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要] 概括是智力和能力提升的首要特點,是學科發展的重要指標。在“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的背景下,筆者就此理論與概括能力的發展關系進行探索,展現雙加工理論研究下概括文本內容的方法和實例,探討雙加工理論深度融合下發展學生概括能力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連貫閱讀;焦點閱讀;概括能力
一、現狀困惑與理性反思
在五年級的一次閱讀練習中,很多學生能做到文通字順,但條理層次不清楚、語言不夠簡潔。最關鍵的是,思維含量不高,摘錄原句串聯現象突出。語文課上的每篇課文,學生都在進行概括能力的訓練,究竟存在著哪些不足呢?
1.重視程度不夠,教學過程只是預習中的“想想”,課堂上的“說說”,練習中的“寫寫”,形式主義突出,概括能力訓練未真正落到實處。
2.在思維能力的發展過程中,未進行系統訓練和有效指導,理論方法不足。
3.在簡單機械的練習中,總是就題論題,泛泛而談,未能把握本質,形成方法與能力。
反思之余,筆者對三至六年級八冊語文教材中的所有文章進行了梳理。如右表所示,統計課后習題中有明確要求“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課文的數量。
訓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二學段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在第三學段中則指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那么,如何有效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筆者再次陷入思考。
心理學家莫雷提出“文本閱讀雙加工”的理論,認為文本的自然閱讀過程,是連貫閱讀與焦點閱讀雙加工的過程。“連貫閱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盡力保持對文本理解的連貫性,以完成對整個文本意義的把握;“焦點閱讀”是指在特定閱讀任務與要求的驅動下,閱讀材料的目標信息、因果信息,引發讀者的專門關注,形成閱讀焦點,而閱讀焦點一旦形成,就會引發讀者的焦點閱讀加工過程。實際上,“連貫閱讀”和“焦點閱讀”雙加工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從整體上把握、細節上深入,有利于學生概括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二、理論運用與實踐研究
連貫閱讀加工活動,主要功能在于維持文本語義的局部連貫和整體連貫,從而建立起連貫的文本表征。它是自動化的、無意識的。但是,一旦文本出現矛盾,或者發生了理解性困難,就難免造成連貫性的中斷。此時,讀者要有意識地激活相應的背景信息進行整合,以消除矛盾,維持連貫。而且,這個保持統一、產生連貫的過程,正是對文本進行概括的過程。
一般對于顯性的連貫信息,我們易于把握,容易整合和概括。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文本的隱性連貫和思想情感深度不斷加強,同時思維的發展不可能僅存在于表層特征的提取與整合,它具有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需要對材料進行深度思考,把握本質和內在規律。這就需要“焦點閱讀”深入其中。
下面,筆者重點分析焦點閱讀,探究其對學生概括能力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焦點閱讀:促進學生深度思維,提升概括要點的精準度
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認為,在閱讀文本時,在局部語義發生不匹配不連貫時,就需要大腦進行特別的加工才能保持聯系,從而引發焦點閱讀的細化性理解和精加工推理。這個加工的過程,正是學生概括的第一階段:開展語言解碼活動的過程,借助于知識經驗、智力、能力,對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屬性及內部聯系,開展深度的思維活動。
對于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軍神》一課,我們以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回顧故事情節,梳理出劉伯承的表現及沃克醫生的內心變化,以具體的閱讀任務驅動思維活動,形成閱讀焦點,引發讀者進行焦點閱讀加工過程。
通過對劉伯承和沃克醫生動作、語言、神態的相關語句的揣摩、分析,可以領悟沃克醫生稱劉伯承為“軍神”的原因,深化學生對“軍神”的理解。這樣,對文章在整體和局部上都有了連貫性的把握,從而能有效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實踐證明,焦點閱讀的加工過程需要學生善于抓住文本細節展開聚焦式學習,并作分析、判斷、推理、表達,運用求異思維,展開想象和聯想,產生獨到感受,從而達成思維的深刻性,提升概括的準確度。
(二)焦點閱讀:發展學生連貫性思維,提升概括的全面性
學生概括思維,第二種信息加工活動是文本的組織連貫,即按照一定的關系把文本組成了各部分重要命題,形成文本基本內容的整體模式。而這個連貫的過程,是指當局部發生語義中斷,焦點信息會發生協調性整合,激活和整理相關信息,開展邏輯連貫推理,以實現深入理解和豐富化推理。
學生的焦點閱讀在局部通過“激活”“共振”等形式,建構整合文本中的各種關系,深化文本內容的理解,完成形式和意義上的整體性連貫,達成對文本連貫、全面、深入的理解與表達。
(三)焦點閱讀:助力學生感悟力,推動概括顯性表達
概括能力,包含著三個能力要素:即理解力、思維力和表達力。在焦點閱讀信息加工過程中,實現了對讀物信息的解碼,以及重組的編碼,還需要有對內容信息“釋碼”的過程。
如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文章題為“父愛之舟”,在文中描述了8個場景,“小舟”穿行于其中,又以歲月變遷為線索,表達著父親深沉的愛,是以“生命之愛”為主題形成的隱性連貫。圍繞這條主線,我們梳理場景,以“抓住細節,展開想象,作批注,感受父愛”的學習任務為驅動,開展焦點閱讀,重點品讀了“半夜被蟲咬,父親心疼,為我加錢換床”“逛廟會,吃粽子和豆腐腦,做萬花筒”“父親搖櫓間歇時為我縫補棉被”這三個主要場景。圍繞這三處場景,我們展開了焦點式讀寫活動。
通過想象細節、轉述故事、讀寫結合等方式,對語言文字開展焦點式探討,以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對文本形成連貫而又深刻的認識,并在概括表達上做到條理清晰、內容翔實、感情充沛。基于文本的焦點閱讀,從邏輯、語義、情感展開推理與感悟,深入文本內部結構,感受其文學性和深層美學,有力地推動了學生豐富具象的連貫表達。
[參考文獻]
[1]莫雷,王瑞明,冷英.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與實驗證據[J].心理學報,2012,44(05).
[2]林崇德.學習與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梁琰.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