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月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在治療中難度較大,患者多方面的功能均會下降,手術成為該病癥的主要治療措施,在治療中融合合理干預指導,對促進康復幫助大[1]。一般的干預措施片面性較大,所有的干預服務主要體現在住院階段,不具備整體性、全面性,故而其對應的最終效果也不甚理想。由于脊柱骨折的康復周期相對較長,患者在住院期間和出院后均存在較長的康復期,加之患者長時間面臨病痛折磨,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會滋生出諸多不良情緒,因此,為其行院外康復存在重要意義。為了將康復效果進一步得到優化和提升,康復周期縮短,給予整體化和綜合性干預措施極為必要。本研究選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128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針對護理干預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中的應用作用展開論述,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128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奇偶數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64例。對照組中男36例,女28例,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36.21±3.26)歲,腰椎和胸椎部位骨折為40例和24例,由交通事故、重物撞擊和高空墜落所造成的骨折為19例、21例和24例。試驗組中男37例,女27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36.79±3.32)歲,腰椎和胸椎部位骨折人數為41例和23例,由交通事故、重物撞擊和高空墜落所造成的骨折為20例、21例和23例。本次研究中的128例患者均與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診斷標準吻合,均同意參與本次試驗,且簽署同意書。將精神狀況異常,關鍵器官存在重大病變,不可正常交流,基準資料不全面,配合度差者全部排除于外。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年齡、骨折類型和骨折原因等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行一般護理。將各項術前準備工作準備完善,向患者介紹應該禁食禁水的時間段、服藥方法和在手術期間應注意事宜問題,將各項生命體征和手術指標仔細觀察,讓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的基本知識點和具體的配合工作。
試驗組行綜合護理。(1)面對入院患者,簡單向其介紹自我情況、醫院周邊情況以及院內的基本情況,并帶領其大概參觀,讓患者對醫院的陌生感消解。并將主治醫生的基本信息和病情狀況向其介紹,將患者對疾病和治療存在的有關恐懼和擔憂心理消除,為護患關系的構建打造良好基礎。通過同患者、家屬交流,就其相關干預需求進行詳細掌握,制定合理的干預界限,盡可能的將其需求得到滿足。將疾病狀況、治療措施、恢復階段、預后效果等內容制定成手冊,交予每位患者手中,使其對疾病和治療等內容充分知曉,并深刻認識到治療和康復的重要性,以積極樂觀向上心態參與本次研究中,提高配合度[2]。(2)患者下肢會在一段時間內出現癱瘓現象,運動功能會受到一定阻礙,患者在這一時間段內很難接受現實,存在諸多的負性情緒。面對患者的擔憂和負向情緒,多主動與其產開心扉的溝通,注意語氣、語速以及態度等方面形態,深入其內心,掌握其最真實意愿和想法,了解其真實心態,給予其相應的心理指引,將其存在的負性情緒及時消除干凈,并讓其意識到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康復工作以及保持良好心態均對病況恢復和運動障礙緩解產生重要性幫助,多鼓勵患者,將其對治療和康復的信心重新樹立起來[3]。并提醒家屬,多給予患者親情間的鼓勵和安慰,對治療依從性的進一步提升幫助大。(3)對引流管中液體的具體特性(顏色、數量和性狀)需嚴密、仔細監測,如若出現異常現象時,及時向醫生反饋并處理,將引流管固定,以防發生堵塞或者壓迫等現象[4]。術后6 h告知患者應去掉枕頭處平臥位,告知家屬多幫助患者做翻身輔助,在休息時體位要具舒適性,避免造成壓瘡,并對患者肢體進行適度的按摩,通過按摩達到加快血液運行的效果,避免造成靜脈血栓。在手術6 h后可以提供流食,12 h可提供半流食,48 h提供普食,提醒家屬做好食物過渡工作,并能夠科學飲食,食物種類應以高蛋白、維生素為主,辛辣刺激食物必須禁止,多飲水,飲水量最低為2 000mL,達到促消化目的[5]。同時,醫護人員應對病患指導科學排痰方法,并告知家屬若病患不能很好的進行自主排痰,必須要及時提供幫助,并對其勤翻身、叩背,以確保其能夠順利排痰。(4)結合病況恢復及自身狀況,制定一對一形式的康復計劃。讓患者高度重視關節運動,每天多做關節運動,每天至少練習3次,每次練習時間至少10 min,訓練時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運動強度應該由弱到強,依次進行[6]。從手術第二周開始,若患者恢復狀態大有進展后,應協助其進行自主翻身和坐立,翻身時依據軸線進行,以免造成創傷,并進行下肢和腰背部的訓練,開始做強化運動。在手術6周后,可指導患者下床活動,需要家屬陪伴,對四肢進行充分活動,運動時不能做會傷及腰部和胯部的運動,運動不可過于劇烈。(5)向家屬全面普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對病患康復所發揮的積極幫助,因而為了確保能夠縮短病患康復進展,讓病患在整個康復過程中時刻具備良好、樂觀心態,醫護人員在為病患提供康復訓練期間,也應指導家屬掌握相關內容,從而優化整體的康復進展。(6)出院前,向每位病患發放一本知識宣傳冊,針對誘病機制、具體療法、家庭干預等內容要進行細致、詳細闡述。待病患出院后應做好隨訪,一周至少隨訪一次,共持續1月之久。后視病況進展調節隨訪周期,每星期隨訪一次。然后改為每周隨訪1次,共持續6個月后,每隔2周隨訪一次。并借助電話溝通掌握病患情緒狀況,引導其傾訴內心真實意愿,并提供正向疏導。其次了解病患日常用藥狀況,指導其必須要做到科學用藥。同時,向其傳授康復訓練內容,于家屬成員協助之下完成坐立、站立等日常訓練,使其能夠盡快融入到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再者需指導家屬掌握翻身、叩背的具體做法,要時刻保持皮膚干燥。最后將病患邀請入提前創建好的微信群中,引導病患于群內交流,將康復經驗進行分享。
給予不同干預措施,統計并分析各組并發癥(壓瘡、感染、愈合畸形、便秘)、各指標恢復狀況(后凸Cobb角角度,傷椎后緣高度,傷椎前緣高度)、生活質量和疼痛評分情況。疼痛程度采用VAS疼痛評分量表評估,總計10分。7~10分:疼痛難忍;4~6分:有痛感,可忍受;1~3分:輕微痛感;0分:無痛感[7]。生活質量評分:總計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情緒狀況:依照簡潔版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其情緒狀況,其中分數同情緒狀況間持反向。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總并發癥6.2%與對照組25.0%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09,P<0.05)。
試驗組患者后凸Cobb角角度在護理后比對照組低,而傷椎后緣高度、傷椎前緣高度在護理后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恢復狀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恢復狀況(s) 分
組別試驗組(n=64)對照組(n=64)t值P值后凸Cobb角角度護理前21.11±0.43 20.98±0.54 1.507 0.134護理后8.31±0.29 14.01±0.22 125.273 0.000傷椎后緣高度護理前69.98±0.66 70.03±0.69 0.419 0.676護理后83.03±0.31 75.69±0.23 152.122 0.000傷椎前緣高度護理前65.22±0.35 65.31±0.34 1.476 0.143護理后83.01±0.13 74.97±0.46 134.556 0.000
試驗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且日常生活質量評分與對照組相比較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和疼痛程度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和疼痛程度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試驗組(n=64)對照組(n=64)t值P值心理功能77.69±5.41 61.01±4.39 19.153 0.000物質功能78.13±6.21 60.39±4.38 18.676 0.000社會功能78.22±5.97 61.21±4.13 18.746 0.000軀體功能79.13±5.64 61.37±4.69 19.369 0.000 VAS評分1.31±0.39 3.49±0.63 23.537 0.000
試驗組患者經護理后,SAS、SDS評分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情緒狀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情緒狀況(s) 分
組別試驗組(n=64)對照組(n=64)t值P值SAS護理前63.21±4.11 63.89±4.35 0.909 0.365護理后43.21±3.85 49.98±3.89 9.896 0.000 SDS護理前62.78±5.01 62.85±5.12 0.078 0.938護理后42.85±3.61 48.97±4.35 8.661 0.000
骨折病癥存在一定特殊性,對該類病患行救治、干預所持續的時間較久。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的關鍵致病因子是脊髓損傷,因而脊髓損傷于脊柱骨折中屬極其嚴重的一種病癥,其中最多見的患病部位于胸腰段,是由于諸多外力共同作用下所致。現階段,交通行業迅速進展,雖然生活日漸便利,但交通事故卻頻發,脊柱骨折的人數日漸變多,會誘發諸多脊髓損傷。臨床中該病癥極為常見,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中多用手術療法,可將骨折端有效復位,使脊柱恢復至原有功能。在該病癥的治療期間,單獨給予相應的手術療法,不利于術后病情快速恢復,術后恢復相對較困難,在實施手術治療期間融合相應干預措施,使手術效果得到進一步優化,將預后情況顯著改善,康復速度和生活質量可得到有效提升。加之該病對應的病癥較為嚴重,病癥持續時間久,對病患康復進程會造成一定負影響,即便病患出院后,其骨折功能也不能全面復原,通常需要在家休養一段時間。此外病患、家屬于康復及干預方面的認知度不是很高,加之受疼痛折磨,會滋生諸多負性情緒,進而會使其生活質量直線下降,因而加入適宜干預策略至關重要。
本研究中試驗組總并發癥與對照組相比差異較大,試驗組后凸Cobb角角度在護理后比對照組低,而傷椎后緣高度、傷椎前緣高度在護理后比對照組高,試驗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且日常生活質量與對照組相比較明顯提高。試驗組經護理后,其SAS、SDS評分比對照組低。在常育之[8]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差異不大。更進一步證實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臨床中注重護理干預的應用,對優化手術效果和降低并發癥的幫助作用。在手術期間給予患者有效、整體、實用的干預指導,可達到優化手術情況、加快康復進程的目的。全面、綜合、優質護理干預是在基礎護理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升華的干預指導,充分依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患者整體性的干預指導,將家屬充分融入到康復指導工作中。有效調節其負性情緒,將情緒引向正向,積極配合工作,促進病況恢復。對引流液和生命提升等情況仔細觀察、調整體位、做翻身、飲食指導和運動訓練,對降低并發癥和提升生活質量幫助大。
綜上所述,針對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干預效果顯著,患者椎體結構會明顯改善,疼痛感顯著緩解,將其生活質量提升,可在臨床繼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