較成熟的水稻優質栽培技術和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介紹。
關鍵詞: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綠色病蟲害防治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廣泛地種植在我國各個區域,其種植水平和病蟲害防治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的民生民計。并且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和人們對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增加,對于水稻的產量和質量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因此采用怎樣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以及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對水稻的生產過程進行控制成為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下文將重點針對一些現有的方法進行實踐解讀。
1 水稻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1.1 優選水稻種子
水稻種子的質量是保證稻田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因此在進行水稻種子的選擇時應當選擇高產、優質、抗病、抗逆性好的水稻品種。首先為了保證水稻種子萌發能夠有足夠的營養物質來源,應當保證水稻種子外觀比較飽滿。其次,為了保證水稻能夠健康地生長,應當選擇抗病、抗逆性好的水稻品種。例如“繁優609”、“野香優2998”、“贛73優明占”等,都是質量比較好的水稻品種。在正式栽種水稻之前,應當對提前統一地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然后進行晾曬,保證在播種之前水稻種子的含水量處于標準水分之下。另外,由于不同地區的水文條件、氣候環境以及土壤條件一般會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水稻品種選擇時,應當結合當地的水稻種植經驗進行最佳的水稻選種。在雨量比較充沛,溫度比較溫和,氣候濕潤的地區,病蟲比較容易繁殖和生長,同時如果在雨季進行水稻收割,那么水稻也容易因為受潮影響品質,因此在選擇水稻品種時更要著重關注到水稻種子的抗病性以及成熟情況,期待水稻能夠避開雨季成熟,同時也能夠具有更高的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從而實現優質高產的目標。
1.2 稻田的合理選擇與規劃
稻田的質量是水稻能夠良好生長的保障,在選擇水稻種植之前時,應當科學地進行稻田耕地的選擇以及規劃,從而能夠為水稻提供最適宜的栽培環境。首先由于水稻的生長特性,在選擇水稻田時應當首先能夠保證稻田的含水量相對充足,并且土壤的吸氧蓄水也應比較好,保證水稻田能夠為水稻生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水量,防止由于土壤水分不足導致水稻減產。其次應當保障水稻田的日照情況良好,確保水稻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得到充足的陽光照射,保證水稻能夠充分進行光合作用,保證水稻的質量。再次應當保證水稻田的土壤的各種養分的含量和種類都比較豐富,要保證能夠為水稻提供生長所需的氮磷鉀以及其他的微量元素,促進水稻的優質高產。最后應當能夠對水稻田的環境進行定期評估,通過對環境質量、土壤質量以及灌溉水的質量進行監控,能夠不斷對水稻的種植環境進行優化,從而保證水稻的生長狀況不斷向好發展。
1.3 合理確定種植密度
水稻的種植密度過大可能會造成水稻田間通風較差、土壤易缺水板結、土壤肥力不足以及水稻采光不好等問題,進而對水稻的生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從而導致植株的生長表現較差;而水稻的種植密度過小又會造成水稻田減產,導致經濟效益較低。因此合理選擇水稻種植的密度對于實現水稻高產增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所以在進行水稻栽種時,種植人員要進行合理密植。為了保證稻田的光照、水量以及肥力在水稻生長過程中能夠得到有效的協調,從而滿足水稻對土壤的養分和水分含量要求和光照要求,種植人員應當能夠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以及選擇的水稻品種的生長特性科學合理的規劃水稻種植的密度,保證水稻田的土地利用率以及水稻能夠具有良好的生長狀況,從而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提供提升的可能。可以采取擴行縮株的方式進行種植,能夠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可以采用水稻株行距為10×26cm或13×27cm,每畝雜交水稻的栽插密度為2.1萬叢/667m2,每叢栽插2苗。另外機插密度1.7~1.8萬叢/667m2,低海拔雙季稻種植區種植規格為行距25cm,株距13cm,
2.05萬叢/667m2以上,這能夠滿足高產雜交水稻豐產群體要求。
1.4 合理催芽
在進行種植選種后,通常會采用人工干預的方式對水稻種子進行催芽工作,借助合理催芽能夠有效地加快水稻的生長速度,縮短生長周期,能夠為播種周期短以及播種周期緊急的問題提供解決的方案,從而使得水稻生長的進程得到更好的人為控制。在合理催芽技術的應用中,可以通過施加各種人為控制條件,提高種子對于生長環境的適應性以及生長的穩定性,進而有效提高種子的發芽率。當種子的植株發芽到一定的程度,能夠達到栽種的標準后,就要對幼苗進行移植栽培,也就是要進行播種。
1.5 科學播種
當種子露白達到70%~80%時,就要進行播種工作。在播種前需要注意到,由于我國區域的自然條件存在較大的差異,在進行水稻種植時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溫度條件、環境狀況等選擇最合適的種植時間,為水稻的生長提供最適宜的各種條件,從而保證水稻能夠健康生長、高產穩產,以期獲得最大的收益。在進行水稻地播種時,應當能夠符合種植時間的規劃,在規劃的時間段內選擇最合適的播種日期,一般情況下播種的日期前后5d應能夠保持天氣晴朗,并且平均溫度能夠在23℃以上,另外在進行播種時也要嚴格依照合理密植的要求,控制播種的密度在科學范圍之內,保障水稻的生長水平達到最優。另外由于我國的水稻種植業由人工種植在慢慢地轉向機械化種植,因此如何更好地開展機械化的水稻種植作業,提高水稻播種的效率和質量也是種植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首先應當對種植區域進行劃分,對于一些難以開展機械種植的角落仍然應當采取人工種植的方式進行播種,對于其他地區要進行統一的整平操作,方便更好地開展機械化播種。另外在栽種前應當對要對機械的參數進行調整,保證種植的距離和深度符合設計標準,確保水稻植株能夠更好地生長。
1.6 科學施肥
充足的養分對水稻的優質高產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由于水稻田中營養物質的總量限制,為了保證水稻生長的各個階段都能夠有足夠的養分來源,應當對水稻的施肥進行科學的管理和控制。如果在種植水稻時無法提供充足的肥料供應,那么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發育不良的情況,更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水稻抵抗病蟲性出現減弱,容易出現各種不良的生長問題,最終會造成水稻的減產;但是如果對水稻田施肥過多,也會造成各種水稻生長問題,一方面由于水稻需求的養分是有限的,如果過多地施用化肥,可能會導致資源浪費的問題,嚴重的可能會導致土壤板結和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如果水稻攝入過多的養分,很容易出現燒苗的現象,嚴重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因此應當科學組織施肥作業,在選擇肥料時應當參考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以及營養物質的含量和水稻生長的需求,依照綠色的農家肥和化肥兼施的原則,做好施肥工作,保證水稻生長過程中的養分來源,促進水稻的健康生長。另外在進行施肥時,應當能夠根據葉齡進行施肥,具體的要求為:基肥:用復合肥30kg/667m2;分蘗肥:移栽后5~7d,用尿素4kg/667m2;促花肥:移栽后30~35d,葉齡10.7葉,用復合肥15kg/667m2及鉀肥5kg/667m2;保花肥:移栽后48d,葉齡12.2葉,用尿素5kg/667m2。種植人員應當根據田間的長勢對促花肥和保花肥進行微調,為獲得高產創造最有利的條件。
1.7 合理灌溉控水
為了保證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長,應對水稻生長的不同期進行好水分管理,進行科學合理的灌溉。不同的地區的水稻田的含水量往往具有較大的差異,同時水稻栽培的不同時期對于灌溉量的需求也不是相同的,因此應當對水稻的灌溉進行合理的規劃,保證滿足水稻生長對于灌溉量的不同需求,滿足水稻優質高產的生長需求。在水稻種植的育苗階段、移栽時期、水稻孕穗期以及抽穗成熟期,一般來講要按照提前控水、干濕交替、改善根系的原則進行水稻田的控水管理,通過水量的管理,保證在水稻生長階段能夠取得較好的扎根穩定性以及在抽穗階段有比較高的結實率,在抽穗成熟期通過干濕交替的管理可以通過控制土壤的濕潤度,實現產量的提高。對水稻田的給水排水進行科學靈活的管理,能夠有效地避免由于水分過多造成水稻根部腐爛,對水稻的健康生長進行系統有效的管理。
2 水稻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
為了進一步實現水稻的綠色種植,在進行水稻的病蟲害防治時應當堅持“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工作理念,借助專業化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水平,滿足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因此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開展相關的工作。
2.1 選擇高產抗病的品種
在進行水稻品種選擇時,應當結合當地的水稻種植經驗,對當地曾經發生過的病蟲災害進行統計分析,從而選擇對具有相應抗病性能的水稻品種。及時淘汰生長效果較差水稻品種,從根本上提升水稻的抗病性能。另外在進行栽種之前應當對水稻種子進行一系列的處理工作,篩選出品質較差的種子,提升水稻種子的整體品質。在選種時可以借助風選或機選的方式,篩除不飽滿、有腐爛或質量不合格的水稻種子,在曬種的過程中應當嚴格控制種子的含水量,保證種植的發芽率良好。同時按照嚴格的流程進行水稻種子的催芽工作能夠有效地減少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提升水稻的抗病蟲災害能力,達到綠色病蟲害防治的目的。
2.2 燈光誘殺技術
在進行水稻田間病蟲害防治時,利用病蟲的趨光性,可以對害蟲進行誘殺,這種病蟲害防治手段具有明顯的綠色特征,符合綠色發展的要求,能夠在保證環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具有較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具體的實施方法為在水稻田間安裝殺蟲誘捕燈,將具有趨光性的害蟲吸引至燈中,并對其進行統一的消滅。經過不斷的技術更新與發展,燈光誘殺技術已經越發趨于成熟,能夠有效地控制病蟲以及蟲卵的數量,在水稻的病蟲防治作業中起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成為越來越具有可行性的綠色病蟲害防治手段。
2.3 高效生物農藥的使用
雖然傳統的化學農藥仍然是當前階段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重要策略,但是由于化學農藥的農藥殘余量較大、特異性較差,在進行病蟲害防治時效果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并且容易對環境造成較大的污染,因此利用生物農藥代替化學農藥進行大面積的病蟲害防治成為現階段的發展趨勢。新型的生物農藥能夠病蟲進行控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通過對生物農藥的合理選擇,能夠有效對稻田的病蟲進行控制,同時能夠解決傳統化學農藥的環境污染的問題,在保證病蟲害防治效果較好的基礎上,對環境十分友好,并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既符合綠色發展的要求又能夠有效地控制水稻田的病蟲害,提高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
2.4 生物防治
在進行水稻的病蟲害防治時,可以考慮生物防治的技術,根據稻田的生態系統。依照生態學原理,將病蟲作為食物網的底層進行設計,通過在稻田間增加害蟲的天敵的數量,利用病蟲的天敵對病蟲進行控制消除,實現稻田的滅蟲工作。由于稻田間多數害蟲天然是鴨子、鳥類的食物,稻鴨共育技術就是基于生態學原理的一種成功的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具體的實施方法為將鴨子引入水稻田間,讓鴨子對稻田之中的雜草和病蟲清除,這一過程中既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也能夠實現病蟲害的有效控制,能夠有效地提升稻田病蟲害防治的水平。同時,水稻種植農戶通過稻鴨共育的技術,不僅僅能夠實現水稻病蟲害的綠色防治,還能夠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延伸經濟效益,符合水稻優質高產的要求以及綠色發展要求。
3 結語
在我國的發展進程中,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已經在使得我國在解決溫飽的問題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和推廣解決了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存在的“吃不飽”的困境,在當前階段,如何進一步實現水稻的優質高產和綠色病蟲害防治是現代農業重點關注的課題。為了實現綠色、高效的水稻種植,提高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不斷促進民生經濟的發展,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在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和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方面的投入,促進各種栽種技術和綠色防治措施的宣傳和落地工作,不斷提高我國現階段的水稻種植水平,進一步實現農民增收,不斷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 張小強,胡忠磊,裴飛.優質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究[J].南方農業,2020,14(33):34-35.
[2] 王永普.淺談優質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及綠色病蟲害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19(12):239-241.
[3] 陳文才,吳娜芬,周潔玲,等.優質高產水稻的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7(13):12.
[4] 程見益.水稻優質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農技服務,2017,34(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