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第四中學 徐春云
疫情將我們隔離在家中,學生獲得了更多自主學習時間。對于有的學生,居家學習是個深度學習自我提升的好機會,而有的學生卻在這段時間自我放縱。有人對省內外6000 余名中學生的居家學習情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自覺性和自律性對居家學習和網絡學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38%的學生對居家時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律性“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數據背后所反映出的問題根源,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從主觀上來講,首先是時間管理能力不足,行動缺少計劃或者計劃沒有落實;其次是學習主動性不夠,沒有找到學習目的,缺少學習的內部動機;第三,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不夠專心。從客觀原因上來講,主要是學習氛圍不濃,學習方式比較單一,獨自學習缺少同伴互助鞭策,與老師、同學互動較少,思維和情感碰撞少。
漫長的假期結束后,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體現出的是自律品質的差異。疫情期間是自我與自我的較量,自律者出眾,不自律者出局。許多學生在居家學習期間所顯露的計劃性、自控性、堅韌性缺失等,都是自律能力低下的表現。既然自律對孩子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自律,我們又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性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自律。“自律”一詞出自《左轉》,含義是遵循法紀,自我約束。自律的人是不需要外力約束、提醒和督導的,而是靠著內在動力驅動個體行為。那么,在孩子身上自律是如何體現的呢?我來給大家舉個例子:非疫情期間,學生能夠記住作業(yè),獨立完成作業(yè),能夠把未學的知識主動預習,學過的知識主動復習;疫情期間,學生24 小時在家,能夠做到上網課認真聽講,勤于思考,主動完成作業(yè),對時間進行合理有效地安排。能夠主動做到這些的孩子,我們都可以說他具備自律能力。
為什么要自律呢?因為懂得自律的人,通常都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能夠更好的把控自己的人生,它是我們收獲長久成功的法寶。那么自律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影響呢?
1.自律的人對時間的利用更高效。自律的人往往在完成任務和目標時有詳細的計劃,所以他能夠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務,能有更多精力去了解自己未知的領域,會有更多的機會發(fā)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2.自律的人會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自我認知。自律的人善于進行自我反省,能夠做到“日參省乎己”,每天都會對自己的表現進行檢查、反省,發(fā)現了自己的短處與不足,會立即進行改正,使自己不斷地完善。在不斷的反省與改進的過程中,加深了自我的認知。所以自律的人更明白自己適合做什么,擅長做什么。
3.自律的人能夠管理好自己。自律的人還應該是善于自控的人。自律的孩子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會對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想做什么樣的事,有了大體的認識。有了這個長遠的目標,就會指引他去躲避前進路上的障礙。自律的孩子在遇到通往目標道路上的誘惑時,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能夠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我們主要從這幾方面引導學生培養(yǎng)自己的自律性:
1.有目標——明確自己想要什么,想要做到什么。要給自己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比如下一次考試前進10 名,數學成績提升10 分。目標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時也能夠劃分成幾個步驟逐步完成,比如分階段給自己樹立趕超榜樣或奮斗目標,完善自主學習的進級式獎勵制度。把日常的學習與效果納入自我評價當中,增加自主學習的愉悅和動力。若出現人為的不良情況,也可以適當地自我小懲戒。
2.有計劃——制定詳細的計劃。有了目標后要有詳細計劃去完成,比如如何做到制定的目標,行動要詳細,一一列舉。將每個階段的任務細化到每天的計劃。比如今天晚上或者明天早上來制定當天的學習計劃。每天堅持按照學習計劃完成任務。
3.現在就行動,要不然好狀態(tài)永遠不在。永遠不要等待“最好的狀態(tài)”到來再行動。學會做好計劃,更要有效落實計劃。拒絕拖延,再行動上起步晚總比不起步強。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貴在堅持。
4.排除干擾——營造學習氛圍。 學習桌上不要放太多東西,尤其是專注力不強的孩子,在學習環(huán)境中,零食、手機要放在看不見的地方,讓桌面上保持整潔,容易引起分心的東西都清理掉。最好是學習桌上只放這次學習要用到的東西。
5.定期總結。在做完某一計劃或任務時,及時做出后期總結,最好是當天做任務,當天做總結,總結越深刻越詳細,對自己的幫助就越大。總結做此任務時的優(yōu)點和不足,做的好的地方要繼續(xù)保持,做的不足的地方進行調整,具體調整措施詳細寫出來。
當今時代是一個充滿了誘惑的時代,手機的誘惑、游戲的誘惑、網購的誘惑等等,別說是孩子,就是一個意志不堅定的成人,也很難抗拒。那么在疫情期間,作為陪伴孩子最多的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1.家長要做到言傳身教。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遠比父母對孩子做什么更重要。”在自律這件事上,身教一定大于言傳。想一想,當我們對著孩子說“你就知道玩”“你怎么不多讀點書”“你得多讀點書”的時候,自己手里還拿著手機在消遣娛樂,這種言行不一,甚至是“兩套標準”的處事原則只會讓孩子對我們說的話越來越厭。可是,如果我們以身作則,以自身良好的閱讀習慣感染并引導孩子,以榜樣的力量進行家庭教育,才會讓孩子心悅誠服。所以我們想讓孩子自律,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身的自律,給孩子樹立自律的榜樣。
2.讓孩子參與管理自己。也就是不包辦代替,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千萬不要代替孩子去做。否則,就會削弱甚至毀壞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太多的孩子,根本就沒有機會進行自我管理的原因,就是他們早就被父母托管了。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這種行為叫強行管控。不敢放手讓孩子做決定,覺得讓孩子做決定就會徹底的失控。是的,孩子是容易犯錯誤,但是你幫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孩子就不犯錯誤了嗎?你不讓孩子犯錯誤,孩子能成長嗎?當然這個過程不是說讓父母撒手不管,作為一個有經驗的、成熟的成年人,我們需要對孩子的方案做出一些基本判斷,并且把你可以預見的結果和影響,客觀的表述給孩子。凡事都交給了父母去安排的孩子,就失去了發(fā)展出自我管理能力的機會,也就失去了有培養(yǎng)自律品質的機會。
3.親手教孩子自律。自律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通過后天的學習、教育慢慢培養(yǎng)并增強的一種能力。作為家長,只有自己勇于追求自律,才會在追求的過程中逐漸的摸索,學會乃至形成如何自律的方法、策略,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把這些方法和策略傳授給孩子,也可以把自己追求自律過程中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一并分享給孩子,從而引導孩子分享他的成功與失敗的各種體驗,并一起進行總結提升。有人做過調查,若一天只給自己定一個任務,很可能到睡覺前還未真正完成。如果給自己一天定10 個任務,同樣的自己,則可以完成7、8 個,甚至更多。規(guī)劃好時間,計劃式、任務式學習,效果大不一樣。父母可以手把手細致地教孩子,比如:如何制定計劃,如何進行時間分配,如何確定學習重點,計劃如何執(zhí)行、是否進行調整、如何調整,如何進行定期總結……有計劃的自主學習比無計劃的隨意學習效果要好得多。自主學習計劃,包括較長時間的計劃(如周計劃)和短時間計劃(如日計劃)。計劃的內容,包括學習、活動、休息的時間安排,也包括各學科學習秩序的安排和時間分配,還包括各學科內容的設定。每天的學習內容不宜過多,關鍵是要學懂,真正領會。孩子在追求自律的過程中,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孩子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家長要如何做呢?此時切忌“補償性”的慶祝與獎勵,而是耐心引導孩子體味過程中的快樂和滿足,用成功去肯定自我增強力量。第二種情況是孩子沒有完成既定的目標,此時切忌一味的批評與指責,而是用同理心去溝通,一起析原因,找對策;運用同情心去安慰他,不要讓孩子沉溺在失敗的悲傷中,進而否定自己甚至“破罐子破摔”,而是學會自我原諒,從失敗中盡快走出來,解決問題。事實上如果家長沒有為追求自律而自身切實努力過,那么他們就會因為不懂自律的來之不易,無法理解孩子、包容孩子,所以就不可能進行這樣的自律教育,只會簡單的機械性獎勵或粗暴的懲罰。
4.學會先“苦”后“甜”,延遲滿足。先“苦”后“甜”的道理、方法,是需要我們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著手進行的,引導孩子不要急于享樂,而是在完成自己的規(guī)定“動作”或者一個小目標之后,再去“享受”。家長對于孩子的要求或欲望不要在第一時間滿足,而是設定一個等待的時間,或者要求孩子通過做事情來進行交換,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對意志力進行鍛煉的過程,培養(yǎng)提高了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以及抵制誘惑力的能力。比如帶孩子逛商場,孩子總是要這要那,那么出門之前,父母就該提前告訴孩子“一次只能買一樣”,其他東西須等到下一次再買。在這個過程中就能讓孩子逐漸學會等待,學會自我控制。
葉圣陶先生主張“教是為了不教”,其意義指向學習主體,也就是學生“不需要教”,要達成這個教學的最終目標,就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而學生的自律能力就是關鍵的一環(huán)。眾所周知,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而學校是孩子成長的主陣地,因此學校也就成了培養(yǎng)孩子自律能力的最關鍵一環(huán)。那么,在學校中教師如何幫孩子強化自律能力呢?
1.建設班級文化,培養(yǎng)學生自主管理能力。
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集體參與,努力建設自己班級的班級文化,包括全體同學共同反思班集體中出現的各種不良行為,共同制定班規(guī)班約、班級目標、班級口號、班級精神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讓每位同學都意識到自己就是班級的主人,讓學生明確到自己是管理者,應當擔負起約束別人、維護班級紀律與秩序的責任;同時明確自己又是被管理者,要履行受約束、遵守班級紀律與秩序的義務。這種身份的交叉與重疊往往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班級管理熱情與積極性,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真正成為了班級的主人,從而能夠實行自我管理。這樣就發(fā)揮了學生的主人翁精神,達到了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讓學生管理學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
2.建立成長共同體,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糾錯能力。
班主任一方面可以引導任課教師與學生共同建立自己的“課堂盟約”,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主任一方面引導學生本著個性、學力、興趣特長等分成不同的“學生共同體”,讓每個“共同體”內的學生通過集體協(xié)商,形成自己約定俗稱的團體名稱、成長目標、課堂行為準則、小組契約以及組內的評價。共同體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共同體是他們自己建設經營的,共同體的約定也是他們自己制定的,既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又有效避免了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的可能,達到了小組內學生相互糾錯的目的,也達到了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3.制定班級考核,促使學生進行自我監(jiān)督。
班級考核分為兩部分,一是根據班級任課教師與學生共同建立的“課堂盟約”,對每位學生進行的考核;一是班級對各個共同體的考核,將共同體的考核最終反映到學生個體身上。這兩部分考核最終形成學生的考核,每周進行一次考核,并促使學生個體與共同體根據考核的反饋情況,對自身行為進行不斷地調整,通過自我評價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fā)揮遵守紀律的“內驅力”,從而達到自我管束、自我監(jiān)督的目的。但是,如果對孩子的約束,僅僅依靠自我評價這個工具自我運行,肯定發(fā)揮不出它的最大作用,所以,老師必須要適時地對他們進行指導和幫助,促成他們自律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4.樹立榜樣,激勵學生效仿模范典型。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過:“一句好聽的贊辭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個月”。這句話在描述表揚的魅力時,雖然夸張,但是它體現了表揚的力量與作用,往往一個善意的表揚就能改變一個人。是的,一句鼓勵就能使人信心百倍,自信滿滿;一句贊揚就能使人勇氣倍增,滿目光明。青少年時期,同伴往往是學生們模仿的直接對象,所以老師就要充分發(fā)揮表揚的作用,經常性的對表現好的同學加以肯定和表揚,指出他們的種種優(yōu)點,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并讓孩子交流自己的做法和心得體會,給大家提供可學的具體的樣板,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用榜樣的力量激勵他們,使他們在遵守紀律、規(guī)范語言、自我管理等方面得到提升,從而極大提升自律能力。
總之,從反思到實踐,培養(yǎng)學生遵守課堂紀律是提升學生自律能力的基礎。作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管束能力,真正教會學生自律,從而讓孩子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